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作文教学小议
2009-08-31敏士杰
由于受环境、信息传递和文化氛围等多方面的限制,农村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城市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但又因他们接触的人或事物的不同,作文各有千秋。鲁迅先生在《少年润土》一文中就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知识丰富灵活机智。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能力,这是许多教师最为烦心的问题之一。农村相对城市来说,具有它独特的优势,那里山高水长,地处偏远,民风淳朴,很大程度上保留有生活的本真状态。笔者认为,对于农村学生的作文教学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深入农村生活,发现身边之美。
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不过是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罢了。习作的内容来源于平时日常生活的观察,通过观察,获取感性认识,形成生活的表象。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系统性较差,情绪和兴趣在观察中起很大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提出要求,教会学生观察,提高他们的知觉水平,培养捕获作文材料的能力。
1.留心季节变化,激发学生感受和想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当中,我们应该督促学生留心观察季节的变化,倡导学生将其写入日记,并积极同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如教《静夜思》一诗时,可以让学生暂时抛开对诗句的理解,先引导他们想象这样一幅美丽图景:月光明亮,四周一片寂静,一个人面对苍白的月光,一边不住的叹气,一边在青石小径上来回走动,想象完之后,让学生展开对话交流。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原诗句的理解,而且有了属于自己的感受。一方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激发了他们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
2.深入调查,认识生活。为什么而写?写什么?一直是作文教学当中的难点,其实,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的应用,作文教学亦如此,为生活应用而教,为生活应用而学。生活的真实是作文的关键,作文的关键是源自生活的真实情感。所以,作文从一定程度上要回归生活。比如,有一农户在几年前缺吃少穿,最近却盖起了楼房,这一现象引起四邻八乡的议论。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去搞一个小型的调查,然后让学生作文。作文期间由教师辅导说明改革的春风给乡村带来的惊喜,以便让学生对生活有初步的认识。
3.发现身边之美,建立作文档案。农村学生的学习生活虽然略显单调,但教师要善于引导,从实际出发,深入生活,作文教学也会有新意、有突破。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审美情趣。农村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可能缺少练琴、养花、因特网等内容,但也多出了与河流对话、与大山比肩的欢乐。这些都是作文的第一素材,教师可组织学生积极开展野游等教学活动,从中让学生发现美、捕捉美,然后由教师将作文进行归类,建立作文档案袋。
二.利用农村优势,提高炼话能力。
生活积累如土壤。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发达的根基,语文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作文才能开花结果。劳动创造了生活,农民在劳动生活中,由于表达需要,产生了许多劳动用语,形成特色语言。学习农谚农语,优化习作语言。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采摘农作物特色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立夏一过,茶叶成木屑”这些农谚既阐明科学道理,又生动易记。运用这样的谚语既读来朗朗上口,又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写出农村生活的特色。
在炼话阶段,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之间的不同表达方式。于漪对此作出了精辟的阐述,她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识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的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可见,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其后果就是学生的思维被捆绑,学生的个性和灵性被抹杀,留在学生脑海里的只是一些鸡零狗碎的符号。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当中,要特别注意他们的作文方式,以便培养个性发展。
敏士杰,甘肃临潭县回民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