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零起点”问题
2009-08-28金永明
金永明
背景简介
“提高教学有效性、打造生命课堂”,这无疑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改第二轮的主旋律。为配合并参加学校以“决战课堂”为题的对外公开日活动,以及进一步实践教研组课题“学习型资源与环境的创建与研究”,本人设计并执教了(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高一(必修)第六章6.1.4 网站设计中有关“超链接”这节课,得到了同行及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本文通过展示从设计到教学这一完整过程,对课前的学情分析、有无“零起点”问题、问题大不大,以及由此导致的教学中学生为主、师生生生交互连锁反映等问题进行了实践与反思。
教学回顾
本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信息集成中网站设计有关超链接的知识点梳理”和“超链接各类操作方法的掌握与应用”。
1.教学设计主要回顾
(一)教材的分析
“超链接”是本章“信息集成—网站制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内容包括:在文字上创建指向网站中另一网页的链接、在图片上创建指向网站中另一网页的链接(图片热点链接)、建立到其他网站的链接、E-mail链接、书签链接等。从理解超链接的概念,到常见形式,再到建立的基本方法,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超链接的类型及其创建方法。根据建站时的规划,完成单个网页,而利用超链接将这些独立的页面“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或便于网页访问者随机浏览、定位、及反馈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这部分内容在这一单元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正是网页基于超文本形式的精髓体现。
(二)课前学情的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操作实践,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简单网页的制作,包括表格布局、文字、图片等的制作和引用(特别是“简单超链接”在初中已作为基本教学模块,学生不应该存在“零起点”问题)。在此基础上,虽然超链接的内容量比较多,但是希望通过资源、学习环境的建构,通过学生协作与自主探究的学习,让基础好的学生能全面掌握网页中信息链接实现的方法;让基础一般的学生能对front-page中创建超链接的几种方法有个全面了解、并能掌握其中的部分内容,学会学习方法,让一课时内不能完全掌握的内容通过自己的后续学习也能全部掌握,为以后制作更实用的网站、实现真正的信息集成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
知识与技能:理解超链接的概念和种类;掌握常见的几种创建超链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软件等帮助,学生以协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并增强主动学习、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重难点的确立
学生学会观察、模仿、思维,并能适当灵活运用链接技术对网页、网站进行合理开发,从而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实践的教学理念
能延续课题实践,渗透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并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始终处于解决问题再抛新问题的不断磨擦中(最好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同时通过意义建构,学生不断地积累知识技能,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
2.教学实施主要片断
课前一练:编辑网页D:下学习文件包课前一练index.htm
操作要求:
①在"插入图片"处加入图片(D:学习文件包课前一练xy6848126771.jpg)
②实现点击该图片可转到学校站点
点:(课的导入)刚才网页转向用到了什么技术?它的含义是什么,平时哪些场合用到、看到?(可相互举例、交流、讨论)
理:常见的超链接技术在网页制作或上网浏览网页中又有哪些形式,同学们能不能把它归纳一下?(可相互帮助,一起分析、概括、分类)
◆按__________分:·__________
·__________()
◆按__________分:·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加问:)同学们对于这几类超链接技术创建能否熟练掌握?
练:任务1:编辑网页D:下学习文件包练习任务1prac1.htm
操作要求: (大致区域圈定就可)
①香港区域超链接到(D:学习文件包练任务1hk.htm)
②澳门区域超链接到(D:学习文件包练任务1am.htm)
任务2:编辑网页D:下学习文件包练习任务2qczxlx.htm
操作要求:为便于阅读文章,你该如何合理使用超链接进行加工?
任务3(附加题目):退出“学习文件包”所有打开的文件,并把文件夹“学习文件包”重命名为自己的名字,再添加成压缩文件,最后把该压缩文件进行“作业上传”(注:2人/4人一组至少有一人能上传)
课后作业:
①进入“在线测试”,选取“信息集成与超链接自测”。
②继续利用D:课后综练13套题进行网站设计综练。
教学反思
1.教学总体分析
(一)目标达成度方面(包括重难点的突破)
整堂课,教学实例紧扣实际生活,学生亲手制作过的个人网站、或亲眼在线浏览过的网站网页实例,如“导航栏”、“友情链接”、“给我来信”等,学生便于理解、也便于入手。再配以“任务驱动式”的探究问题与尝试解决问题,个人不够,加上小组协作、个别学生示范、教师稍加点拨等方式,从而在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同时加以展开与实践。最终,巩固性理论测试题(“信息集成与超链接自测”精选题10道100分),网上“在线测试”一次完成平均分超75分,操作技能重难点“图像热区与书签链接” 举手完成率达80%,目标基本完成度尚可。
(二)学法指导方面
根据“点”(概念)—“理”(知识点、方法)—“练”(方法、应用)的课堂设计思路,再配以《学案》,努力让学生自始自终处在“学由疑开始”、在做中学、自我探索、自我展示、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氛围中,处在学生“指导”学生、两人或小组互助协作的运行机制中。如:整堂课知识点、方法的系统分类都是在学生举例说明、归类、操作实践证明的基础上,学生自行加以形成或完善的。本堂课,基本贯彻了学情分析让学生分层次掌握的实践意图。
(三)课堂内容组织与渗透
如果完全是新课型,超链接内容量算是比较多的,但简单超链接,基础性的内容在初中已有重点涉及,所以本堂课,应紧紧抓住两条主线。一是“信息集成的重点是网页制作”,而“超链接又是网页制作的重点”,并且不管是在内容要义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超链接本身就是一种‘集成的手法”这一“知识”主线;二是“通过意义建构,学生不断地积累知识技能,不断地提高学习与操作能力”,以学生为本的 “能力”主线。并注意结合侧重点,该简略的简略,如“简单网页—网页、网页—网站超链接,在“课前一练”中就加以复习与强化,并通过“点”—“理”—“练”的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直奔重难点“图像热区、书签链接的灵活处置”。努力营造“学生自我分析任务、解答问题、应用已获得的操作技能”的学习氛围。从而在自然而然中与“有效教学、生命课堂”这一主题相切题。
2.暴露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依然存在、不可小视的“零起点”问题
所谓“零起点”:关于信息技术课程,高中新课改的实施意见就是初中重点涉及的内容高中可以概括带过(学生应该基本掌握,可以当作复习来处理),学生不应存在“零的起点”,而应瞄准课程标准与学业测试要点,要注重“难点”与“拓展”。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不尽相同,甚至有时暴露出的问题“相当严重”。笔者在本课实施前有所预见,如在举例、提问的设置、操作的设计、课前《学案》等方面都作了一定相应的处理(因为面对的是普通高中学生,课堂目标的实现要求的重点是整体)。但在本课具体实施中还是碰到了不小的问题(实际比预想的还要学情形势严峻,甚至有的学生初中阶段本应作为基本内容涉及的内容而未涉及),如“课前一练”简单超链接方面的网页是编辑不是浏览、插入图片设置等基本细节方面、新授中的递进式提问、归类等不是一步(或很快)到位等问题,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课时上给课堂总结与巩固测试带来了一定影响,也影响了课堂的“亮点”。
考虑应对:要重视“零起点”,要加强学情分析,学前“摸底”也得扎扎实实。
(二)由于“零起点”,学生主体性、互动性还不够
整堂课始终坚持并渗透了“课前一练”—“点”—“理”—“练”—“综合作业”、以学生为主、自主学习的学习思路。具体表现为“在图片上创建指向网站中另一网页的链接、到建立到其他网站的链接(引)、再到E-mail链接、书签链接”等;从理解超链接的概念、到常见形式归类,再到创建的基本方法、最后到方法归类、应用的基本教学过程。但是,学生自主探究性、互助协作、深入度还不够,如“碰到问题讨论还不够,有时不能到点”、“书签链接学习掌握了超链接到书签,但返回书签链接却不能自我发现、全面考虑到”等等。
考虑应对:要真正让学生“内化”好的学习(教学)理念或方法,更应重在平时的“一言一行”,并贵在“坚持”,从而真正排除“零起点”问题。
(三)“零起点”问题与勉为其难的课时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按照目前每周的课时情况(不管是高一还是高二)和目前小学、初中信息技术(特别是农村)的普及与教学情况。如果要同时在“促成学生的信息能力与素养”(即新课程信息技术的最终目标)与“很好完成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任务”两个方面都取得成功,恐怕有强人所难之“嫌”。因为实实在在的“零起点”问题,排除各方面重视不够等其他因素之外,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而课时的保证又令人担忧。相反出现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考前突击、考后无课”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