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 加快推动产业转移
2009-08-28李靖
李 靖
纺织产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不但在满足国内需求、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我国少数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压力空前加大。同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我国政府从去年年底开始,实施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战略举措,为纺织产业出口转内销、调整产业结构与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契机。因此,在当前情况下,积极推动纺织产业向广大中西部转移,不但可以加快改变我国纺织产业长期过度集中在沿海地区的不合理局面,而且通过产业转移,调整区域布局,可以推动跨区域纺织产业链的形成与产业整体升级。
区域结构仍未改观
我国纺织产业约80%的企业集中布局在沿海省市、8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在东部地区实现,而原材料和劳动力主要分布在广大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生产要素与生产能力配置较不合理的局面。近年来,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各项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涨以及环境压力的加大,中西部地区临近原材料产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日渐突出。随着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尤其农村市场的逐渐开拓,内需市场将成为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加快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建立面向广大中西部市场的营销渠道和网络,是纺织产业开拓内需市场,保证产业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从纺织产业的投资情况来看,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一直高于东部地区,并呈现出加快趋势。2008年以来,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纺织产业投资增速整体放缓,东部地区投资下滑明显并出现负增长,2008年为-5%,2009年1~月为-1.41%,但中西部仍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2008年为24.2%,2009年1-5月为20.57%。但从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区比重来看,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虽然取得了较快提升,从2005年的24.5%提高到2009年1~5月的36.91%,东部地区尤其最为集中的五省所占比重下降趋势明显,从2005年的65.1%下降到2009年1~5月的49.32%。整体来看,东部地区仍占60%以上。
从纺织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来看,中西部地区也呈现出高于东部地区的势头。从2005年至今,中西部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加快趋势明显,2008年中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速达到24.92%,而东部地区下降到12.72%。今年1-5月,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总产值仍保持了15.6%的增长速度,而东部地区下降至4.11%。但从纺织工业总产值的地区比重来看,尤其集中在经济最发达的东部五省的情况依然突出。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05年的87.8%到今年1-5月的85.27%,只是略有下降,而且东部五省一直保持了全行业77%以上的比重;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总产值比重仅由2005年的12.2%提高到2009年1-5月的14.73%,略有提升。
因此,近年来,尤其2008年以来,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呈现加速趋势,但我国纺织产业长期以来形成的过度集中于东部地区的总体格局尚未改观。
加快推动纺织产业转移
今年4月国家颁布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在三年调整振兴中要优化纺织产业布局,将中西部纺织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20%左右。要实现纺织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目标,必须根据我国各地区发展纺织业的优势特点,制定东中西纺织产业发展战略、引导纺织企业向中西部转移,逐步形成纺织产业合理的区域分工,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达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
提升东部地区纺织企业技术与品牌整体水平,促进一般加工能力向外转移。纺织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早的行业之一,在东部沿海省市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规模和加工能力。但从国际纺织产业链各环节的附加值分配情况来看,我国纺织企业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技术环节与品牌营销渠道控制力方面欠缺严重,只有极少数企业在技术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方面与国际知名企业相当。东部沿海纺织业应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加大技术与品牌投入力度,发挥技术、人才、营销渠道的优势,以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为目标,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自主品牌产品,在国际形势的压力和内需市场开拓的推动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达到产品升级目的。因此,在当前国际市场低迷、加大开拓国内市场的形势下,东部沿海地区应该通过结构调整达到优化提升的目的,将一般加工能力释放出去,形成向中西部转移的动力。
加快中部纺织品服装加工基地与园区建设。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低迷,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压力空前加大。面对国际市场剧烈动荡,企业的发展思路和应对策略随之改变,优势企业开始调整经营战略,加快出口转内销的比例。沿海贴牌加工型企业出口转内销的需求必然导致加工基地向内陆地区转移,而劳动力资源丰富、城镇化建设快、产业基础良好的中部地区具备承接这种转移的条件。在东部企业向中部转移的过程中,中部地区要立足本地产业发展特点,有选择的引进企业,建立纺织工业园区以推动企业合理集中,逐步形成具有根植性和竞争力的纺织产业集群。目前来看,江西和安徽服装行业发展迅速,河南省棉纺加工业在全国的地位较快提升,湖北和湖南省在麻纺业发展中优势突出,可以优先考虑在这些地区建设纺织加工基地。
分类别、有步骤地建立西部原料生产基地。我国广大西部地区具有纺织天然纤维原料和石油等资源的明显优势,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纺织工业原料加工基地,是纺织服装行业原料指向性的内在要求。当前,应突出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优势特点,分类别、有重点地推动原料基地建设,为东中部纺织品服装生产提供初加工原料或半成品。可以先选择优势原料产区作为建设纺织原料生产基地的试点,逐步推进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内蒙古羊毛产区,新疆棉花产区,广西、四川和云南的蚕丝产区等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具备进一步扩建成原料基地的条件。
推进跨区域产业链的构建。纺织产业链是一个涵盖研发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营销服务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复合产业链。目前,纺织产业链的各环节在我国不同地区都可以找到,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跨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配套协作发展还较为滞后,不利于我国纺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当前,以国家为地域单元,根据地区资源特点、构建跨区域产业链,是发挥地区优势、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在积极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过程中,要加强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衔接,逐步形成东中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产业链。
促进纺织产业在转移中不断提升。纺织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布局趋于合理的必要途径。但是在转移过程中,不能将落后产能甚至污染严重的企业不加提升就简单搬迁到中西部地区,而要在转移过程中通过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
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良好,而且是江河流域的中上游区域,因此,土地、水、能源、矿产等资源的保护和集约利用更加重要。应根据地区环境承载力要求,通过合理的环保标准引进和改造迁入的纺织企业,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纺织产业提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