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如何让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2009-08-28马丽琴
马丽琴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学科,但是语言文字本身的抽象性和模糊性,往往不易被学生理解和运用。在现代化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多媒体以丰富的形式,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为一体为语文教学服务,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多媒体备受关注的今天,广大语文教师对多媒体使用的热情愈来愈高。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所难以解决的问题。然而,纵观小学语文课堂,不难发现许多教师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片面追求教学形式的花哨,忽视了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看似热热闹闹的一堂课,对学生真正有用的地方却少之又少。要想让多媒体真正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教师就必须正确认识到误区,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
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要适时适度,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阅读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尤其要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活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例如,在教学《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前,由于学生缺乏对台风的认识,所以无法顺利进行对课文的学习。为此,我利用多媒体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捕捉、剪辑,制成简短的课件,并配以台风的介绍和相关音乐。呼啸而来的台风、声情并茂的介绍,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着朗读,感受着台风所到之处的片片狼藉,“身临其境”的感觉油然而生,接下来便轻松自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要想让学生愿说、会说,语文教学就要选择直观、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教法,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时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例如,《秋天的图画》是一篇简短的课文,教学中如果单单依靠文字和书上一幅不太清楚的插图,学生很难感受到秋天的美景。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红彤彤的高粱、雪白的棉花、黄澄澄的稻子,都在秋风之中随风摇曳。课中,我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后想象,练习说话:农田里,稻子黄了,黄得怎样?高粱红了,红得怎样?棉花白了,白得怎样?学生们思维活跃,纷纷发言。有的说:农田里,稻子黄了,像铺了一地的金子;有的说:高粱红了,像一个个燃烧的火把……接着,我又让学生诵读儿歌《秋天到》,再让学生说说果园里的景色。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果园里,水果成熟了,石榴对着我们咧开嘴笑了,露出了珍珠般的牙齿;红彤彤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挂满了枝头,圆圆的苹果像小朋友的脸蛋……此时,孩子们仿佛已经置身于色彩斑斓的田野之中,感受到了一派丰收的喜悦。
增强学生“读”的欲望
有些课文的选材远离现代学生的生活实际,单凭光秃秃的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根本无法走进课文。这时,教师就要从教材中充分挖掘能够触动学生情感的因素,借助多媒体辅助条件,来完成课堂教学。如教学课文《王二小》前,我考虑到学生对王二小这一人物的陌生感,会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启迪造成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找来《王二小》的影片以及《歌唱二小放牛郎》的磁带给学生播放。在进行品读讲解课文时,我让学生观看影片,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充分认识人物形象,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个个都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之后,我又让学生用心聆听歌曲,当歌曲进行到“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这一高潮时,我发现很多学生都眼睛里闪着泪花,有的学生甚至趴在桌上大哭起来。学生的真情被释放了,他们体会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提高学生“写”的质量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常敲额头、咬笔头,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只言片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境,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妇女节前夕,我让学生写命题作文《妈妈,我想对您说……》,考虑到学生容易写空话、套话,我先让学生听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再让学生观看从影片中剪辑的视频片段,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以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此时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不再愁眉苦脸,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洋洋洒洒地写在纸上。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当地使用多媒体可以让语文教学锦上添花。课堂上,教师应精心安排多媒体使用的时机,给学生创设愉悦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感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