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乐训练及演唱技巧
2009-08-28刘婷婷
刘婷婷
声乐歌唱的发声及演唱过程,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状态和长期不断刻苦训练,以及演唱者的技巧来逐步建立的。
一、呼吸的训练
歌唱中的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唱歌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呼吸方法来控制和运用气息,就不可能有优美悦耳的声音。呼吸的方法有三种:上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以及胸腹式联合呼吸。其中腹式呼吸是近代中外声乐界公认而普遍采用的、科学的、合乎生理机制规律的呼吸方法。了解了呼吸方法还不行,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达到歌唱时运用自如。常用的练习方法有两种
1快吸慢呼。这是歌唱最常用的一种。我们通常可以这样练习:急速吸气,略停顿后,缓缓呼出,吸气时,仿佛有股外部的力量将小腹向后推压,感到小腹与这种外来的力量在对抗中,然后,气息缓缓呼出,这对横膈膜起着支持作用。
2慢吸快呼。缓缓将气吸入,略停顿后再缓缓呼出,可以用闻花香的感觉来体会,你会发现你的胸腔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向前向上提起,而肋肌,包括腰部,同时四周扩张,保持这样的状态,仅将腹部横膈膜以下的肌肉群放松,然后缓缓吐出,保持时间可以长一点。要达到这个要求,吸气时一定自然、平静、柔和,呼气时一定要均匀、缓慢。
二、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时应选择适当的母音,进行发声练习的aeiou五个母音,并不是每个人一开始都能全部均衡唱好,一般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发音最自然、最动听的母音开始练习,这样,就比较容易调整母音着力部分在共鸣腔体中的作用。练好最方便自然的母音后,逐步调整,带动其他母音,发声练习进展就会快得多。
三、共鸣腔的运用
1胸腔共鸣。胸腔共鸣最好在低声区练习,练习时一定要注意松弛,千万不要过分追求胸腔共鸣而去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
2口腔共鸣。口腔共鸣要有声音的“点”和“心”(即共鸣焦点),首先必须使口腔中各有关部分的唇、齿、舌以及相适应的咽、喉自然松开,会厌轻轻抬起,以使咽、喉、腔通畅,这样才会获得良好的共鸣效果。
3头腔共鸣。我们常常把头腔共鸣称之为头声。它使声音明亮、辉煌、穿透力强,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练习时最好是用哼鸣,也就是闭口打哈欠状态,双唇微微闭住,口腔内越空越好,鼻、咽腔打开,把气息的通道留得越宽越好,感觉到声音向前向上,体会到眉心在震动,从而发出较明亮集中的声音。
四、歌唱中的语言
1歌唱中的咬字
歌唱的咬字不同于说话时的咬字,首先要求呼吸的支持、音质结实且有共鸣,其次是注重咬字部位。歌唱发声的字头是字的声母,因为声母的发音清晰、有力,能够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而我们常在一些演唱者中发现听不清在唱什么,很含糊,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就是没咬准声母的发音部位。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先用一个单独的母音,如“啊”代替歌词来练习,把注意力重点放在唱母音上来,咬字的着力点要准确,有助于纠正发音不准的现象。
2歌唱中的吐字
在声乐发声演唱中,我们既要考虑口腔打开的吐字正确状态,又要找到合理的共鸣,还必须有正确的呼吸支持,这就需要各部分发声器官的相互协调作用。口腔如何打开吐字具有严格的要求,开小或开大都会影响声音的音质、音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保持口形的稳定。无论字腹的发声旋律怎样变化或者长句中如何换气等等,口形都不能有所变动。
3歌唱中字的收尾
在演唱时,要能使每个字有收尾,也是为下一个字的出声作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保证了两字间的连贯和清晰,字尾轻轻收,既要保持口形不变,又要轻轻地干净地收声。
歌唱中的语言是使歌声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只追求声音、位置、气息、共鸣等技巧,而忽视了语言艺术,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好的歌唱者。
五、歌曲的处理
1熟悉和了解作品
唱好一首歌,首先要了解作品,熟读歌词,唱熟曲调、音高、节拍并注意乐感的把握,熟悉歌谱和正确把握音准节奏。
2掌握好歌曲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标志。我们在掌握歌曲的节奏时,既要做到准确稳定,也要注意歌曲强弱的处理。
3抓住歌曲的特征与风格
演唱者应该透过歌曲的内在含义,去挖掘围绕着各种主题思想的本质,注意民族风格,每个民族由于他们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生活习惯,经过千百年的酝酿,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背景。
4情感的表现
情感是歌曲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加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能被称之为艺术。这些话都反映了歌唱者只有把握住歌曲的感情基调,才能正确理解歌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演唱起来才能情真意切。
从以上这些声乐训练和演唱技巧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无论是呼吸、共鸣、练声、语言都缺一不可,每个动作的要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歌唱的“在腔体里保持完全统一的”的高度意义和歌唱的高层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