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小学思品课“活”起来
2009-08-28董克益
董克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它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适应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使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收录了不少感人的故事和生活意境。在教学中合情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手段,会让故事情节、生活意境更加生动逼真地反映出来,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容易,从而真正达到让学生接受教育、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
如,在教授《保持环境卫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让学生先欣赏美丽的公园、绿油油的小草、五颜六色的小花、活泼乱跳的小动物,在平静、清亮见底的小河里面,小鱼儿自由的游来游去等情境。慢慢地公园发生了变化,小草、小花不见了;小动物们兴奋不起来了;河水变成了黑色的,里面的小鱼儿死了;地上到处是白色垃圾……小河哭了,这时屏幕上出现几个字:“救救小河”。这种情境让学生对保护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触动,深切感到保持环境卫生每个人都有责任。
人机交互,主动参与
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然而,思想品德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学生参与的机会不多,仅有的课堂发言也是少数学生的事,多数学生在上课时习惯于被动地听老师讲授,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而多媒体具有较强的人机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教《交通规则要牢记》一课时,我虚拟了“通过十字路口”的情境,由学生自主操作、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遇到红灯时要怎么办,遇到绿灯时要怎么办……通过这种让学生自主操作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交通规则,以后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便能严守交通规则,顺利通过十字路口。
形象展示,晓之以理
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对道理的认识总是要以一定的具体形象为基础,需要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如果老师只局限于教材中一些相对独立的人物、事件、现象进行口头说教,硬贴标签很难奏效,而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间断为连续,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明理的坡度,就能使学生容易准确地理解掌握道理。
如,在《学会保护自己》一课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理解“他为什么不去扑火而大声呼救”这一难点,利用多媒体模拟了人从浓烟滚滚的失火现场爬出来大喊“救命”的场景,在视听效果的渲染下,让学生们自己总结不盲目救火的原因。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原因,我进行了分析,在肯定学生做法的同时对照图像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随后让学生配乐演唱《热爱生命》的儿歌。这样,课堂气氛自然就会充分调动出来,学生也学得主动、轻松,对主要观点理解较深刻,使整个讲道理的过程生动而丰富。
多方探讨,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的重点是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很难设想,一个在学习过程中人云亦云,从来不敢或不会发表一点与众不同见解的学生,日后会有什么独立创造的能力。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多方设法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敢于求异、不因循守旧。在具体训练方法上,则应在平时课堂上从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机会。
鉴于此,我在教《不上当受骗》一课时,设计了这么一个行为分辨解析的课件:双休日,小华一个人在家时,来了一个自称是他家“远方亲戚”的人朝着小华家敲门。小华想:不接待嘛,不对,对客人得热情有礼貌;接待嘛,又怕自己不认识他,万一是坏人,不是上当受骗了吗?小华应该怎样做?才能既文明而又不上当受骗?此时,学生都进入了积极思考、探讨,然后纷纷发言。有的说,利用猫眼进行观察,在开门前,打电话告诉楼下邻居的叔叔阿姨;有的说,请你等一下,门被反锁了,锁匙我没有,只有我妈妈有,我马上打电话告诉妈妈……通过多方探讨,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提高了分辨是非的能力,而且也记住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人在家时,不能随随便便给陌生人开门。
总之,多媒体教学将小学思想品德课传统的说教、灌输变成了情感的沟通、交流,激活了课堂气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使抽象的道德要求变成了具体的、实际的行为准则。所以,只要我们对多媒体教学予以充分的利用,就能更快地达到思品课的教学目的,提高思品课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