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09-08-28易新华
易新华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音乐课的任务之一。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融入德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其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道德品质。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音乐教材中内在的思想情感因素,潜移默化把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中,让学生们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一、充分把握教材特点渗透德育
在音乐教材中,不少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富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因素,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去正面进行教育,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内在的思想教育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教学四年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时,先详细介绍其创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寇入侵,山河沦陷,《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像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除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它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歌词意义外,再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前进”“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重点欣赏。学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就会有一种思想情感涌上心头,而这种情感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渗透德育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让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音乐作品深刻理解,挖掘其内涵。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譬如在教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首先运用故事法导入,讲述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最终献出自己幼小生命的悲壮故事。再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让他们“设身处地”感悟、体验作品形象。这样,学生不仅在学唱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还深深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唤起了他们对英雄行为的敬佩之情,让他们在心灵上受到启迪。又如:在教唱歌曲《我们多么幸福》时,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让学生深刻感受新中国给我们带来的生活是多么甜蜜,我们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学习、成长是多么幸福!总之,只有在课前做深刻理解和充分准备,教学中因势利导,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让学生们在情感上有所触发,在心灵上得到净化。
三、充分运用课外音乐资源渗透德育
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仅靠规定的音乐课本内容和有限的音乐课堂来实施是远远不够的: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将德育全面渗透。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更多更好地得到培育,使他们通过音乐,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人民的可爱、劳动的光荣、生命的可贵。在音乐领域里。民族民间音乐被誉为经典,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流行音乐也一度盛行,现代化的传播媒体使流行音乐无处不在,可谓遍地开花。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去学唱那些内容健康、富有艺术感染力、激发人们健康向上的优秀音乐作品,拓宽他们的视野,充实和丰富他们的课外音乐生活,并从中受到较好的教育。课堂之余,我会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搜集大量的富有教育意义的音乐素材,努力挖掘其中积极的教育因素。比如:《让世界充满爱》《爱我中华》《我们美丽的祖国》《北京欢迎你》等一系列富有感染力的作品,通过课堂欣赏、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播放、合唱队演唱等形式,让学生用心去聆听、感受学唱这些作品。从而唤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同时抓住时机,与学生交谈沟通,并利用适当的时间就歌曲的歌词、旋律、作者、演唱者等内容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积累、增长知识。这种课外延伸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课外音乐知识,还丰富了德育的内容,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沿着正确规范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感悟实践中产生情感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性情,在陶冶中形成品格乃至意志。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高尚感情和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高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不但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还让学生真正懂得了我们中华民族是经过无数苦难磨练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从而唤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自觉地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学习,为了祖国的强盛而加倍努力。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