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动力研究
2009-08-31张晨芝毛蕴诗
张晨芝 毛蕴诗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变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文章研究了技术创新的动力,认为其主要分为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技术创新的八种动力模型。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动力
一、引言
技术创新动力探究的是技术创新的起源问题,即探究导致技术创新的起源以及推动或拉动技术创新的动力。近些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在许多情况下企业没有进行技术创新往往不是因为没有能力、条件或机会,而是因为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创新动力不足。动力不仅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的必要前提,而且也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所不可或缺的。
二、技术创新外部动力
技术创新外部动力是源于企业之外的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动力要素,主要包括技术推动、需求拉动、市场竞争和政府政策行为等。
1技术推动。技术推动创新是早期对创新过程的一种认识,认为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发明及其成果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这一创新过程始于研究开发,经过生产和销售等一系列环节,最终将某项新技术产品推向市场。显然。这种创新不是来源于市场需要,而是来源于新技术的被认识、激发和推动,市场只是科技研发成果的被动接受者。从技术创新的实践来看,技术推动创新的实例也是比比皆是的,尤其是一些根本性的创新如计算机、无线电通信产品等都是来自于技术的推动。
2需求拉动。施穆克勒研究了19世纪上半世纪美国铁路、炼油、仪表业和造纸工业等的投资、存量、就业和发明活动,发现投资和技术专利的时间序列表现出高度的同步特性,投资序列往往趋向领先于技术的专利序列,施穆克勒由此认为技术创新起始于市场需求,通过创新过程又复归市场来满足需求,如通信产业、化工产业、汽车产业、工业用仪表等,都是如此。需求拉动理论认为,市场是技术创新活动的起点,也是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最终场所。市场需求既包括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在价格、质量、效用、数量上的需求,又包括企业生产发展上的需求,这些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变化,当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一定规模时就会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和收入,并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和创新思路,引导企业以此为导向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形成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拉动和激励。
3市场竞争。市场需求引发企业为生存和发展进行技术创新,而市场竞争则会促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因为任何技术创新活动给企业带来的只能是一时的市场先机。当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也纷纷推出自己的创新产品时,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就不仅仅是源自于市场的需求,而更多的是来自于激烈竞争的强大压力。换言之。当企业在市场需求变化的拉动和市场竞争的促使下而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并取得创新收益时,这种创新收益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该创新活动,从而使潜在市场需求和未来市场需求更迅速地转化为现实需求和现时需求,而为争夺这些需求所进行竞争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又迫使企业去寻求新的市场机会,去开始新的创新活动。
4政府政策行为。政府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同时本身又通过基础研究、政府采购等行为成为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因此,政府对待科学技术活动和创新活动的态度及采取的措施可以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政府根据宏观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行政体系、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决策体系和行为体系等来影响社会各领域和不同层级的创新,如产业共性知识的提供、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专利政策、以税收优惠或研究开发投入的形式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支持专利政策等,
三、技术创新内部动力
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是存在于企业内部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驱动力的因索,主要包括企业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企业对创新成功概率的预期、企业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等。
1企业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获得技术创新成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出发点,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收益预期最终能否变成创新动力,会受到企业的目标结构的影响,当企业目标与创新的本质特性相符合时,创新的需求最为强烈,而当两者不相容时企业就不会产生创新的需求。在短期利润最大化目标情况下,维持现有生产技术和产品格局,挖掘现有技术、管理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潜力,使用各种促销手段、挖掘现有市场潜力会成为企业可能采用的有效手段,企业以技术创新来追求利润的要求不会太强烈。在追求中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企业着眼于未来,宁可牺牲局部的、短期的利益,也会通过机器设备、工艺方法的改进以及材料创新、组织创新等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新组合去推出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在市场上确立自己的价格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以获得利润的长期稳定增长。可见,追求中长期利润稳定增长的企业目标与技术创新的特性有着较好的符合度,是产生技术创新要求的最佳企业目标。
2企业对创新成功概率的预期。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技术经济活动,期间充满着许多的不确定性。鉴于技术创新的高效性、创造性、高投入性和高风险性,企业进行创新决策时必须对各种变量的未来值进行预测。如果企业顺利完成或超额完成预期的创新收益,那么就会强化技术创新的动力。相反,如果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未能完成收益,创新的动力就会衰退,直至最终消失。做出创新决策不仅要求企业对预期收益的外部条件做全面的分析,而且要在自身创新能力与面临的创新风险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对创新成功概率的预期。创新风险既有产品研制过程中的风险,又有产品上市过程中的风险。产品研制风险的高低主要受创新的内容与性质的影响,一般来讲,那些根本性的、突破性的技术创新风险较高,而模仿性、改进性的创新风险相对较低。产品上市过程中的风险主要会受到消费者偏好、消费习惯以及市场上竞争对手的产品在成本和价格上的高低所影响。这些都需要企业特别是企业家的综合评判与正确决策,只有那些成功概率大、预期收益高、创新风险相对较低的技术创新活动,才会给企业带来有较大的创新动力。
3企业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企业既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企业也是由相互独立利益要求的员工、经营者企业家和所有者群体组成的,这些利益群体的效用目标各不相同,利益目标有时也是相互冲突的。三者的利益结合才是企业的整体利益,只有整个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使其内部的各个群体利益得到可靠的保障。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独立的整体利益,企业的主观价值判断要素即企业家、员工和所有者对技术创新的偏好足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同时,企业的内部环境要素也是诱发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因。如果企业家、员工和所有者在创新系统中形成促进技术创新的整体力量,产
生技术创新结构的协同效应,这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这种环境的好坏,既是企业素质的直接反映,也是影响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与成功的主要因素。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是创新的精髓。首先,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促使企业家不满足于企业已有的技术体系,主动地对现有产品、服务、市场、工艺和技术等进行生命周期分析,寻求和发现技术创新的机会,并力求以创新推动企业持续成长。其次,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经营者必然会使企业的每一位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乃至全体员工都迫切地渴望新事物、渴求变革,并且通过制定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政策和创新计划实现企业目标,使技术创新对创新者和全体员工都具有吸引力,从而提高企业创新主体的整体创新意识。
四、技术创新动力研究模型
技术创新动力模型是对技术创新的动力过程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等的抽象和概括表述,由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涉及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在组合、配置方式及其结构上的差异就构成不同的技术创新动力模型。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动力过程中的因素及其关系给出不变的假定,而实践中技术创新动力过程的变化则远较理论和模型为复杂,因此,这些动力模型只是反映了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发生的情况。
1技术推动模型。技术推动模型是一个线性模式科学推动技术,技术创造需求,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市场需求”链条中,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受外来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驱动,而不依赖于经济因素的影响。早期创新理论包括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熊彼特创新模型,熊彼特创新模型大都主张技术推动模式,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蒸汽机车的出现并应用于交通运输,从而推动了铁路运输的商业化以及尼龙、核能、激光、半导体等许多技术创新。也支持了这一模式特定环境下可能发生的情况。
2需求拉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也称“市场拉动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施莫克勒提出的。需求拉动模型认为技术创新源自于市场需求,源自于市场对企业的技术需要。具体地讲,就是市场需求信息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并对产品和技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出适合这一需求的适销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麦尔斯和马奎斯于年做的一项重要的实证工作支持施莫克勒的观点。他们抽样调查了个产业的项技术创新,其中四分之三的创新是由市场需求或生产需要而来,只有四分之一的创新是以技术本身的发展为来源。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在技术创新中,需求是一个比技术潜力更重要的因素。
3“技术推动一市场拉动”综合作用模型。“技术推动一市场拉动”综合作用模型中的技术创新以市场的潜在需求为出发点,以技术应用为支撑,创新成果往往是开发出全新的产品,从而将潜在的市场激活为一个现实的市场,创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也比较长。
4技术规范技术轨道模型。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多西在批评分析“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这两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技术规范技术轨道模型。这一模型认为,根本性创新会带来某种新的观念,这一观念一旦模式化,就形成了技术规范技术规范如果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就固化为技术轨道一旦形成某条技术轨道,在这条轨道上就会有持续的技术创新涌现。南于个人和组织知识的有限性和组织与个人探索知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组织与个人的惰性,导致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往往在现有知识体系以内自己知识所能及的范同内进行探索,所以能够形成多西所提出的“这种观念”和“这种轨道”,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技术规范技术轨道模型也是从科学技术本身去寻找技术创新的动因,这一模型的进步之处在于说明技术创新的动力不仅仅是技术或市场的作用,而且还要包括“技术规范”这一企业内部因素。
5期望理论模型。期望理论模型是借鉴于美国心理学家弗隆的期望理论所构建的技术创新动力模型,该理论认为,企业在面对滞后且不确定的市场收益时,不得不对与创新决策有关的经济、科技等变量的未来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并做出理性选择。只有当创新成功概率较大、预期收益较高时,企业才会进行技术创新,即:激励水平=期望值×效价。式中,“激励水平”是个人或组织进行某一行为的动机强弱,激励水平越高动机越强烈,动力也就越大:“期望值”是个人或组织对某一行为成功可能性的估计:“效价”是某一行为成功之后带给行为人的效用大小。期望理论模型和其他几种模型并不矛盾,它从技术创新主体即内因分析技术创新动力,而其他模型是从技术创新主体环境即外因分析技术创新动力。
6N-R关系模型。N-R关系模型是日本学者斋藤优提出的,他认为技术创新的动因在于社会需求和社会资源间的矛盾或“瓶颈”。N-R关系模型表明需要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或差距是引起技术创新的客观动因,是技术术创新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
7六种因素作用模型。魏江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主要有六种重要因素构成。利益驱动、市场或社会需求拉动、企业职工的推动力、企业形象、技术发展的推动力构成了企业创新行为的内生动力,市场竞争的压力、政府推动构成了主要的外部动力。南于内生动力的存在,促使企业主动地积累自身的技术能力,从而产生技术创新行为,但外在的推动力也同样会迫使企业产生创新行为,否则该企业就难以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继续生存。
8诱导创新模型。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首先获得利润的创新是潜在的,如果潜在创新化为真正的创新就会对经济系统产生冲击,结果在短暂的阵痛之后利润和工资都相应上升,造成某种生产要素稀缺。这种稀缺会诱导企业进行创新以改善稀缺状况,也就导致接生那些变得稀缺的要素的创新活动展开。
五、结论
进入20世纪,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的加剧,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以前的两个任务变成了一个任务:要生存必须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生存。因此,企业要建立与发展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动力,以增强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董静,企业创新的制度设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4
2郭咸纲,企业创新驱动模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晓田,技术创新十年,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欧阳新年,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与利益激励机制,科学管理研究,2004,(3)
5许箫迪,王子龙,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科技与管理,2003,(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华日本跨国公司生产与筹供系统特征及其启示”(70540021)(2006~2007)。
作者简介:毛蕴诗,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晨芝(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