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趋变法则

2009-08-28李传伦郑梦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4期
关键词:课件学科资源

李传伦 郑梦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推广、应用与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向更深、更广的方向不断前进,这一时期所表现出的较为深刻的趋变性,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和总结。

资源由独占向共享转变

整合之初,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整合资源即课件的有和无的问题,一堂课的重点也不是这一节课的设计,而是有没有一节可供自己课堂上应用的课件。不管是用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还是Flash开发的课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针对某一特定老师的某一节课来设计的,课程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课件使命的完成。这样的课件以其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封闭的结构,使得二次开发和再利用几乎不可能。这种资源的封闭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普遍存在,并直接导致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的教学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开发课件,实行网络共享成为资源开发利用的大趋势。比如,中教育星网络课程平台以及正在推广的多媒体教学平台Moodle。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在老师已经开发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将每个老师的优质的课程资源上传到本学科的共用帐户上,组建本学科的优质课程资源库,供学科全体老师研习和共享使用,这样解决了课程资源的重复性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使原来的课程及课件开发的一次性消费变成可重复利用的并可再生的优质资源。变一人独占为同学科老师共享。通过资源的最优化组合,避免了重复开发,减轻了老师在进行学科整合时的备课压力,提高了使用效率。

教师由“讲师”向“助教”转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之初,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对所要陈述的内容进行直观的演示,这时的整合只是被单纯地视为一种授课的的媒介和帮助学生接受知识的工具。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控制、掌握拥有主导性和权威性,成为真正的“讲师”。

随着教师对整合理念的学习和理解的,以及软硬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它不仅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打开制作好的网络课程,利用我们编辑好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进行授课。同时,教学平台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利用老师发布的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可以通过网络完成作业、训练,参加考试。师生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答疑中心和交流中心,使得师生的交互更加丰富和有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到加强。教师的职责是将更多地在知识获取途径上、在知识内容的判断上、在学习方法上、在个人发展方向上进行指导,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助教”。

整合由“时常”向“经常”转变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功夫在课外。很多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和制作课件,或者请信息技术教师帮助制作课件。整合变成了课任课老师与微机老师的整合。比如过去上一节整合课,要花30多个小时准备课程。其中28个小时是用来找资源、做课件。由于耗费的时间、精力太多,许多老师不愿上整合课。还有的老师用别人的课件上整合课,上课时因为多点击了一次,提前进入下一个页面,结果搞的教学特别被动。这种种原因,使得整合课更多地是为了课堂达标、上级检查、优质课评选或者公开课展示等只在特定时间内、由特定教师偶尔为之或者不得不为之的精品课。

随着整合的深入开展,硬件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教室网络化、多媒体化,教师人手一机,计算机真正成为一种寻常的教学工具。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理念得到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锻炼,资源问题逐步解决。特别是当老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给常规教学带来实际效果时,它就成为整合常态化的、最具说服力的动力之源。精品课也就变成了大众课,被动课有了主动性。

模式由组合向融合转变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有没有使用电教手段,被看做是整合的标准。很多时候,是否使用了课件也成为评价一堂整合课的重要因素。这种整合,更多地一种技术的炫耀,追求的是课件本身的华丽,突出的是教师的能力,整合只是学科与信息技术物理上的组合。这种整合更多地是体现在技术层面上的组合,侧重的是教学的手段,整合具有更多的被动色彩。情境演示课成为整合的主流。

随着交互型、主题型、研讨型的课堂教学的大量涌现。课堂教学已经能跟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整合能更多的、主动的根据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的需要来进行设计,让学生在整合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培养各种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侧重已经从教学手段转变到教学方式上来。这种融合,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学习到新知识,是主动地、自觉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整合中,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注重培养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发展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它带来的必然是高效的课堂教学。

从关注个别化、教学同质化向关注群体化、教学个性化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一些整合课中,在相对封闭的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里,教师缺乏对整个学生群体的关注。提问、检查、表扬、鼓励等关注的只能是少数学生。现在,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协作工具、交流工具、评价反馈工具、激励工具等的作用,尽可能地创设能让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建立起全体学生与教师之间、全体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基于网络技术环境有效利用的深层次整合课堂教学允许学生个性化学习,同时也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个别化辅导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对学生的关注趋向群体化,比如在Moodle或者中教育星网络课程平台上,教师开发的课程,可以选择发布的内容和发布的对象;可以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如他们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把不同的课程内容发布给不同的学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性化教学。学生查看课程需要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因此可以做到学生之间相互保密,这样可以充分保护学生的感情,不会因为所学内容不同而产生优越感或者是自尊上的伤害。

因此,在整合过程中可使教师从关注个别学生转向关注更广泛的学生群体,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趋变性,体现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上,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通过整合,能否使这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结构相比发生某种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那些要素改变了?那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使我们的整合向更深层次推进。

猜你喜欢

课件学科资源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资源回收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