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动感课堂 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2009-08-28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4期
关键词:儿歌青蛙诗歌

陈 慧

在知识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专家指出:信息时代的教学活动不应以开发人的记忆为主要目标,而应以开发人的智力特别是创造力为主要目标。为此,人们尝试了许多教育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其中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将多媒体计算机引入教学活动。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多媒体教育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语言活动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教学过程充满童心、童趣,还能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对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着深刻影响。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动力。幼儿对有色彩的、有声音的、会变化的刺激物最感兴趣,注意力最能集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富有艳丽的色彩、流动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形象化语言,极大地刺激了幼儿的感官,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幼儿整个故事的背景:春天来了,青蛙妈妈跳进池塘里,生下了许多黑黑的、圆圆的卵。当屏幕上刚一出现青蛙妈妈时,孩子们的积极性就来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喊:“青蛙妈妈生小蝌蚪了”……情境之下,教师加以引导和幼儿一块儿去发现这是什么季节、在什么地方、青蛙妈妈生下的卵是什么样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幼儿构建了通向语言的桥梁,幼儿的主动参与促进了语言的学习。

营造动态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由于受个性和环境的影响,幼儿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性格外向,能说会道、落落大方;有的沉默少语、胆怯害羞。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假如只有几张静态的图片等简单教具,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思维。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为幼儿营造一个非常丰富的动态语言环境,能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语言活动《捉迷藏》中,我把诗歌内容制作成课件。课堂上,幼儿被这些能走、能跳、能跑、能叫的小动物给吸引住了,幼儿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就连平时寡言少语的幼儿也都积极举手发言、争先恐后地回答,幼儿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活动之中。

渲染活动氛围,提高幼儿的语言感知力

在幼儿语言活动中,欣赏优美的儿童诗或者朗朗上口的儿歌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对这些语言材料的理解、欣赏、朗诵,能培养幼儿对语言美的感悟以及语言表达的语感能力。但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限制,他们对诗歌和儿歌内在意义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以文字、动画、声音三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烘托、渲染语言欣赏的氛围,促使幼儿入情、入境。

例如,在学习儿歌《春天》时,幼儿对儿歌中的“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很难理解。我就用鼠标反复点击画面,在小池塘中心的水面上慢慢出现了一个小漩涡,并且向两边不断扩散,形成笑脸的模样。这样幼儿便顺利地理解了这句话,并能在诵读时用语气表达出对这句话的理解。由此可见,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幼儿能浅易清晰地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能结合语言和画面进行动感的想象、能在诵读中察觉到情感的流动和语音韵律的美。

构建想象空间,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幼儿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用声像再现的手法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使幼儿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其思维的过程。

例如,诗歌《春天的秘密》描绘了一个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春天。我借助电脑动画,引导幼儿去寻找春天、发现春天的秘密。当画面一出来,孩子们兴趣盎然,打开了话匣:“看,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柳树也发芽了”、“桃花开了,真漂亮”……老师借机引导,诗歌的内容油然而生。以此为基础,我点拨幼儿通过发散性思维仿编诗歌,孩子们根据自己看到的,仿编出了许多关于春天的歌:“春天来了,田野换上了美丽的新装,小草都在轻轻的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孩子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拓展了视野,思维有了更新的发展和飞跃。

总之,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诱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还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它对全面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推动幼儿自身创造性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儿歌青蛙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识字儿歌
睡觉儿歌
小青蛙捉虫
谁能叫醒小青蛙?
青蛙便签夹
骄傲的青蛙
儿歌6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