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2009-08-28肖挺松喻晓今叶翼翔
肖挺松 喻晓今 叶翼翔
摘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界的共识,虽然在教育学领域。我国学者的认识并不落后,但与国外相比,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实际教育方式并没有跟上教育学的发展。本文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结合教育学中关于能力论述的几个不同方面,阐述和讨论了一些如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练习学习习惯
一、我国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深远。从能力的培养特点上看,这种教学体制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注意力。这使我国学生在常识上领先其他国家,并且在众多的国际比赛中获奖,但同时也压缩了对学生其他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教育者往往认为“熟能生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认为这些能力会在知识的增长过成中自然出现。这些古语并没有错,但依此来进行能力的培养却有失偏颇。
很多实践和研究表明,如果能把所述能力以主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生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质的飞跃。国外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结合研究成果进行能力培养的课程,国内也有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目的也正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
二、学习能力的观点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现代教育学中,学习能力的概念直是研究的内容之一,在1987年美国组织的一次对心理学专家的调查显示,仍然有许多专业人士认为能力就是智力。至今也可以看到,一些学者在研究智力成分问题时,也往往按能力类型进行划分。
在学术界里,毕毕林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认为学习能力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三个方面。林崇德教授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提出,应该结合学科谈能力。就一门学科而言,应该从学科基本能力、概括能力和思维品质三个维度来评判学生在该学科上的能力。李红教授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出发,认为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基能力和无能力,并对应有四个亚结构,分别是操作性亚结构、控制性亚结构、表现性亚结构和影响性亚结构。
总的说来,对于学习能力的组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1)包含有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2)包含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3)能力是一个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的心理特征,反映了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该结构的合理性、层次性及概括性。
三、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执行者,也是教育学理论的直接实践者。下面结合学习能力的理论,对教师如何通过日常教学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些讨论。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在保证知识内容的正确前提下,教学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决定性的作用。
(1)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能力是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的,教师的授课则是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主要方式。有一项调查显示,对于“老师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超过半的学生认为是老师“没有能够使课程生动有趣”,22%的学生认为是老师“没有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来让学生努力学习”,11%的学生认为是老师“没有维持好课堂纪律”。因此可以认为,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课堂气氛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相当重要,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而给学生“提出挑出性的问题”则是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之一。
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除了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更为课堂做好精心的设计。教师的备课不仅仅要考虑内容的完备和正确,也应考虑在课堂上提什么问题,举哪些例题,如何板书,如何说明思路,如何在知识间进行过渡,加入哪些内容做扩充和比较等。对于学术性很强、问题解决过程牵涉面很广的问题应当小心处理,处理不当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这切的依据不在于教师是否认为合适,而是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展示多种学习策略。每个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方式都有一定的特点和倾向,一般称为学习风格。不同的学习风格会对不同学科的学习产生影响。有学者对251名高三学生进行场认知方式与力学应用题解答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力学应用题解答中,场独立性学生占优势,其优势水平随题目的难度增大和场独立性的增强而提高。许多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理科生与文科生之间、男生和女生之间都存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特点。
风格反映了一个人对知识材料的接受、组织和概括方面的特点,对应于学习策略的偏好和个人的个性特点。而且,能掌握多种学习策略并能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在多种策略中自如转换是能力强的本质特点之一。但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个人对某种策略的偏好并不代表他不具备其他的学习策略,只是在长期的环境和内部动机评价的影响下的策略选择偏好。类似于习惯,任何一种学习风格都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兼容和转换的。
学习风格和策略偏好的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去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如果教师能利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来讲解课堂内容,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到知识。使用多媒体和教具,注重运用身边的现象进行讲解、板书,并做到口头讲解与演板并重,鼓励学生进行非定义方式的理解等方式可以更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适应能力。
(3)注重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元认知指的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学习能力培养中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元认知能力的内隐性,对无认知能力的判定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元认知能力的组成结构分析并不完全清楚。因此,在课堂上直接贯彻元认知教学有定的困难,而且实践研究表明,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对无认知的教学会持欢迎态度。因此,从相关的因素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进行元认知培养是值得考虑的方式。
元认知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四个因素:①知识结构的发展:②抽象对比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③合理的激发频率和反馈:④对自己和环境的正确认识。
2通过布置合适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布置和批改作业是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但对“如何做练习”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练习在精不在多”“做得越多越有把握”等等。众多的研究表明,在能力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一个必要条件,但并不等于说多做练习就能提高能力。
能力的提高需要的是有效的练习。从能力的概念出发,所谓有效的练习,除了在时间上符合记忆规律以外,还应该有下面两个必要条件:(1)练习数量要足够。不但要满足在理解上完成比较和总结的需要,还要以形成技能的自动化程度为参照。由于不同的学生个体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的差别,不同的学生为达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练习数量并不相同;(2)练习要有质量。相似的、程序化的练习做得过多,固然能提高自动化程度,但形成的概念往往不全面。由于这种练习并没有提升
和巩固知识结构,因此也没有提高能力的作用;相反,这种练习如果强化了某些错误认识,业已形成的自动化会对新的学习产生抑制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从理论上看,最能够加强学生能力的练习往往不是书上的练习,而是实践性较强的动手练习,但布置这种练习应该适合学生的情况。笔者曾布置过这类练习,但结果并不好,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历。因此,教师如果想通过布置练习和作业来加强学生的能力,不仅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有较为准确的判断,更需要在练习中加入对思维过程的要求,并将这种要求以外显的方式明确出来。
3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来促进能力的提高
好的学习习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这种看法也不完全准确。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成绩优异的学生并不在做“改错本”;有些学生认真做了改错,效果也不见得理想。准确地讲,学习习惯如果能够对学习能力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就必须有思维的参与。这里并不是说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没有效用,而是说效用的大小取决于思维的参与程度,没有思维参与可能会起反作用。因此就会出现有人花了较少的时间,却比花了很长时间学习的人学得更好,所谓“事半功倍”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习惯和环境所造成的心理认识错误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基于学习者对自身和环境的认识错误是导致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之一。
虽然说习惯并不能与学习的好坏直接打等号,但笔者认为,学习习惯的培养很可能是能力培养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绝大多数其他能力培养方式的落脚点。一个好习惯往往能使学习者对自身能力的方方面面起到强化和串联的作用,这一点是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应该是重中之重。虽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不纳入教师的日常工作,但教师却完全有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完成一些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四、结语
当代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从提高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一线教师应该注意的地方远不止上面所说的内容。至于具体方法的采用,则必须符合所在学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没有现成的固定方式。大学生虽然接近成人,但学习能力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只要教师的方法正确,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很快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王若梅:《中美两国大学生学习能力之比较》,载《理工高教研究》,2002,(6)。
[2]陈梅香:《新手一熟手一专家型学生的学习策略、动机与风格的关系比较》,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张仲明、李红:《学习能力理论研究述评》,《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4)。
[4]刘正喜:《通过学习策略培训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