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荣:“荣盛”演义
2009-08-28刘兴梁莉萍
刘 兴 梁莉萍
“在逆境中求生存,在夹缝中凿通道。争分夺秒,左冲右突。赤膊上阵在乡土草台上打擂,身着盛装在世界舞台上争锋。”这是一幅让人热血沸腾的浙商群体肖像图,也恰似浙江荣盛控股集团董事长李水荣创业20载的真实写照。从8台织机6间平房起步的村镇制造小厂,到年产值170余亿的大型集团控股公司,一段传奇般的创业历程,被李水荣演绎得淋漓尽致。
纵观荣盛20年成长,李水荣勾勒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创业画卷。他顺时代之势而起,踩历史节点而上,打破时间贝壳,纵横捭阖,一逞豪迈,由摸爬前行,到跨越冲锋,气吞万里如虎。20年风雨兼程,20载恢弘演义,时空凝聚在今天的瞬间:荣盛傲世而立,李水荣写就历史。
看破千古功利名,但使今生逞雄风。李水荣抱服务社会之大愿,立建设事业之宏图,走进荣盛,走近李水荣,你看到的是革新创造的力量,与不可阻挡的希望。
荣盛廿载
在带领企业走出金融危机困局之后,浙江荣盛控股集团董事长李水荣的心里还装着两件大事,一是在今年8月荣盛集团20年华诞,弱冠之礼不能免。二是中国(国际)化纤产业总部及研发基地构建,此举关乎荣盛乃至整个化纤产业的未来,不容闪失。
虽说两件大事,其实却一脉相承,前者承继过往,后者开启未来。前后动力传承,人们看到的,将是荣盛20年峥嵘的循环上演。
成长,成长,成长
20万元资金、8台有梭织机,萧山益农镇上临时租用的6间平房,这是荣盛“廉价”起步的符号。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荣盛起步的时间。1989年,当时中国企业一派萧条气象,银根紧缩,消费降温,工厂开工不足,乡镇企业大面积倒闭。而就是在这一不宜创业的年代,李水荣却执著于捕捉变化中的积极信息,逆流而上。创业伊始,李水荣就已显得与众不同。
尽管时局不利,但在萧绍一带,商业风气早已大开,李水荣审时度势,以销定产,公司成立之初,即在中国轻纺城设立销售机构,紧跟市场潮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这样的经营模式,在当时可谓超前,李水荣的商业智慧由此可见一斑。汗水加智慧,荣盛很快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1993年,荣盛已有百台织机的规模,产销也已超千万。
就在布匹生意如火如荼之时,李水荣开始向上游渗透,进行涤纶丝的生产,并在1995年成立了萧山市荣盛纺织有限公司,为日后的腾飞埋下伏笔。事实上,在这一年,行业形势已经开始滑坡,而在1996年,更是急转直下,一批纺织企业纷纷倒闭或转产,当时流行论调是:不投入等死,投入找死。这是李水荣进退两难的时刻,许多同行和亲朋劝李水荣趁早全身而退。李水荣再次做出了惊人之举,卖掉100台织机,投资1200万元,加码涤纶加弹项目,此举近乎孤注一掷,立时引起一片哗然。今天看来,李水荣再次展示了自己的过人胆识与超前智慧。1997年下半年,行情开始转暖,涤纶加弹丝市场需求猛增,荣盛年产值一举突破亿元关口。此时的李水荣,已经越发地清晰了荣盛的定位进军上游原料领域,走大投入大产出之路。
乔治索罗斯说过,当你有机会扩张时,千万不要畏缩不前。如果一开始你就获得丰厚利润,你应该继续扩大。在强烈的成长欲望驱使下,1998年开始,李水荣带领全体荣盛人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扩建,传奇般的成长历程就此诞生:
1998年,投资5500万元,新上涤纶纺丝项目。
1999年和2000年,总计投入2.66亿元扩建涤纶纺丝项目。
2001年,投入1.5亿元扩大生产能力。
2002年,耗资5亿元的18万吨级聚酯直接纺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2003年,着手年产40万吨的二期聚酯及纺丝、假捻配套项目建设。
2004年,开始对产业链上游项目——PTA项目的投入。
2004年12月,总投资达8亿元的本部二期聚酯及纺丝、假捻配套项目竣工投产。
2005年和2007年,宁波PTA项目一、二期分别建成投产。
2006年,大连PTA项目正式启动。
2007年,集团入股参与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从而涉足煤化工产业……
10年间,荣盛成长势头之猛,可谓一骑绝尘。一个激情绽放的时代,谁资源配置能力更强,谁就拥有更多的资源。不断的成长,加速度般地集聚资源,资源效应的循环释放,让荣盛在短时间内创造除了惊人的产销数字,这是荣盛前进的动力,也让荣盛越发充满活力:
2001年10亿元,此后每年增加10个亿元,2004年达到40亿元,
2005年达到80亿元,2006年开始突破100亿,2007年达到130亿,2008年170亿……
而在2009年,荣盛的目标是200亿。
内修元气
1989年至今,荣盛成功实现了由传统的织布向石化、聚酯、纺丝、加弹一体化生产的产业链集团跨越,完成了小到大的蜕变,集团现有员工5000余人,总资产120多亿元,主业已形成PTA 300万吨、聚酯60万吨、纺丝55万吨、加弹35万吨的生产规模。
如果说荣盛大开大阉式的崛起历程是创造性革新的典范,那么,荣盛现代化的集团式运营则是精细化创新的样本。在这些方面,荣盛依然以其不断超越的姿态,稳稳地走在了整个行业的前列。
荣盛一直保持长久而出色的创新精神,不仅仅表现在技术以及产品上,更渗透到企业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系统、市场还是服务,全方位的创新体系,为荣盛带来了快捷的流程与运行的便利。至诚至信的经营理念,成熟合理的绩效考核、科学实用的信息化建设,坚定不移地技术创新,这些是荣盛创新体系的核心所在,而由此建立起来的高效管理机制,绝非自欺欺人的花架子,这里大到规章制度,小到奖惩细节,都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运营效率。
“诚信立业”一直是荣盛人不变的信念。创业初期,荣盛因“说话算数”而获得各界信任。当时日本一家设备供应商给了荣盛“谈判最精明,付款最爽快”的评价。今天,荣盛则进一步打造企业信用体系。荣盛率先在我国同行业内实行以三个月银行承兑汇票方式支付货款;率先在行业内对客户进行信用分级管理;率先在同行业内实行现金返利政策。这一系列措施,赢得了客户的极大信任。去年,浙江省企业信用促进会和省工商企业信用研究与评价中心将荣盛集团命名为首个“企业信用研究基地”。
在考核管理方面,荣盛的绩效考核已基本实现全部门、全员覆盖,并且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正后,可行性和实施效果得到了实践的验证,通过绩效考核,不仅使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而且对实现集团的成本领先战略起到了积极作用。以对DTY销售部的考核为例,仅在周计划完成和差额管理两方面,每年可为企业节省资金1000多万元。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荣盛的ERP系统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工作流程得到优化,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有效提升。销售模块升级后,业务处理时间每单由从前的10分钟缩短到5分钟;售后服务模块引入后,客户投诉
处理时间由7天缩短至3天;金税系统接口的开发,使客户等待时间缩短了50%……
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更是深入荣盛血脉,设备更新、技术研发始终伴随荣盛产业调整的全过程。近几年来,荣盛多项技术改造和项目扩建的累计投资就达20多亿元。目前,荣盛不仅在硬件设备上具有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还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技术和产品研发队伍,并与各研发机构开展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企业每年都有两个以上项目通过各级新技术、新产品鉴定,并多次在各级科技进步奖评比中获奖。2007年,荣盛同时拿下了“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三块牌子,率先成为全国化纤行业中同时拥有这三项荣誉的企业。
事实上,上述层面只是荣盛系统创新的冰山一角,荣盛之所以能够大进大出,跨跃成长,既得益于超强的资本实力和独到的投资眼光,更受惠于企业内部运营的流畅与环节的融通。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重启未来
创造性革新成就荣盛之大,精细化创新铸就荣盛之强,那么,在中国(国际)化纤产业总部及研发基地这一项目上,则兼具革新与创新的双重效应,将从根本上转变荣盛以往的增长模式,它被李水荣寄予了太多的未来想象空间。
“中国(国际)化纤产业总部及研发基地”是萧山钱江世纪城的一部分,由中国化纤协会、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政府与浙江荣盛集团三方合作,荣盛集团计划独家投资50亿元人民币。据介绍,该项目建成之后,这里将云集国内外化纤大型企业、贸易商、生产流通及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区域运营总部和研发中心。与之配套的是化纤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化纤产品检测中心、行业信息物流中心、行业电子商务中心、金融投资中心和外贸服务中心等机构。行业权威人士预测,这里将产生每年300亿元的产值、30亿元的利税,并带动全行业及周边产业的发展。在很多业内专家看来,该项目甚至将有实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化纤产业总部和研发基地。
事实上,不断向上游挺进的过程中,李水荣已经意识到,这一曾经的蓝海领域,也正成为竞争白热化的产业红海。更何况,向原料领域的延展,到PTA层面已告一段落,继续往上,民营企业的拓展空间非常有限,这不再是资本与实力的考量。另外,中国化纤行业协会专题调研组调研显示,萧山纺织化纤行业尚有八大病症,包括产业链结构不太完整、高新技术应用方面比较落后、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产能同质化发展比较严重、常规产品为主、面料出口依存度偏高、市场营销手段传统、过于依赖周边市场等问题。很多问题荣盛早已有所察觉,但也在所难免,尽管这并非李水荣本意。这一切,都让李水荣觉得,兴建中国(国际)化纤产业总部及研发基地有着太多意义。在他看来,这一大型投资决非仅仅是为了荣盛一个企业的发展,而是力求集聚一批国内外大型优秀化纤及相关企业,加强行业引导,规范企业竞争,汇集全球最先进的化纤生产和织造技术,并通过化纤行业总部经济的发展,促进化纤及纺织行业、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这既是荣盛未来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所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一个产业的未来。
荣盛今日之地位与影响,让李水荣在制定新的发展目标时,自然要兼顾行业全局。中国化纤产能占世界的将近一半,而萧山又是其主要聚集地,行业和企业都需要这样一个集约化的服务平台和产业发展中心。“这里今后肯定会发展得很好。”李水荣说,“我们现在有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引导和支持,也有足够的资金和专业化经验支撑,没有理由搞不好。而且这个项目既是为企业自己,又是为行业和社会服务。”
显然,对李水荣来说,“中国(国际)化纤产业总部及研发基地”有着更多的内涵与外延,这不仅是他与时俱进的大手笔延承之作,更兼具着责任、使命与未来。震惊业界的同对,李水荣也将完成荣盛由上一个20年辉煌到下一个20年辉煌的循环。
天道酬德
近代实业大王荣德生73岁时说过一番话:回想四十五年前,筚路蓝缕,创业伊始,由小做大,以至今日,有此成就,殊出意外,事业但凭诚心,稳步前进,虽屡遭困厄艰难,均想尽办法应付,终告化险为夷。由此联想到李水荣的创业经历,同样感慨良多。
创业伊始,李水荣如草根般,土生土长,跑市场,求援助,饱尝人间冷暖,也可谓筚路蓝缕,在岁月的磨砺中,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在夹缝中生存的智慧,而不断成长。士之所以能立天下之事,以其有志。正是坚定不渝地追求立业之志,让李水荣即使在高歌猛进之时,也无不殚精竭虑,屡屡心血,贯以廿载,终成荣盛今日之风骚,此乃天道酬勤。
而李水荣不仅抱立业之志,更是怀用世之心。富而思源,造福家乡,致力公益事业,勇担社会责任。正所谓得道多助,荣盛终成今日之盛荣。此乃天道酬德。
立足社会,做大企业,从而更好的回报社会,这是李水荣的创业理念。荣盛创立至今,各项公益性支出累计已达5000余万元。而透过李水荣回报家乡的诸多举动,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一份大爱的淳朴与无私。
心怀伟愿
李水荣创业伊始,就曾立下宏愿:把企业做好,带动百姓致富。为了实现这一伟愿,李水荣从企业自身做起。先是把当地百姓招进公司,解决他们的就业。另外,他更是以身作则,着眼家乡未来,公司生产力求环保,做到真正地造福家乡与百姓。
随着荣盛的发展,李水荣当初的愿望正逐渐变为现实。目前,荣盛集团已拥有员工5000余人,这些员工一半以上是来自益农当地及周边农村,原先只能守着几亩薄地、几方水塘维持生计的当地百姓纷纷进了荣盛。随着企业效益的逐年提高,员工的日子也一天天富裕起来。说起这些,不论荣盛的员工还是周边的百姓都有这样的感叹:“没有荣盛,益农的生活水平还要落后好几年。”
不仅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出路,荣盛集团还以其完善的福利体系,不断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荣盛依旧坚持不裁员,并且员工待遇依旧按比例提升,这着实难能可贵。2007年,集团正式出台了《员工特殊福利实施细则》,对员工及其亲属的生、喜、病、丧给予特殊福利补助,制度实施以来,共有125人次享受到该项福利,共支出补助金等费用近13万元。此外,集团还于8月份在国家公布年休假制度之前发布了《普工年休假制度》,为一线员工尤其是外地员工回乡探亲提供了条件。为了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集团开通了员工热线,员工有困难,有委屈可以通过该热线,随时与集团工会取得联系,寻求帮助。在不断加强劳动保护的同时,集团还出台了《员工工伤赔付实施细则》,使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得到切实的保障。
而在环保上,李水荣说,一个地方有了金山银山,更需要的是绿水青山。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2004年,荣盛集团实现了“煤改汽”,生产所用蒸汽全部直接从当地的热电厂接人。同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首先经过脱硫除尘,除去有害成分,达到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排1人大气少量聚酯生产排放的酸性废水、油剂调配和组件清洗产生的冲洗废水等,均通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再循环使用,做到废水不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