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于理性走向适度感性
2009-08-28孙岚
孙 岚
汉字是抽象的符号系统,但汉字又不是简单的图示符号,因为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一个独立的、生动的、鲜活的精神世界,是一张张可独立审视的生命面孔。因而识字教学离不开理性化的诠释,但过分的理性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程式化、功利化,这样的教学是苍白的,没有活力的。识字教学应该从过于理性中走向适度的感性,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的意境,调动起学生的感性体验,激活印象。当生字带着音、形、义的印象,意味和情态融进学生的脑海中时,生字便以鲜活的形象“印”在了他们的心中。
一、根植于语言的诗意土壤,使汉字有感情
识字教学一直就提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是人们在实践中根据识字与儿童学习的规律得出来的。有些汉字具有很强的表情功能,对这种文字,只有根植于语言的诗意土壤中,才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新教材中大量的识字任务安排在随文识字中。识字与阅读的有机结合是解决识字教学过于理性化的有效途径,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汉字的情味和意韵。
1、以字义为中介,让识字教学串起情感之链
音、形、义是生字教学的三个基本要义。对于有显性情感因素的识字教学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它放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以此为切入点,上下关联,让识字教学成为融入阅读教学的一股“智慧的琼浆”,来滋养学生的阅读历程。有位教师教学《小池》中“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立”字,就给了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
师:诗歌中讲谁立在哪里?
生:蜻蜓立在荷叶上。
生:蜻蜓轻轻地落在尖尖的荷叶顶端。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请小朋友猜一猜,蜻蜓轻轻地落在尖尖的荷叶顶端,好像在干什么呢?
生:蜻蜓踮起脚尖,展开双翅,像在跳芭蕾舞呢!
生:蜻蜓轻轻地落在荷叶上,像在和荷叶姐姐开心地聊天呢!
生:蜻蜓把荷叶当做停机坪,飞累了,就在上面舒服地休息,多自在。
在教师的引导下,教一个简简单单的“立”字,学生竟能咀嚼出如此丰富的感觉。此时的“立”在学生心中已生动地演绎成一幅幅清新淡雅的夏日小池图。于是,“立”一词就不再是游离于学生心灵之外的符号了,而是浸润着学生感情色彩的活的语言。
2、以整合为思路,让识字教学不再孤独
教师可将识字教学与认识事物、探究语言规律、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建构生字音、形、义问的认知组块。请看《雨点儿》中“问”“答”的教学。
师: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半空中,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在说悄悄话呢!我们来读一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对话朗读)
师:再好好读读刚才的对话。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说”字比,你对生字宝宝的“问”“回答”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问”“回答”与“说”一样,都与嘴巴有关,所以都带“口”字。
生:我发现这三个字虽然都有“口”字,但朗读时的语气不一样。
生:我发现小雨点很有礼貌,它先回答再提问,“你呢?”是小雨点问大雨点的话。
生:我发现“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其实是大雨点回答小雨点的话。
师,你真会读书,发现了这个小秘密。那我们把“说”改为“回答”,好吗?
生:不好,因为前面已经有个“回答”了。
识字本身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它应当为建立语境、发展语言服务。因此,识字教学应该在一定的“语言场”中进行,与学习语言同步。而“语言场”的营建,需要教师用“整合”的理念去寻找识字与阅读的最佳聚集点,以此实现识字教学效能的最大化。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把生字“问”“回答”的教学与朗读训练、探究语言规律巧妙地整合在了一起。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体验中、在互动式的交流对话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带上了文本特有的情感烙印。这样的识字教学真正把生字活化了。
二、增加识字的文化含量,使汉字有灵性
汉字是审美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审美对象。在汉字学家的眼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动人的文化故事。教学时,我们要挖掘展现汉字本身的文化特性,增加识字的文化元素和情感色彩,丰富识字教学的内涵,给学生建立起一种能触发联想的审美联系,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1、有效拓展,丰富生字的文化元素
有些生字本身就具有比较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学习这类生字,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在本课的语境中认识它们,可以根据生字的特点和文本理解的需要,加入一些文化的元素,使汉字更有灵性和活力。请看《雪地里的小画家》中“梅”字的教学:
(1)师:小狗一路奔跑,画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画,谁来学小狗夸夸自己?
(2)师:“梅”可是今天新的生字宝宝,谁来想个好办法记住它?
(3)教师用多种方式来拓展“梅”,进行教学。
师:(呈现梅花图片)你看,这就是梅花,又称“花中君子”,在万物凋零的冬天,许多花都谢了,可是,梅花却静悄悄地开放了,散发出阵阵清香,多漂亮啊!让我们来读读这个词。——梅花
师:(呈现赏梅图片)冬末春初,漫山遍野的梅花都开了,人们都纷纷前来赏梅。谁来读读这个词语?一赏梅
(呈现画家画梅图片)梅花那么美,你看,画家正在画梅花呢!一起读这个词。——画梅
(4)师:“小狗也来画梅花了,它的五个脚趾就像梅花的五个花瓣,可真漂亮!”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以上“梅”的教学正像一首流淌着欢乐音符的乐谱,学生随着画面的变幻或尽情欣赏,或美美赞叹,或朗朗诵读,汉字的灵性正诗意地流淌在孩子们的心田。同时,这一教学环节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小狗画梅花”的理解与感悟。
2、故事引人,丰富生字的文化色彩
很多汉字都记载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片,为孩子们讲述汉字的由来。这样,生字就会带着文化的气息与孩子们交流、对话。当然,故事的引入除了教师讲解外,还可以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通过猜一猜、编一编等形式,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的乐趣。请看《纸船和风筝》中“福”字的教学:
(1)出示生字“福”,请学生说说在哪儿见过“福”字。
根据学生回答,相继出示画面:门上贴的倒“福”“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的对联和百福图等。
(2)教师真情讲述:中国的老百姓特别喜欢这个字,写出了各种各样的“福”。你看“福”字的左边是个“礻”字旁,这是老百姓在祈求神灵的保佑:右边是一口田,古代的老百姓认为一家人有一块大大的田地,就会生活美满,幸福安康。
(3)师:人们希望自己得到幸福,也愿意把“福”字送给朋友,让朋友得到祝福。我们也写写这个“福”字吧。
以上“福”的教学可谓是一道精致的文化大餐,学生在教师的真情述说中,领略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了汉字的无限魅力。
三、勾连各种学习资源,使汉字有形象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生字的轮廓大致能分辨清楚,但是换一语境有些孩子就会产生认识障碍,遇到形状相近的字,学生还会张冠李戴。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采用了勾连各种学习资源的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比较辨析,使汉字形象更清晰
教师要做到瞻前顾后,对一些形近词进行归类,在教学时及时地穿插,这样即使以前教的生字有了复现巩固的机会,又有效地促进了本课生字的教学,汉字的形象在比较辨析运用的过程中,逐渐清晰明朗。请看《纸船和风筝》中“飘”与“漂”的教学:
(1)指名分段读课文,师随机板书:漂、飘。
(2)师:都是piao,怎么不一样呢?(纸船在水里漂,所以有三点水;风筝在风里飘,所以有风。)
(3)师:原来偏旁不一样,字义也不一样啊!老师这里有两个字(板书:荡、流),该和哪个piao交朋友?
(4)师:把“漂流、飘荡”这两个词送给纸船和风筝,该怎么送?(读词组:漂流的纸船、飘荡的风筝)
(5)师:纸船顺水漂呀漂,风筝乘风飘呀飘,谁来当纸船?谁来当小风筝?读出飘的感觉来。(课件展示两句话: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2、链接生活,使汉字形象更活泼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生活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阅读、去识字。请看《我是什么》中“暴躁”的教学:
(1)师(出示词语:暴躁):生活中你见过谁发脾气?什么样子?你来演一演,说一说。(出示配以生词“暴躁”的人物画)像这样横眉怒目、挥手顿足的样子就是暴躁,所以“躁”用了足字旁。
(2)师:那“我”暴躁的时候会做什么事?(出示图片,认读理解词语“淹没庄稼”“冲毁房屋”)
(2)师:“我”还会做哪些坏事?(出示课外小短文,请学生读一读,进一步理解体会“暴躁”的意思)
(3)师:“我”会做这么多的坏事,“我”的脾气真——暴躁。(引读第四自然段:有时候我很温和,做过许多——有时候我很暴躁,也做过许多——)
以上片段把“暴躁”的教学置于多变的生活环境中,演一演“暴躁”的样子,看一看“暴躁”的情态,读一读课外小短文。这些语言实践活动后的感悟与文本的理解产生了有效的对接,“暴躁”形象显得较为丰满。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让孩子们快乐有效地识字,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