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思者·行者
2009-08-27赵谦翔
我与刘德福老师是素未谋面的教坛朋友,我不知道他相貌如何,也不知道他性格如何,甚至不知道他年龄几何,只知道他是一个真诚的青年语文教师,是痴迷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粉丝”、“钢丝”、“金刚钻丝”。大约在十年前,他向我索要我的拙作《人之悟》(那是一本自费出版的资料汇编),而我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就不揣浅陋地把书寄给了他。如今,作为“十年磨一剑”的成果,他和他的语文组同仁的省级课题即将结题,这应该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这样深入实践的研究,令我惊喜,令我欣慰。但让我来作评论,却又令我汗颜。
尽管如此,读罢他的结题报告,我又确实有话要说,那就写在这里,权作一次与忘年交的谈心吧。
仿格作文,名字起得好。记不得是哪位名家说的了,学习写作的基本路子是这样一个三步曲:由欣赏到模仿,再由模仿到创作。刘德福老师最心仪、也是我最信服的鲁迅先生关于写作的论述,基本也是这个精神。仿格作文这个名字可以从以下两层意思来开掘:
既要“仿”,首先就得有“帖”,而这个“帖”就是教师精选的阅读文本。于是训练写作的前提就确定在“读书”上了。没有“读”就没有“写”,这是个“不争”之论,但也是许多一线教师的“不屑”之论,他们只是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对学生大谈从课文当中抽象出来的枯燥僵死的写作手法,全不顾说者津津有味、听者昏昏欲睡的现实。因此,这第一层意思就已切中写作训练的时弊。
其次,“格”就是方式、方法,乃至角度、格调,总之是教师通过阅读选文精心设计的“由读到写”的方案。如果说读文本是“摇动心灵”的话,那么设仿格就是“开挖渠道”。心灵摇动之后产生的澎湃激情,如果没有畅通的渠道来疏导,就只能漫无边际地流淌,而不能汇聚成既有规矩导引又有个性奔放的美丽的河流湖泊。
从来的写作书籍都在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这个仿格写作其实已通过“读文”来“摇动心灵”解决了“为炊之米”,同时又通过“仿格”解决了“为炊之法”。这个写作训练思路,是科学的,也是实用的。既不是自吹自擂的卖狗皮膏药,也不是玄天玄地的商业炒作。我从内心里为仿格作文叫好,呐喊!
但在呐喊之余,我又不能不对那些想要归附这个作文流派的语文同行们说几句心里话。仿格作文是不能简单照抄照搬的。要想学会仿格作文训练,必须看准“仿格作文”教学流派的作者刘德福老师这本“帖”的模样。由刘德福老师这个“帖”我也推想出泰河中学语文组的同仁们的模样。一个语文教师要是想胜任“仿格作文”教学必须具备三项素质,这就是:
真诚的读者,独到的思者,执著的行者。
我们都是语文教师,我们每天都在教学生读书,可扪心自问:如今的语文教师,还有几个是真诚的读书人?事实的真相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常常是对教学参考书的照本宣科;我们对教材文本,常常是做五马分尸的肢解;我们阅读的终极目的,常常是为了塞给学生试题答案。至于语文课后,还有几个老师会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滋养自己的心灵?毋庸赘叙,德福老师和他的同事们显然是个真诚的读者。因此,我们要想学会仿格作文,先得学会做一个读书人,否则难免会东施效颦。
德福老师和他的同事们又是一个独到的思者。他们对经典的阅读,他们对教法的阅读,他们对教学实践的阅读,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绝不是随着潮流人云亦云,也不是跟着名家亦步亦趋。他们站在理论的最高处俯瞰实践,又伏在现实的最低处把握经验,所以他们获得了最鲜活最深切的感悟,也赢得了最切实最有效的成果。因此,我们要想学会仿格作文,还得做一个沉迷的思想者,否则也许会南辕北辙。
德福老师和他们的同事们还是个执著的行者: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瓶颈”,而他们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坚持作文探索、课题研究,并且在作文教学中坚持写“下水文”,这样的笔耕精神让他们成为语文教坛的“愚公”!
可我们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不是还有许多人自己不会读书却在那里教阅读、自己不会写作却在那里教作文的吗?因此,我们要想学会仿格作文,就务必学做一个德福老师和他们的同事式的踏踏实实的行者,否则我们充其量也只能作一台留声机,而一旦离开“仿格作文”的现成范例,自己就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说话了,那岂不是莫大的悲哀?
要学“仿格作文”,必先做一个真诚的读者、独特的思者、执著的行者。这就是“仿格作文”理论与实践课题对我“摇动心灵”的结果。
2009年4月17日 于清华园乐水亲山居
(赵谦翔,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东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