欧阳修散文的文学特色
2009-08-31蒋文华
纵观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其成就可概括为八个字:“以道成文、以文显道”。“以道成文”是指欧阳修的散文创作不是为文而作文,而是因为心中有道就自然而然地下笔成文,故其文鲜活、畅达、充实;而“以文显道”则是指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结构、技巧等往往顺道而为,是彰显心中之道的有效载体。尽管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散文创作理论,但后来他们还是走向了尚奇的怪路,而真正实现文道统一的,当属欧阳修的散文。
一.以道成文抒己怀
“以道成文抒己怀”是欧阳修散文的一大特色,这不仅打破北宋初期四六骈文的空洞无物和旧风陋习,而且继承了唐代韩愈的文学主张,确定了散文的新格局。欧阳修的一生经历坎坷,对社会人生有许多的感悟,于是下笔成文抒己怀,写就了一篇篇或针砭时弊、或抒发情怀的散文。这些文章可大致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针砭时弊,慷慨陈述。欧阳修为人耿直坦荡,在政治上积极主张改革,反对因循苟且,在昏庸腐败的北宋统治集团中,他是难得的清醒人物。于是他心中常常填满许多政治主张,不吐不快。因此,他写下了许多令当时朝野振聋发聩的文章,以道成文。《上范司谏书》与《与高司谏书》就是这类文章。他在《与高司谏书》一文中痛斥高若讷:
“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此文言辞犀利,将高若讷的伪君子面目一层一层剥离出来,在此文中欧阳修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也全然不顾写出此文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慷慨陈词,畅所欲言,这是真正充满道义的文章。正如黄庭坚所说:“观欧阳文忠公在馆阁时与高司谏书语言,可以斥冲万里。”但文中更多的是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正直的性格、闪光的睿智和渊博的学识构成的道,使文章大放异彩。
第二类,感悟人生,体悟人情。二十五岁时结婚刚两年的妻子不幸去世,这对幼年就缺乏完整家庭的欧阳修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于是欧阳修怀着极度的悲痛写下了悼念亡妻的《述梦赋》,对亡妻的感情是如此之深,对亡妻的思念是如此之长,写出的文章才会如此之悲伤。对亡妻如此,对亡友亦如此,在《祭石曼卿文》中他呼喊道: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欧阳修以无限的悲痛抒发了对亡友的深切悼念之情,真是情之所至,文之所成。我们可以把这类散文中的“道”理解为作者心中的亲情、友情这朴素而又真挚的感情。
二.以文显道炼风骨
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文以载道的思想,他在散文创作中还十分重视文学形式与表达技巧,因为他认为没有好的表达载体,再好的思想内容或修养情操也是无法表现出来的,他说:“古人之学者并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可见欧阳修不仅要以道成文,还追求以文显道,炼成自己独有的风骨。以此我们可以归纳成两个方面:
第一类,细致委婉,以柔藏刚。欧阳修的此类散文表面上好似经过精雕细琢,语言细致委婉,但是整体上浑然天成,看不出过分的雕饰之处,同时以柔藏刚,把自己对人生时代的独到见解蕴含其中。这类散文的代表是名篇《秋声赋》,写自己夜读时,闻听风声、雨声、涛声、鸣金声、人马声,把它们比喻成无形的秋声,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瑽瑽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接着又采用了赋体的铺排手法,从声、容、气、意、声等方面,描绘了一幅万物萧索的秋景图,文章的结尾处又自然而然地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由秋天对植物的损伤而联系到人事忧劳对人的健康的损伤,表现了对生命的执着与关注,并且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此类文章还有《醉翁亭记》等。
第二类,简而有法,寓意深刻。简单而有法是欧阳修针对时文的繁冗艰涩而提出的创作主张。如《买油翁》一文仅135个字,但把从容文章、循循善诱的买油翁和骄傲轻狂、夜郎自大的陈尧咨这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同时又巧妙地揭示了“熟能生巧”这一道理。语言简洁平易,意蕴丰满,读后不得不令人惊叹欧阳修技艺之高妙。早期所作的《养鱼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上所述,“以道成文、以文显道”正是欧阳修散文的主要特色。
蒋文华,浙江省兰溪市兰荫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