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009-08-28易婷
易 婷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的今天,如何提高每个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体育锻炼能力和水平?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推广“兴趣教学模式”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兴趣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当前体育课提倡的成功教育、快乐教育,也就是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引导人们实现远大理想的第一步。一个学生某门功课、某个运动项目比较突出,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钦佩。他就会产生优越感,愿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就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门人才或学有所长。体育课的目的在于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体育观念的教育和运动能力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都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与兴趣这一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调查研究
首先,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对体育教材规定的运动项目可分为4大类。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教材首先为游戏,其次是球类、武术等项目,而学生感受兴趣的项目在教学时间上太少,甚至为了完成达标率,体育课围绕个别项目进行,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消极、被动的状态下进行。另外,对学生的“兴趣原因”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娱乐、健康和学业的需求,当娱乐和健康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学生在练习中就会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行为。反之,他们就会对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使学业需求的强度增大,从而产生在练习中应付,或虽服从却闹别扭,甚至发生对抗的现象。可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锻炼效果十分必要。对一名学生来说,从进入中学到离开中学的6年时间里,每学期都要进行类似的练习,感到枯燥无味是必然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体育课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具体实施
首先,我将大纲中所规定的教材时数比重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内容和比重。同时,将学生兴趣程度较高的项目和兴趣程度较低的项目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体育教学。而不是将一节体育课变成单纯某一个项目的训练课。另外,在确定几个必修项目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不一定非要全部学习大纲上的所有项目。因为任何一个运动项目本身都需要全身各个部位的协调动作,都能促进人的体质的增强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什么都会一点,却没有一项突出,反而不能激发学生长期坚持锻炼的热情,对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也有影响,这也正是兴趣这一心理状态的集中体现。在跑的教学中以不同的方式刺激,使每个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跑的练习中,速度素质提高效果明显。另外,与篮球教学有机结合,要求学生在30米快速跑中接球上篮和30米快速运球。一堂课内完成20次这样的练习,学生依然满脸笑容,并且不感到累,而与过去那种单纯的30米加速跑练习,学生10次就不堪负荷的状况形成强烈反差。
在1500米的耐力素质练习和测试过程中,我将那些耐力、体质较差的同学组织起来,分组进行足球比赛,同学们一下子兴趣高涨,积极性很高,一堂课下来,跟我同学根本没有触及几次球皮,却跑得满头大汗,不少于一两千米,但却感觉不到累,依然情绪高昂,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后,这些同学的体质和耐力素质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可见,在跑的教学练习中,以学生普通感兴趣的球类课和当代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效果和质量明显提高。
在跳远、跳高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难点是起跳,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上体与下肢很难做到协调一致,并且因为怕脏、怕受伤,练习的积极性不高,故而最终影响到跳远、跳高的技术发挥和成绩。后来我就将一个排球用细绳系着,用竹竿悬挂在沙坑或跳高架前一定的距离和高度处,要求学生在做起跳练习时,必须用手触及排球。游戏式的练习方式使每个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参与,教学难点逐步被突破,运动成绩自然大幅度提高。
大多数学生对武术比较感兴趣,但却不重视基本功的练习。而练好武术基本功也是提高武术技能、水平的关键。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从理论上向学生讲明武术基本功在套路练习和实战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又给予示范讲解说明,并在每一个基本功的教学练习中与实战相结合,配合一些简单有效的自卫防身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全身心投入练习,使各项练习也更规范。
由于目前大多数学生力量素质、协调能力差,并且又胆小怕受伤。在体操项目特别是器械项目的教学中确实难度很大。因此我结合体操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从最基本的练习开始,打破男、女分组界线,充分利用各班的体育骨干先进培训指导,实行“传、帮、带”,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练习的兴趣,从而逐步提高练习质量,达到教学要求。
同时,我又把高中3年的体育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在《大纲》的基础上,各学年的学习内容、考核办法,按田径、球类、体操、武术4大类,由学生按照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和兴趣、爱好、特长进行选择,然后由教师按不同类型分组,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程搭配。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