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仿格作文”教学模式的建构

2009-08-27课题组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范文创作文本

仿格,格是什么?格有哪些类型?每一类又由哪些部分组成?什么叫仿?如何仿?仿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出了问题如何解决?仿与传统的写作有何联系与区别?谁来仿?不同基础的仿者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叫入格?如何变格?如何出格?仿格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如何组织仿格的课堂?仿格课堂有哪些基本的课堂操作模式?……这一个个问题,既是目标,又是行为,既是理论,更是实践。当这一个个问题都圆合成功之时,就是仿格作文庆典之时。(文晋)

课题组首先运用课题研究方法分解总课题,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和要求,也根据“仿格作文”教学模式的顺序,确定了10个子课题,然后分工协作进行攻关研究。由于主报告篇幅限制,下面简单介绍子课题研究内容的基本要点,详细内容见附件。

【子课题1】“仿格作文”精选模仿文本之研究

选择模仿文本是“仿格作文”的第一步。所谓“格”指的是一篇蕴含着写作题材、写作技巧、写作语言的文章,“仿格”,就是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经过教师的审美意蕴和写作技巧的模仿,让学生知道了解体悟文章的好处妙处,经过这样的细致化处理,文章的内蕴和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摇动了学生的写作心灵,激发学生要表达的冲动,达到了激发写作兴趣的目的,这实际上就解决了“愿意写”的难题;同时范文又给学生写作提供了通道、桥梁和台阶,这实际上又解决了“怎么写”的难题。至于写什么,实际上一篇篇蕴含着人物事件情感哲理的文章就是作文素材的汇编。精选仿文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文质兼美,能感动学生,摇动学生,二是反映了这次写作的训练专题,可以为学生写作铺平写作道路,搭建通向写作的桥梁。

【子课题2】“仿格作文”仿写文本审美意蕴、写作技巧点拨之研究

有了精选的范文,教师要进行第一次写作,就是对文章进行写作意义上的赏析。其实,现在多数语文报纸杂志上都有这样的对文章赏析的栏目,我们就会知道这种赏析文对语文教学是特别有用的,这其实就是“文本细读”,只不过更多的是从写作学意义上的细读。赏析文在写作学上的意义在于,教师对精选文本首先进行了文本细读和研读,明白了这些范文中的什么东西对写作有用,或者说是对本次写作有用。其实,赏析文的内容就是教师编制写作指导课教案的内容。文本能不能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主要看教师对精选文本的解读。

最早我们是单篇鉴赏,后来将两到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赏析,后来,我们觉得这样还缺乏操作性,最近我们将对比赏析的内容改换成几个思考题,让学生读完文章之后思考,这几个思考题的答案就是范文的写作要素。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教师在写作指导课上解答这些问题,让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范文的写作要素。

【子课题3】“仿格作文”教师下水写作艺术及方法之研究

教师通过研读范文、赏析范文,应该说范文已经摇动了教师的写作心灵了。这时候,教师要先根据学生写作的题目写一篇下水作文。写作教学中的下水作文不是要教师非要写出高水平的文章,语文老师不是作家,写作课也不是大奖赛,教师下水重要的目的是为写作指导课提供经验教训。因为鲁迅的那篇短文,引用《果戈理研究》第六章里的话:“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鲁迅认为,学习写作,和大作家的“未完成”的作品学习最好,其实,这正好要教师的“下水作文”的失败教训来弥补。教师的下水作文的好与坏都会对作文教学产生正价值,当然,因为教师的颜面,我们力争要写出好文章,这就是涉及到了一个教师在“仿格作文”教学实践中进步的问题。这也是“仿格作文”研究要攻克的一个堡垒。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那就要先摇动教师的写作心灵。如果教师全心全意地参与仿格作文实践,三年一个循环,不能说写作达到发表水平,但是,应付高中阶段的各种文体的教学下水,给学生课堂提供一种成功的示范,应该不会是难事。

【子课题4】“仿格作文”学生习作升格指导之研究

【子课题5】“仿格作文”学生随笔写作与整篇写作互动之研究

“仿格”写作,解决“四无”困境

□王永胜

不久前,有幸拜读了刘定才老师的一篇文章《中小学生作文面临“四无”困境》,文中把当前中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毛病,归结为“四无”,即无“肉”——语言平淡不生动;无“血”——结构紊乱不清晰;无“皮”——内容空洞不充实;无“骨”——情感虚假不真切。真是一语中的,对当前中小学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很好的归结。文章最后说:“正因为作文无‘肉、无‘血、无‘皮、无‘骨,所以作文才无‘味无‘趣;正因为不会写,所以不想写。有一年某班组织学生去公园游玩,一听到这个消息,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一蹦三尺高。但是一听老师说‘这次春游回来后每个同学要写一篇作文,孩子们就‘蔫了,好像被太阳晒干了的丝瓜”。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想都会有如此的经历和真切的体会,内中苦不堪言自不必细说了。造成这种困境,我们当然可以从盲目的追求升学率的急功近利和学生的生活积累不够丰富阅读量不够大等等寻找原因,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作文教学课堂荒芜也是重要原因。如何去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途径,使学生的写作天赋不断地被激发出来,从而尽快地走出目前作文教学的困境,应该成为我们这些传道授业解惑者常思常想并不断探索的课题。“仿格作文”以“文本摇动心灵”为理念,细致地关照中学生写作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了一种稳定有效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能改变写作的“四无”局面,使中学写作走出困境。

“语言仿格”给文章长“肉”。写作本身就是要找到一种特定的语言模式,来充实自己的写作思维,来盛装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种语言模式无法在自然和社会的实在之物中寻找,必须在现成的语言作品中寻找。长期的寻找即阅读作品就可以在阅读者的头脑中形成某类写作语言的稳定的模式,而大量阅读不同风格的作品就会形成不同风格的语言模块,这些模块的互动就会形成稳定的写作能力。“仿格作文”精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语段仿写”的功能就是改变学生的语言形态。正是这种长期的模仿语段和仿写文章,学生的语言就丰富起来了,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不会像挤牙膏一样了。语言之水即使不能像大河大江,但也能如潺潺小溪、淙淙山泉。

“文体仿格”可以给文章输“血”。文体和结构是文章样式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一般来说,文体是一个大概念,而一篇文章都可以具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对于初写作的人来说,文章没有结构意识就意味着写文章就如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毫无章法,这当然是写作的大忌。克服这种毛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模仿别人的文章的样式和结构。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也就是说,写作者必须在心中有了许多现成文章的格式和样式,写作时才能将自己的情感和内容顺利地填充进去。那些具有形式创新感的文章总是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这些创新的形式就可以成为写作者模仿的对象。

“题材仿格”可以给文章植“皮”。对于中学生来说,没有更多的直接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的机会,文章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阅读文章。文章中的素材都是熔铸了写作者才情和思考的语言成品,更具有写作学意义上的价值,因为这些素材已经成为蕴含着主观情思哲理的“语言模块”,除了具备内容意义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文章形式的意义。这样的素材很容易变成阅读者自己写的文章中的题材。可以这样说,别人写进文章中的素材是已经将布料剪裁成各种样式的衣服,其中的款式、做工都可以给写作者深刻的启示,这就比一块未曾加工的布料更能让人产生做衣服的欲望。

“文本摇动”可以给文章立“骨”。“骨”是文章的真情实感,“仿格作文”的理念是“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其实,真情实感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只不过没有经过写作训练的人不容易将情感写到文章中去,“仿格作文”对精选范文的阅读不是平常意义上的阅读,而是用文章中的“情感哲理”和阅读者的心灵相撞击,产生共鸣和火花,最后,蕴藏在写作者心中的情感和思考都被文章摇动起来了,进而产生写作或创造的冲动。“文本摇动”还有一个逐渐提高的问题,因为提供的精选文本是分层次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符合自己的模仿文章,另外,文章是无穷无尽的,学生可以随着自己的欣赏水平的提高而选择更好的模仿文本。那么,“文本摇动”就是一个连续的上升的过程。伴随着“文本摇动”,写作者心中的情感和文章中表达出的真情实感就会越来越丰富。

【子课题6】“仿格作文”由模仿到脱仿效应机制之研究

仿格作文中“唤醒创作期待”探究

□林丽萍

创作期待是指人们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被期待视野所决定的心理指向和心理预期,它是阅读主体的认知结构、阅读需求和创作需求的结合体,是一种欣赏、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受启发之后进行创作的渴望。创作期待在反映学生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构成一种综合的欣赏水平和写作需要。笔者认为在现阶段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具备唤醒意识,唤醒创作期待是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更是作文教学深入进行的保证。“仿格作文”唤醒了学生的创作期待。

一、学生阅读被仿写文本的心理需求凸显创作期待

创作期待是学生各方面知识积累的综合体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优秀范文有不同的关注点,被仿写文本往往是全息性的,给人阅读、想象、模仿、加工的余地很大。从心理角度看,阅读并模仿优秀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把自己原有创作结构中的知识体系优化的过程。

创作期待是写作中一种迫切想下笔的心理状态,是通过优秀作文的阅读,审美意韵的品味,情感的渗透,激起学生体验和创作的欲望。在学生拥有主体地位的课堂作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从接受到优秀作文文本的第一个信息(比如见到标题)时,他的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被仿写文本进行审美、咀嚼,产生仿写,产生创作期待,再深入品味探究文本。这种审美、咀嚼、欲望、期待、探究,成为创作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它与新课程创导的自主、吸收、再创造息息相关。

二、仿格作文中“唤醒创作期待”的过程

“文本仿写”既需要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又需要一个逐级扩展的视野。随着广博而不断推进的阅读、品味,创作期待随着写作者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被逐步唤醒。

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唤醒创作期待呈现了“苏醒——惊醒——觉醒”三种状态,它们既有本质上的共性又有明显差异。三种状态都是学生阅读优秀文章并自觉模仿活动中弥足珍贵的写作心理要求与创作渴望,是作文教学得以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

1.“苏醒”——以“情境”为触须,唤醒创作期待,让学生在强烈的欲望、浓厚的兴趣以及各具特色的心理指向中走入被仿写文本,推动学生的原始写作动力。

2.“惊醒”——以“模仿”为平台,唤醒创作期待,深入品味、分析、探究被仿写文本,让学生思维不断开掘与扩张。及时地催发学生积极思维,或促使学生主动模仿。这个过程正是拓展创作期待的重要平台,它能使学生和被仿写文本之间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即被仿写文本内容在“创作期待视野”的最近发展区内相互沟通,不断发挥“创作期待”的效能,进而使学生思维、情感得到不断的开掘,实现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文本阅读活动的良性循环。

3.“觉醒”——以“脱仿”为阶梯,唤醒创作期待。“仿格作文”除了对文本的初级机械模仿之外,更注重通过对文本的整体阅读、意蕴点拨,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注重对整篇文章的研究,也就是“格”的研究。它具有实证性、思辩性和审美性,是更高层次上的对仿写文本的探究,是学生真正进行自主创作的前提。仿格作文注重用文本摇动学生的阅读写作心灵,在对优秀文本的审美意蕴、写作技巧等因素的整体吸收中,实现学生的写作与智慧同步增长。

从“情境”到“模仿”再到“脱仿”,是仿格作文中逐步唤醒创作期待的过程,在这个模仿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读文章——悟文章——仿写——自我创作”的飞跃,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课堂作文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仿格作文中“唤醒创作期待”的手法

逐步唤醒创作期待,不是学生机械地接纳被仿写文本,而是学生充分依据自己独特的理解、品味、体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对被仿写文本的审美意蕴进行发掘,对优秀作文进行模仿,并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个性,进行创造。笔者认为唤醒创作期待宜用以下手法。

1.创设情境,唤醒创作期待 创设情境,即带领学生进入一种与审美、品读、体验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中。这种情境是由教师创设与点拨的,在仿格作文中,它体现了教师“引”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应该说创作期待是学生固有的,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有效地唤醒这种固有的创作期待,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主动地进入模仿写作活动之中。

例如:进行“抒情散文”专题训练的时候,我为学生提供的模仿文本是侯建臣的《母亲站在五月的阳光下》,文章是用景物描写来营造抒情氛围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又到了五月。河水已经解冻的五月,树枝开始泛绿的五月,天日渐温暖起来但偶尔还会有寒流掠过的五月,不知道该穿上棉衣还是脱去棉衣的五月。”有了这样的情境营造和渲染,我很快就有了下水作文的开头:“又到了三月。河水泛着冰凌的三月,树枝依然灰黑却已有芽苞的三月,天日渐温暖还有寒冷的三月,厚重的棉衣仍然在身心中已经燥热的三月。”在范文和下水作文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有了这样的开头:“又是一个春天。冰雪初融的三月,春意盎然的三月。春风轻抚过你的脸但偶尔会有一丝凉意的三月,是劳动者开始耕耘亦或是学生们开始拼搏奋斗的三月。”

2.引导“摇动”,唤醒创作期待 优秀的篇章常常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仿格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大胆地“摇动”学生,在引导“摇动”中唤醒创作期待,仿格作文之“脱仿”才可以更深入。

例如:墙上的钉子,一支,二支,三支,第四支仍是钉子,第五支仍是钉子。挂衣服的?挂帽子的?挂雨伞的?挂报纸的?衣服远行,帽子远去,雨伞在雨里,报纸已死去在去年或很久以前的新闻里。钉子们坚守着铁的承诺,与铁壁达成更深的默契。在风化和锈蚀之前,钉子,这些铁的手指,始终收不回最初的手势。

——李汉荣《一间房子的消失过程》

这是在进行“房屋类散文阅读和写作”专题时所选的范文中的一段,让学生仿写,蔡莹莹同学的仿写是这样的:“千百年来,红颜误国,一次,二次,三次,第四次仍是红颜,第五次仍是红颜。周王室的天下?唐玄宗的大好河山?宋徽宗的抱负?吴三桂的忠良?周王室大厦将倾,唐玄宗的怅恨歌吟,宋徽宗的玩物丧志,吴三桂更是被后世唾弃为“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们保持着美丽的容颜,与身后的千古骂名相对峙着,在流言和扭曲的历史面前,红颜,这些战争的牺牲品,始终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首凄婉的歌。”

这段仿写,作者打破了题材束缚,从生活中的钉子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历史另页,评论历史人物,虽然句式还有模仿的痕迹,但是,张扬的句式已经有了脱仿的趋势。

3.学生“脱仿”,唤醒创作期待 学生在深刻理解、品味优秀文章的基础上,思考评判,并给予具体的分析和详细的体悟,进而有所启发而创作,直至实现自我创作,这就是仿格作文的“脱仿”唤醒的创作期待。

例如:在进行“议论文之比喻论证”写作专题训练的时候,我选择的范文是毕淑敏的《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文中的比喻论证是这样写的:

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这是一个真理。每一个养过蚕的人和没有养过蚕的人,都知道这件事。蚕丝是一寸一寸吐出来的,在吐的时候,蚕昂着头,很快乐专注的样子。蚕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努力劳动,才将自己的身体束缚得紧紧。直到被人一股脑儿丢进开水锅里,煮死,然后那些美丽的丝,成了没有生命的嫁衣。

而一位同学的模仿文章将范文中的比喻论证和自己擅长的散文笔法融汇在一起,形成了这样的文字:

万朵鲜花的汇聚,成就了花的海洋;无数小溪的加入,成就了雄浑的大海;几十名学生的会聚,成就了新的班级。

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松松进洞里。看似简单的一则小故事,却道尽“团结就是力量”这亘古不变的名言。

在这浩瀚宇宙中,对于渺小的生物而言,单靠自己,又怎在其中立足?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欲滴的玫瑰,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姹紫嫣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棵傲然挺立的松柏,也应明白,一枝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林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艘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彰显大海的壮阔!

——《团结就是力量》

四、仿格作文中“唤醒创作期待”的反思

1.仿格作文中“唤醒创作期待”,首先来源于教师的指导。仿格作文中教师的精选模仿文本,与学生共同发掘优秀文章的审美意韵,引领敢于下水敢于创作,促进学生写作个性的张扬与释放。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唤醒学生的创作期待,实现高层次的模仿、脱仿及至主动的自我创作。

2.唤醒创作期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敏感的审美能力和灵活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要更多地研究优秀文本和学生,更细致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否则必然制约着学生创作期待的激发、拓展和提升。唤醒创作期待,写作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师生共同品味情感历程和人生体验。

3.唤醒创作期待,培养写作上个性张扬的学生。作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写作的需要。仿格作文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创作期待”的千差万别,不能把学生的创作期待统一定势。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优秀文章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因此我们在仿格作文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积极唤醒学生的创作期待。

优秀文章大都融贮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审美意韵和深切的情感体验。唤醒创作期待,引导师生研读“格”,进行审美意韵、写作技巧鉴赏、教师下水写作、学生习作升格等环节,在不断阅读和仿作中提高语感能力、语言智慧和语文素养,逐步进入自我创作的境界。

【子课题7】“仿格作文”题材、技巧、语言、体裁四者互动共仿之研究

【子课题8】“仿格作文”仿写与自由表达转换机制之研究

“仿格作文”仿写与自由表达转换

□吴卫姬

在很多人眼里,“仿格作文”也许称不上是新生事物,但需要正名的是,它绝不是陈芝麻烂谷子,它在仿写中孕育,又在仿写中脱胎、变异、提升而形成的匠心独运的一套作文教学体系。归根结底,仿格作文是对仿写的超越。

仿格作文指的是,教师先对精选的定篇文章进行写作意蕴点拨,接着教师模仿范文下水写作积累写作经验,然后再对学生进行“仿写”写作指导,批改学生作文,最后进行升格讲评的写作模式。“用文本摇动心灵”是仿格作文的精髓和灵魂,也是仿格作文出类拔萃之处,更是真正实现仿格作文从仿格、脱格、创作的自然转换的契机。因为一般的仿写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过多的模仿会消弭了学生审美的丰富多彩和思维的敏捷和尖锐。所以整个过程中的“摇”就是一个大动作,但同时也是一个需要我们细致入微的大动作。正是因为文本的摇动,才让仿格作文一开始就指向了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用教师讲授的干干巴巴的写作技巧提高的,而是在阅读品味活色生香的文章过程中逐渐浸润摇动产生的。在“摇”的过程中,教师和文本都只是一个媒介。教师是灵动的引导者,但决不是自以为是的喋喋不休的包办者,无需抽取枯燥僵死的写作手法来取代学生的发现和思考。不论是在对“精选文本”的阅读中,还是在“写作意蕴点拨课”的写作思维和技巧的指导中,抑或是在作文批改中和作文讲评的反馈与研讨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真诚的读者,独到的思者,用心的聆听者,宽容而能高屋建瓴的引领者,心中都要有根弦:仿写是为了自由表达。

教师踏出的更坚实的一步是下水写作。这让教师又多了一个意义非凡的身份——执著的行者。为何下水,价值不言自明。写作不只是学生的事,而是师生语言和其他智慧互动互生的过程,教师的下水作文实际上是学生自由表达的一个大台阶。通过下水,教师成为了写作的亲自实践者,要想让学生学会游泳,教师就不能做岸上的观望者,教师下水过程是教师仿着文本进行自由表达的过程。可能教师开始的下水写作,也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教师的下水作文也具有了更多的自由表达的成分。同时,让教师融入到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去,积累一定的体悟和写作经验,为后一步的指导作铺垫,也可以用教师的勤奋和热情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促成学生写作的进步。教师身份的多样化与丰富性为仿格作文仿写的扎实而有效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文本是意蕴丰富的津梁,它里面的风光就是等着学生来领略和欣赏。学生作为阅读与写作的主体,就需要他们对优秀文本研究咀嚼、整体关注,让文章的审美意蕴、语言风格、写作技巧甚至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等要素以最大视角全面呈现,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由浅入深地碰撞、交流、融合,用文本的所有魅力打动学生的心灵,直至学生心甘情愿对它俯首称臣。在心灵摇动之后产生的澎湃激情和积极生成的思维,在“仿格”的引领下,让学生在看似按部就班的吸收中幻化出有规矩又有个性的美丽的文字,成文成篇,并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语言智慧和语文素养。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这已让学生有了厚重的资本从而有了足够的底气。读、思、悟、写、改、升,为最终的脱格创作、实现写作“质”的飞跃又添上了精彩的几笔。所以说这些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终极目标,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举足轻重的开始。超越、创作才是我们最终的心之所向,行之所极。

无本之木,就不会有郁郁葱葱的茂盛;无源之水,就不会有淙淙潺湲的灵动,所以摇动心灵的一系列作为是脱格创作的本,是脱格创作的源,脚踏实地地立足于此,等到厚积薄发的一刻,何愁不现清如许的渠?何愁不见自然落蒂的瓜?从用别人的瓶子装别人的水到用别人的瓶子来装自己的水再到完完全全用自己的瓶子装自己的水,这就是对从仿写到创作的全过程形象而准确的表达。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切固然是漫长的,但必须是循序渐进的,非一朝一夕而能速成的,只有这样才会水到渠成。人说“功到自然成”,这里的“功”无非就是自由表达之前的种种。

【子课题9】

“仿格作文”分层教学之研究

□朱苹

写作教学比阅读教学更具有个性化,因此更关系学生个人的才情和语言智慧,基于此,写作教学更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我们在仿格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仿格作文”分层教学的——仿文分层

学生写作的一大难题是“写什么”,要解决这一写作困难,就必须在“充实”生活上下工夫,但是,当下的教学现状又不可能让我们把写作课上成真正的“生活体验课”或者“生活语文课”。另外,从写作学的角度说,自然形态的生活是不能直接进入文章的,必须要经过写作语言这个关口的转换。我校的研究课题“仿格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如何获取写作素材,打开学生写作大门的有效途径。

我们研究的“仿格作文”,是想通过风光旖旎的优秀文本(教师事先给学生提供的一篇篇精彩的名篇文章,而这篇范文就是学生写作的“格”)来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然后教师下水写作,写作指导,学生模仿写作,教师作文批改讲评,达到从读文到自己写出文章。在不断阅读和写作中提高语感能力,语言智慧和语文素养。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对于“格”的要求都不同。因此,仿格作文需要分层教学。这样才能使这一教学目标行之有效,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仿格作文”注重用文质兼备的文本摇动学生的阅读写作心灵,教师提供的文本就是仿写的“格”,也就是方式、方法、角度、题材、风格等等内容。

那么,如何在“仿格作文”教学初期预先夯实仿文分层基础呢?在高一新生入学开始,我首先对学生提出了“好文我来荐”的活动。每人推荐三篇好文,记叙类、抒情类、议论类各一篇,要写上学生的名字,并且简要写上推荐理由。这样教师仔细研究自己所任教的两个班的作业,基本上可以了解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状况。在编辑“含英咀华”(精选模仿文本)时就要按着这次作业提供的情况编制。我们一般分成四个层次:一篇这个专题中最优秀的作品,一般是经典名作,这篇针对那些语文能力最好的同学,接下来是两篇当今时文,文质兼美,这两篇针对大多数学生,最后择选两篇高考优秀作文或者是中学生作文选类杂志上的中学生作品。这样编辑“精选模仿范文”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阅读文本中得到实在的营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规定“仿格”的“格”(范文)时,首先要考虑指导对象的写作水平,从而对分档案管理的学生予以准确定位。例如在教授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一文时,结合本专题的写作要求——如何状景写物,我给第三类C组学生推荐了胡明刚的《江南蓑衣》作为仿写的“格”,而给第二类B组学生推荐了两篇相对简单的网络文章《水墨江南》和《江南三月,忽然春天》,正是因为能考虑到指导对象的水平分层,在选文时有难有易,让学生能各取所需,使作文的教学不至于出现几家欢喜几家忧的僵局,对提高学生整体作文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仿格作文”的分层指导模式——指导课上的小灶

的确有一批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对于仿写和仿作有一种抵触情绪,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我们研究了“仿格作文”的四种“分项仿格”对这部分学生的影响发现,题材仿格和技巧仿格是作用最大的,而文体仿格次之,尤其是语言仿格应该说成了这些学生写作的镣铐。那么,写作指导课上,我们的指导重点就不放在第一篇经典名作上了,这部分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自学,而我的指导重点放在后面的四篇文章上,划定的这部分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可以不听课,自己看自己选择的关于写作的书刊。这样分层管理可以更加激发这些写作基本功好的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仿写做作业改成随笔写作,他们可以不模仿教师提供的模仿语段,自己自由创作。

其余的学生我们分成以下几类:第一类学生缺乏写作热情,我们以读带写,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积累和随笔仿写,帕默尔在《语言学概论》说“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入奥秘的钥匙”。所以写作语言在大量的阅读和随笔仿写中因熏陶濡染而自然生成,就能达到阅读催生写作的目的。第二类学生平时作文内容单薄,事例不典型,语言不够精练,我们则着重进行“升格”指导。这类学生,“仿格作文”的“格”已经为他们提供了蓝本,教师完成“学生习作讲评课”后再予以单个指点,让学生能继续深入领会范文的“格”,就能大大提高这类学生的读写水平,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三、“仿格作文”的分层写作模式——语段仿写、整篇大作和讲评后重作

我们把“仿格作文”分为语段仿写和整篇仿作两部分。随笔仿写让学生从推荐的文本中摘抄自己喜欢的语段仿写并交流,这一层面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仿写语段中锻炼其语言能力和想象力,配合大作文训练一些相关的写作项目,比如写记叙文时就可以将仿写作业确定为各种描写方式的仿写。

例如结合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我们学习老舍的《想北平》一文时,同时仿写了《想北平》的第六段“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还不愧杀!”让学生在收获了“大家笔下那朴实真挚的语言照样也能流淌在自己笔下”的小小成就感之后,结合这一专题阅读,我给学生选定了郭保林的文章《八月的故乡——你好》和陶文宣的《宣纸上的故乡》两篇文章,进行“专题阅读——意蕴点拨——审美积淀”之后,我展示了自己的“仿格下水作文”《我的乡村,你好吗》,一文激起千尺浪,我趁热打铁给学生讲了自己仿写时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又是如何一点一点解决每一个问题的,学生当时可谓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现仅以开头一段为例:

《八月的故乡——你好》原文:

我怎能不怀念呢?那里有我的亲朋,有我祖先的遗骸,有我童年海浪般的憧憬和云霞般的梦幻……还有我记忆中多彩的八月。一搭上西去的汽车,我的心就像出笼的鸟,扑扑棱棱飞去了,飞到黄河故道的臂弯里,飞到杨柳矗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四合院,衔去一束绻绻的情愫,早早地给母亲了。

《十月的乌镇——你好》仿文:

我怎能不赞叹呢?那里有古老的建筑,有清澈的细流,有刻着岁月痕迹的青石板……还有我记忆中热闹的十月。一坐上远行的汽车,我的心就像飘扬的蒲公英,悠悠扬扬飞去了,飞到平坦宽广的山坡上,飞到溪水叮咚的溪涧里,飞到幽幽深林中,衔去一束绻绻的情愫,早早地给土地了。

汪晓艳同学在谈自己的仿写感悟时说到:“仿写是引领我作文‘化茧成蝶的灵丹妙药。在仿写中,我经历了从《八月的故乡——你好》‘读进去到‘写出来的实践过程,原文整齐的句式、多样的写作手法以及新颖的题材,都给了我写作的灵感,于是我化用原作的语言和行文结构,写出了自己对家乡乌镇的一腔真情。”

因此,在这一分层教学中,首先是写作不同时段的分层教学,先易后难,从仿段到仿篇的分层教学;教师将一篇作文辛辛苦苦地讲评之后,一些写作水平低的学生已经明白了这次自己的写作缺陷,这时候,我们布置了一小部分学生重作。这是仿格作文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让这部分学生重新写作,可以更集中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仿格作文”的分层跟踪管理——学生的个案研究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在“仿格作文”教学中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作文功底好的学生该如何教,作文功底不扎实的学生又该如何提高?

因此随着课题的深入展开,为了强化教学成果,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我们又为学生建立了“仿格作文”分层管理档案。每次仿格作文写作结束,我们的心目中就有了学生写作的大致状况,只不过没有形成文字上的记录。而文字的记录可以使学生的写作状况层次更明晰,更具体,也使后面的写作指导更有针对性。这是一次作文的成效,如果坚持下去,就可以形成一个年级段或者一个文体写作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些才是后来进行仿格作文可资借鉴的经验。

【子课题10】

“仿格作文”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项旭梅

“仿格作文”是强调读对写的影响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常说这样一句话,要写好文章,博览群书必不可少,通过阅读,提高洞察社会、生活的能力,活跃思维,开阔眼界,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阅读对写作的作用,读是吸纳,而写是释放。当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文本摇动起来之后,写作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学生主动寻找“模仿文本”的情况,这样,“仿格作文”的训练,又反过来大大影响了阅读。

1.仿格作文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仿格作文”一般采用专题阅读的形式,这样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仿写作文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两篇范文,而学生的读写特征不同,仿写的角度不同,范文显然就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为了使自己的文章更出彩,学生自然而然会去寻找更多的此类题材的文章,并进行深入的阅读。往往“仿格作文”的训练越深入,学生就越有读好文章的需求。这既是文本摇动学生写作心灵的结果,又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结果。此时的阅读,与平时课堂上的阅读不同。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受制于教师,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而此时,不是教师对被仿的文本作分条缕析的细致剖析,而是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品味、研磨,寻找文章的谋篇布局、形象特征、语言风格。比如我们要仿写以“花”为题材的文章,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三篇范文,学生又找到很多,且读出了各种花语:沙漠里的仙人掌是艰苦磨难中的精魂,江南雨季的丁香是青春愁怨的寄托,世外桃源里的桃花是陶渊明寻找的心灵圣地,花店里的红玫瑰是情人之间传情的信物……这就有如欣赏一部电影,不但欣赏跌宕起伏、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还欣赏画面、布景、服饰、化妆、音乐,是全方位的欣赏。

2.引导学生从写作者的角度去解读文本

法国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她的作品《写作》里说:“阅读就是写作。”被西方学术界视为接受美学先驱的萨特说“阅读就是创作”。他认为阅读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机械性行为。读的过程,“读者”其实就成了“写者”,是揣摩写作者的创作思路的过程。长期为写作而进行阅读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本的能力,也就是对作品的认识,不只是从阅读的角度出发,更是从写者的角度出发。比如阅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从一般的阅读角度来看,这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信,信中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不幸的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可是司马迁为什么要对任安说这些呢?况且任安只是让他推荐人才?如果我们站在写的角度,还原司马迁当时的写作场景,也许会从中得到答案,他即将被处死,来往书信必经汉武帝之手,与其说信是写给任安的,不如说是写给汉武帝的。司马迁忍辱负重,苟且偷生,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史记》以及寄于太子身上的无法于人言说的“希望”。《史记》已经完成,太子乱而卒,该完成的事业已完成,该实现的政治报负也已经大势所去,无力扭转。司马迁事实上是想通过这封信让汉武帝主动来处死自己。就司马迁的为人和他一生遭遇而言,他不会自尽。由此可见,《报任安书》可算是他的遗书。从写者的角度出发,对文章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也许这样还原写作场景的解读更符合写作者当时的真实意图,可以去除蒙蔽在文章上面的许多历史风尘。

3.让学生从关注课文内容转向关注文本的形式

长期以来,受内容决定论的影响,课文的价值主要在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语文教材的选文也基于此,教材中带有浓厚政治味的文章并不少见。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还强调课堂教学一定要与德育相关联。阅读教学过程侧重的是概括段意,概括主题思想,使得语文课堂显得呆板、枯燥,学生无从提起学习的兴趣。其实,作者写作更多的是自己内心情感的倾诉、渲泄,表达自己的才情,不是一味的想去教育别人。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真正使文学成为文学的是形式而非内容,正是形式才使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而且,从文本内容看,一切内容最终必呈现为形式,一切内容都是形式。”如果阅读者只是注重内容而忽略形象、技巧、语言,那就会失去很多乐趣。就像吃苹果,不单是为了吸收其中的维生素,还有苹果鲜艳的色彩带来的视觉愉悦,咀嚼苹果时有节奏的“咔嚓”声带来的听觉快感。阅读文章不但为生动的内容所感动,也为奇妙的技巧所折服,为独特的语言所倾倒。仿格作文为阅读文本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大大促进了阅读。仿格作文训练中的阅读,是从审美意蕴和哲理情感入手,从题材、文体、技巧、语言四个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这实际上是将阅读重点从关注内容向关注形式方向转变,这种转变使学生的阅读更接近于自己的情感和心灵实际。

阅读中不但有言语内容的吸收,也有言语形式的吸收,还有一种言语形式向另一种言语形式的迁移。语感迁移不仅包括语意的迁移,也包括语言形式的迁移。仿格作文实践的深化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写作更多的关注的是文体、语言、结构等形式因素,这种关注作品形式的意识对阅读教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前,对于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的解读,好像归纳完中心、指明思想感情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的了,而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之后,我们发现,许多课文的情味都在言语形式上。其实,言语形式是文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文章的形式感是文章更重要的内容。■

猜你喜欢

范文创作文本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一墙之隔》创作谈
春色几许(简谱)
创作随笔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创作心得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