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雨巷》的审美追求

2009-08-31王铁良

文学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戴望舒雨巷现代诗

现代诗派认为“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秘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地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它的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①戴望舒的审美追求是有着“绝端地微妙——心灵的微秒与感觉的微妙,完全是呈给读者的神经。”②所以他的《雨巷》字里行间就体现了现代诗派的这一理念,朦胧神秘,令人猜不透,看不清,但确确实实让人感受到了它的美,让人感受到了它的艺术魅力。然而美在何处,怎么美,又让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正是作者艺术上的审美追求。

一.朦胧多义的审美意象

《雨巷》通过雨中彷徨在寂寥空巷中忧愁哀怨的男女形象,表达了一种空茫怅惘的心绪,这一心绪揭示出什么样的主题呢?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读此诗,可以认为这正是当时黑暗现实社会的反映。“丁香一样的姑娘”正是作者对现实的无奈与茫然,从而转向无法实现的梦幻般倏忽即逝的美好理想;“我”是一个满怀希望、历经磨难、但仍表现出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彷徨者和孤独者③,这种解读所处的时代和知识分子的命运、处境、心境正好相吻合,认为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腥风苦雨中的困惑和迷茫的心态。如果把它解读为一首爱情诗,那么它写的是一种特殊的恋爱心理。作者当时正值风华正茂之时,渴望爱情、并已暗恋着某位姑娘,但又不如人意。这里描绘的正是这段情感生活的经历。因为是初恋,作者特别珍重,所以写得很轻柔、很美。如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去解读此诗内涵的话,那么,“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颓圯的篱墙”等都是一种特殊情境下的美,而“我”则是这一美的追求者。以上三种理解,笔者认为都有道理,这恰恰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追求,他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是一种不愿公开于世的人生,是借诗来流露隐秘的灵魂,所以就显出梦一样的朦胧。这种解读的复杂多维性,让读者可从更多方面去了解《雨巷》的丰富内涵,几十年来人们不懈的研读、品味,也正体现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造成这种朦胧多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欣赏品评作品时,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用自己的已有知识、修养、阅历去阅读文本,并产生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文本意义,这未免会武断粗暴,歪曲作者初衷,多数人易犯这种简单诠释的毛病。读者应以文本意义为主,即不可简单附庸,更不可过度的牵强附会。在阅读欣赏中,既不要过分强调作者自身生平经历,又不要过分强调读者本身漫无边际的联想,应该“走到一种中间地带来”,④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作品的“真实”。其次,读者的气质、个性差异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情理中事。作者运用意象的朦胧进行艺术探索,在尝试一种新的文学境界,在描绘一种空寂、哀怨的美。这正是作者乃至现代派诗人的审美追求。

二.独特意象的选择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人的代表,他虽受西方象征诗派的影响,但他摒弃了象征派的神秘,做到了以“真挚的感情作骨子,”“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把“象征派的形式与古典派的内容”有机统一起来了。⑤在他的诗中,“无论是对主客体交融‘意象的注重,意象原型的选用,以及意象中的感伤情调,都显示出对传统的回归,这也正是30年代的典型的现代‘诗情。”⑥所以说,《雨巷》既有西方象征派的影子,又有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作者“巧妙地将西方象征诗派的艺术手法与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优美意象结合起来,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⑦这是作者在“旧的事物”中“找到新的诗情。”⑧这是作者审美探索的产物。“丁香”这一核心意象,晚唐诗人李商隐就发出了“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感叹(《代赠》),还有五代词人李憬“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纱》)的体验。这里的丁香结是指丁香花蕾,它象征纠结在一起,千头万绪,无法理清的愁绪和迷惘,同时又是高洁、美丽、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巷》化解古人意象,并将古代的意象与现代诗的象征有机结合,显得非常别致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颓圯的篱墙”,还有撑着油纸伞,在寂寥雨巷中彷徨的“我”,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的内心情绪化了的,心灵化了的,无论“自然”还是“人”,都笼罩在寂寞、惆怅、哀怨、感伤的氛围之中,从意象到意境都是枯寂的,凄清的。“悠长”“悠长”的“雨巷”,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其中,这一意象透露出的是空茫、冷寂、幽远,表现了诗人的心境。同时也象征着诗人看到的现实世界。作者从颜色、香味到愁怨,写出了丁香一样的姑娘的美丽妩媚,写出了这位姑娘的纯真善良,也写出了这位姑娘的傲视顽强。诗人正是借写她来表白自己、来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因为诗人的追求是高洁的,带有理想化的色彩。而这位姑娘内心世界的深沉,她那叹息一样的目光,期待着向人诉说自己的忧愁和愿望,始终不被对方理解,所以在理想面前,诗人又显得是那样困惑,那样的迷茫,也只能惆怅地看着“她静静地远了,远了”,但仍在诗人的目光追踪下,在她身上寄托着自己的希望,“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来去无踪,似梦似幻,隐隐约约,可望而不可及。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样清雅、凄美、哀怨、飘忽、轻柔、纯洁,极大地增强了这个意象的丰富内涵,它既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与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的感慨。诗人借助繁富的想象抒情,追求一种隐约迷离的朦胧美。这一追求给当时诗坛带来了新气象,这也是诗人在前人诗歌形式的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和创新。

三.结构形式的审美探索

戴望舒的诗为中国“现代诗”开辟了新途径,尤其是在“散文入诗”的“现代诗”时代,他起了关键作用。他为了创立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进行过大胆的探索。他曾经追求音律美,企图让新诗和旧诗一样“吟”唱,他还借助外国诗的格律来写诗,显得滞重、拘泥。当他读了魏尔伦、波特莱尔等象征派诗人的诗后,对象征派诗歌独特的章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雨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就形式而言,他一改重格律的倾向,转而追求旋律的回荡和节奏的流畅,以这种浮动而朦胧的音乐暗示迷茫心境。全诗七节中,首节为全诗定下了愁怨朦胧的感情基调,首尾两节,除了“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余完全相同,这就造成了回环复沓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乐美,使全诗一唱三叹,抑扬顿挫,表现了诗人那种彷徨哀怨的心情和希望若即若离的梦幻。这种心情和梦幻通过“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等一系列排比句的运用,更加深重,更加强化,韵律感也更强烈了。同时“悠长”、“哀怨”、“走近”等词语的重叠;“彷徨”、“寂寥”、“太息”、“飘过”等词语的反复出现;“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句子状语的重复,拉长了诗歌的节奏,同样构成回环袅袅的韵律,造成让人感到窒息、冷寂、沉闷的氛围,体会到此时此刻诗人孤独无助、空虚迷茫的心绪。并借助流动的节奏,传达出诗人忧虑、感伤而又复杂微妙的情绪体验。这里诗歌的节奏正好与情绪的节奏所吻合。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结合体。

此外,全诗诗句长短不一,整齐中有变化,词句随感情的变化而自然组合,章节也时而舒缓,时而短促,形成了回荡流转的音乐美,显得轻松、灵动、很有韵味。形成了音乐上的空灵完美。押韵上的变化也表现得错综有致,每节基本上3、6句押韵,但其形式与思想内容和优美的意象有机的融合,形成了一种艺术整体,完全暗合了全诗的抒情主调,达到了内容与形式、意象和意境的完美统一,这是诗人的又一审美追求。

综上分析,《雨巷》在朦胧多义、独特意象、结构形式等方面的审美追求,是诗人探索音乐美的结晶,他的审美追求是多方面的和谐统一,虽然朦胧,但不晦涩,虽然基调低沉,但不消极、不伤感,令人感到一种不懈的探索和追求。

参考文献:

①⑤杜衡《望舒草序》,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

②《戴望舒译诗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③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

④张俊萍《也谈雨巷》、《名作欣赏》2002(6)。

⑥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

⑦戴望舒《论诗零札》、《现代》. 1932。

⑧林志浩,《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王铁良,山东菏泽学院小学教育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戴望舒雨巷现代诗
明确文体 指明路径 解密诗语
冬季的雨巷
再见雨巷
萧红墓畔口占
在天晴了的时候
以“朗读、鉴赏、审美”三维提升现代诗教学水平
烦忧
现代诗,我们该教些什么?
图雅的诗
走出“雨巷”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