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深度品词的有效方法

2009-08-28毛东辉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7期
关键词:人教版孔子内涵

毛东辉

词语,是构成文章最基本的要素。语文课文中有些词语用得生动准确,精妙传神,耐人寻味。这些词语也往往成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体味语言内涵的切入点。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理解词义、及时积累外,还可以抓住这些词语,运用多种策略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品味,从而进一步学习语言,更好地感受词语背后所蕴涵的精神世界。

一、换词比照

贾岛在作《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时,曾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用“推”还是用“敲”琢磨了好久,结果因“敲”字更能突出夜的宁静,又与“宿”形成了一动一静的鲜明对比,而用了“敲”。这个典故启示我们语文教学中,“换词比照”是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的重要策略之一。

人教版四上《爬山虎的脚》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其中的“拂”和“漾”两个词用得极其准确、传神。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轻声读这句话,然后给“拂”和“漾”进行换词训练,说说不同的词语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生:“拂”字写出了风吹来慢慢的、轻轻的感觉。“漾”也不能换成“荡”,“荡”就像荡秋千一样,很猛。“漾”呢?感觉轻一点。

生:“拂”写出了这阵风很温柔,“漾”也写出了风的柔和,风是轻轻地吹来。

生:风拂过就像妈妈在摸脸一样,轻轻地、慢慢地抚摸着绿叶,绿叶微微地抖动着,很好看。

师:一个“漾”字照应了“拂”字,写出了风的柔和,一墙绿叶在微风吹拂下给人舒服的感觉。作者在用词时是多么讲究呀!

这个片段中,教师抓住“拂”和“漾”,引领学生换词,比照品评,将自己的知识、经验、阅历等与文本的描绘进行对照,学生既把句子理解得十分透彻,欣赏到一墙绿叶在微风吹拂下似微波荡漾的美丽画面,又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用词的恰当与准确,体味到课文的语言美。

因此,对于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换词比照法是非常切实有效的一种策略。我们可以把不同的词语替换进去,与原词语比较表达效果,看看在词语解释的过程中会有什么变化,并且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的语感在比较中提升。

二、融情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品读词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广度,透过词语,看到词语背后所蕴涵的精神世界。

人教版三上《孔子拜师》中有这样一句:“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句子中的“上千里”突出了路途遥远,“几个月后”说明了时间漫长,“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概括了孔子在路上的辛苦、艰难。这几个词真实地反映了孔子不畏艰难、虚心求学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些词语启发学生:

“同学们,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几个词就是一幅幅连环画。请你再读读这句话,你的脑子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于是学生有了这样的感悟:

生,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树林里,孔子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可他带的干粮早吃光了,为了能早日到达洛阳,拜师求学,他一边找野果子吃,一边赶路。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一个山洞,蜷缩着身子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赶路。

师,真好!你把风餐露宿化成了如此丰富的生活景象,真会联系生活想象!

生:为了早点到洛阳拜师,孔子不停地赶路,鞋子都磨破了好几双。因为路上他没有吃好、休息好,所以人瘦了一圈,但他的精神却非常好,因为他到洛阳马上就可以拜到名师了,他高兴极了!

生:一天下午,风雨交加,孔子的衣服瞬间被打湿了,路上的行人纷纷找地方躲雨,而孔子却加快了脚步继续赶路。天黑了,他有些困了,便在一座破庙里打个盹后又踏上了去洛阳的路。就这样他日夜兼程终于到达了洛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鼓励学生调用生活经验,进行情景描述。学生的想象是五彩缤纷的,随着展开的一幅又一幅画面,词语的丰富内涵生动地折射到了学生的脑海里。因此,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融情想象,进入语境,成为文中人,或把词语还原到特定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感知文字,在大脑中描摹出生动的形象,从而水到渠成地领悟词语的内涵。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舒展地联想,入境地朗读,品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

三、整体联系

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下文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文本中的词语依附于不同的语境,蕴涵着不同的内涵。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善于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把几个可揭示叙事线索的词语联系起来思考,指导学生立足整体品词赏句,咬文嚼字。

人教版三上《掌声》一课着力描写了英子因为自己残疾的双腿而忧郁地活着,在同学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最后能积极乐观地对待自己残疾的身体,并微笑着面对生活。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牢牢抓住“忧郁——微笑”这条线索,引导学生思考:英子为何忧郁?“忧郁”表现在哪里?最后又是什么让英子能微笑着面对生活,具体表现在哪?学生抓住这条线索,扣住这两个关键词深入地探索了词句之间的有机联系。

另外,在教学中,我们也时常会发现有些词语表面上存在着矛盾,但细品起来,却发现其内在有着必然的联系,突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如人教版五上《窃读记》一课中有一段描写读书感受的话:“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段话中的“快乐”与“惧怕”是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很值得研读。教学时,教师可引领学生体会“快乐”是因为“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愉悦;“惧怕”是因为“我”在读书时,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哄赶的恐惧心理。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读书感受,却同时用在一起,看似矛盾,其实它们真实地表达出了当时“我”窃读时的感受。教师可请学生读课文,寻找这种快乐和惧怕的读书滋味具体体现在哪里?在进一步深入文本,品析文中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后,学生体会到这种对书内世界的沉迷与陶醉,对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这正是窃读的滋味。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应找准文本中语言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精神的陶冶,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这样的词语教学,使得词语的深度得到应有的开掘,也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力、联想力和深度思维。

四、合理拓展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由于小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匮乏,阅读面比较狭窄等原因,使得很多背景资料缺失,这成了学生阅读过程中切实存在的障碍。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有关词语的背景资料,使得词语的深度得到应有的开据,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的“生态灾害”一词是文本的一个“眼”,然而学生却缺乏这方面的感性知识,难以引起共鸣,于是我们收集了相关生态灾害方面的图片,并配上声情并茂的解说,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马上能够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这个词语,并深切地体会到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在旨意。当然,拓展材料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适时、适度、适量,才能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维果茨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能运用多种方法,通过揣摩探究,深度品词,就能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语言的海洋中遨游,得到精神的洗礼、情感的滋润、思想的提升。

猜你喜欢

人教版孔子内涵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木木相册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