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的兴趣

2009-08-28陈海祥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4期
关键词:小华做题题型

陈海祥

当前,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整合,使得信息技术在实质性上成为数学课程教与学的必要工具。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解题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求新——信息技术能有效提供新鲜、实际的内容

1.选编新题型。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习题教学设计中,必须在题型设计上有所突破,以达到激发学生探究的目的。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编辑和展示客观性题型,如选择题、是非题、改错题、探索题等,用PPT的形式展示,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了初一数学 “走进数学世界”后,我利用PPT设计了如下习题:

PPT1:例1:小华从家中到学校需16分钟时间,学校每天早读课在7点15分开始,小华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有穿衣(4分钟)、整理床铺(3分钟)、洗漱梳理(5分钟)、上厕所(5分钟)、烧早饭(20分钟)和吃早饭(12分钟),为了保证小华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最合理的时间安排应是多少分钟?小华应在什么时间起床?

PPT2:问:你认为上述解题的时间安排合理吗?能否保证小华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怎样安排才能保证小华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这种题型既新颖,又贴近生活实际,而口述不易让学生听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就自然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搜集新题材。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根据数学内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爱好的有创新性的数学素材。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时,笔者通过“百度引擎”搜集本内容的素材,选出较有新意的材料编成习题。

PPT:例2:在2007年中国超级联赛的前九轮比赛中,山东鲁能队保持不败,共积25分,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问该队共胜了几场球?

这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任意搜寻、筛选和编辑的来自生活的素材,无疑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真正实现“以新引思,以新促思,以新成思”的目的。

求活——信息技术能有效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

1.激活思维方法。信息技术能够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可以达到传统途径下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它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和直觉思维。例如,学了等腰三角形之后,要求学生解答:

PPT:例3:如图1,△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及,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学生们利用《几何画板》作出了这个三角形。

图1

这种题让学生兴趣盎然,不少学生想出了一种方法后,兴趣不减,结果在作业本上出现了多种方法。

2.直观展示思维成果。在讲解几何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故意隐去一些结论,让学生去解答、猜想、证明,迎合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欲望,给他们创设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使其在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

PPT:例4:如图2,已知AB∥CD,试再添上一个条件,能确定∠DCF=∠ABE,写出三种不同的答案。

信息技术传递的动态性使思维有了“可视性”,它为学生理解数学提供了直觉材料和必要的感性准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猜想、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求近——信息技术能有效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搜集、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问题的模型,通过研究模型而解决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为人们解决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简捷、廉价的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学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1.贴近生活实际。为了让学生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可利用多媒体设计这样的习题:

PPT: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后,让学生解习题例5:一块形状为三角形的玻璃破碎后(如图3),重新去配时需要带去几块?

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用结合的习题,不但使学生使用了课本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贴近社会热点。商品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在习题中渗透这方面的知识,利用多媒体或信息技术加以解决。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要求新、求活、求近,以少胜多,以质为上。让学生产生“做题初,趣已生;做题时,趣愈浓;做题终,趣不尽”的学习情绪的最佳境界。

猜你喜欢

小华做题题型
常见数列创新题型归纳
做题做恶心
高考《不等式选讲》考什么
注重积累,大胆探究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例说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题型
聚焦圆锥曲线的新颖题型
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
诚实汤
怪怪公主过捣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