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主体阅读教学略谈
2009-08-28周爱琴
周爱琴
在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找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方式,构建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互动模式。“学习者对知识的接受只能由他们自己构建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法过程就是学生主体的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意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语文课程标准》将阅读明确地界定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实现这一主旨,一定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要弘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多少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读”的训练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即使有的教师已经开始重视“读”的教学,但时间投放不足,形式单调,效率不高,“读”的过程被大大简化。
第二,对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统一发展重视不够。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与语言同步发展,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第三,教法单调,模式陈旧,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缺少应有的兴趣。教师的字、词、句、段、篇有条不紊,学生却是哈欠连天。
以上所列的三个问题,是从阅读教学具体操作层面上作的一点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这里只就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作分析,这是最现实的,也是教师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把阅读教学与新课标的新理念结合起来,进而培养出适应时代的具有全面语文素养的创新人才呢,肯定的回答是:要尽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欲望和兴趣,把培养学生自主性阅读的能力当作现实工作的当务之急。对此,不妨从以下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
一、强化审美感知,培养审美能力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在求真、崇美、爱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分析,语文美育作为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姚鼐的《登泰山记》时,学生对文言文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教师可以不必急着去朗读和疏通,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描绘泰山日出的景色,并进行绘图创作,然后再把课文中的关于日出的片段拿出来比较。这种过程往往能使学生兴味盎然,在不知不觉中一篇文言散文就领会于心。
二、敢于超越文本,实现审美创造,即利用课文空白激活学生思维
任何艺术作品,都会留下一些“艺术空白”。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去填补“空白”,使作品达到“余音绕梁”的境界。
1利用叙述中的“空白”,激活思维的求异性。例如,教学《项链》时,小说在玛蒂尔德知道项链的真实价格时,就戛然而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女主人公此时的心理活动,以一种倒果翻因的形式,迅速指导学生全面解读小说。
2利用细节描写的“空白”,激活思维的深刻性。如:孔乙己的“排”,阿Q的“扔”。
3利用标点符号的“空白”,激活思维的发散性。这一点各篇文章比比皆是,教师切勿忽略。
三、退讲还读,合理搭配课堂的讲解时间
首先,教师要倡导学生自由品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阅读课文前,教师可以不必预设问题,而是待学生读完之后,自由提问,自由讨论,然后教师巧妙加以理顺、连缀、深入。其次,注意示范朗读,调动学生的兴趣。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是培养学生领悟能力的重要环。再次,营造体验氛围,提倡多样性阅读。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舞蹈录相,感受腰鼓的排山倒海的气势,继而进入角色阅读。最后,特别要引导学生注重延伸阅读,扩大阅读面。
四、从主体阅读走向创作动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生的智慧之火被点燃之后,学生会从一种热烈表述的过程走向强烈的创作欲望。反过来,学生的这种创作欲望,又会促使其调转马头,重新解读课文,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接受、索取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发现、构建甚至创造形象。为了切实有效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让我们给学生创造个开放、自由的阅读空间吧!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