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格作文”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的四个阶段
2009-08-27课题组
当成功的舞台光彩夺目,当庆典的礼花炫目迷人,不要忘记,过程才是主角!延展过程,可能是延展幸福,也可能是延展痛苦,幸福固然可喜可贺,但是痛苦烘托成就了一个个幸福的时刻。追求每一步的美丽,也许并不现实,但这个追求本身却是最为现实的,它总是促使我们向成功一步步逼近。
(文晋)
一、个人化阶段:课题的缘起
课题主持人刘德福老师刚工作的时候教作文,他按着“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五大表达方式以及多种写作技巧,从片段到整篇操练,最后进行议论文和应用文考前大练兵。1999年,一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文体开放型的作文题,将那些“机械化”的作文教案扫进了垃圾堆,他发现文体放开以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更重要起来了。写议论文,论据积累重要,素材尤其是历史人物和生活事例的积累重要,而文体开放后,写作语言的地位突出来了,那些喜欢阅读的同学的作文水平迅速提高,而那些不喜欢读课外书的同学的作文明显后劲不足。这些情况提醒他将写作教学的方向转到了“读写结合”上来。他开始给学生印一些优美的文章启发写作思路,让学生模仿,做了一年,还真有成效。2000年,《语文教学通讯》举办“语通杯”导练写创新大赛,参赛的作品要求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由此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学生的30篇作文,他的教案设计得了一等奖,学生的三篇作文获得特等奖。
2005年10月,宁波鄞州中学,宁波市作文教学大赛总结会上,浙江省语文教研员胡勤老师说,“遗憾的是,我未听到一堂是从读文章到写文章的课”,就在这之前的十几分钟,宁波市语文教研员禇树荣老师也说,“写作教学实际上是摇动学生写作心灵的过程”。那一刻,他忽然想到,鲁迅先生好像有一篇文章似乎是说“向大作家的作品学习写作”。回到家里,翻开《鲁迅全集》,终于找到了题目为《不应该那么写》的短文。文中鲁迅说,小说技巧之类的书都是骗人的,要向大作家的定篇作品学习写作,尤其是和作家的未成篇作品学习。这篇短文给了一直研究作文教学的他巨大的启示。
二、规范化阶段:课题的实施
2005年11月,刘德福老师的教育科研课题“高中作文教学中学生‘语言智慧与思维同步生成的实践研究”,成为北仑区立项课题,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他对“读写结合、以读带写”思考得还不够成熟,注重的是语言和思维这些高深的理论,缺少对实践操作的把握。此时,他在一个年级范围内进行了作文课题研究实践。
2006年10月,《中学语文教学》发表了他的《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的教学论文。
2007年第10期《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用7个页码的容量分“理论篇”和“实践篇”两部分转发了他曾在其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和案例,并正式将他的作文思路“文本摇动”确定为作文流派。
2008年6月,《阅读与鉴赏》杂志给他开了个叫“文本摇动心灵”的专栏,从2008年6月开始,每期就有了他的6个页码9000字的专栏。《阅读与鉴赏》的10余所实验学校的近3万师生将案例作为作文教材进入课堂,他还为这些学校专门写作了教学详案。
2008年第7期开始,《作文与考试》(初中版)每期有2800字的“读写点拨与示例”,路子就是“文本摇动”,自2009年1月开始,这个写作专栏扩展为4个页码,栏目定为“名师课堂”——刘老师“仿格作文”精讲。栏目名称的改变说明这本杂志承认了“仿格作文”的合法性。媒体的承认实际上是看在每次投稿中带来的课堂教学的新鲜气息,也就是,稿件都来自活生生的写作教学课堂。编辑老师能从稿件中感觉到这种作文训练思路对教学的价值。这主要来自于他个人和课题组老师们鲜活的研究实践。
2008年暑假,刘德福老师将“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进行了细致的思考,“文本摇动”强调的还是读对写的促进作用,还没有突出写的价值,他受书法“仿格”的启发,将这种写作训练方式正式定义为“仿格作文”。
2008年9月,“仿格作文”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在全校推开。
2009年1月,“仿格作文”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省级立项。
三、校本化阶段:课题的深化
在课题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作文课题研究的资料整理相当重要,精选的文本、教师的下水作文、学生的习作、教学案例等,积累下来可以成为后来的作文教学的基础资料,于是,就产生了课题研究校本化的设想。
1.苏轼文化研究
这是为学校“读书节”编写的校园文化读本,也是语文组的第一本校本教材。我们将其确定为校本教材是从“仿格作文”的“题材仿格”的角度考虑的。仿格作文分为题材仿格、文体仿格、技巧仿格和语言仿格。“苏轼文化研究”这本书给学生提供的是题材仿格,在这本书的最后,我们编辑了“苏轼的粉丝”这一章,其中有大量的高考优秀作文,也就是说苏轼是一座丰富的作文题材矿。应该说,苏轼这样的内涵丰富的文化名人可以写进任何一个作文题中。
2.仿格作文专业作业本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
□刘德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以前我们都一直在用每页300字的十六开作文本写作,这样的作文本有许多弊端。一是小气。学生写作的思路本来要开阔,可是这样的作文纸等于让学生灵动的写作思维蹲监狱。二是给学生在字数上误导,高中生一般要写800字左右的作文,而两页作文纸其实只有600字的容量,而学生一般都误认为已经写了两页了,就停笔了。三是这样的作文本千篇一律,容易给学生形成审美疲劳。其实,作文本可以做得更丰富一些,想想有情调的女学生将自己心爱的笔记本粘贴得那样美观高雅,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给作文本进行一次大的改革。
进行“仿格作文”试验的开始,我们也是用这样的作文本。“仿格作文”的关键是用好文章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然后进行自己的写作。印制“含英咀华”(符合写作专题的一组文章),让学生阅读,教师讲解,然后学生再在十六开的作文本上面写作。读和写之间的时间联系不是太紧密,学生的写作思路就可能因此而中断。有一天,上帝眷顾了我们的大脑,我们有了这样的灵感,是不是将“含英咀华”与作文本合二为一,这样就可以将“读和写的时空距离”拉近了。
于是,“仿格作文”从“游击队”成了“正规军”。
所谓“游击队”就是零散、无序的作战方式以及缺少稳定的根基的战争存在形式。没有“仿格作文本”的时候,学生写作完了,就将我们辛辛苦苦寻觅来的好文章扔掉了,看到垃圾堆中有自己苦苦寻找的“孩子”,它们被无情地遗弃,我们心中欲哭无泪。这次好了,“含英咀华”有了自己扎根的土壤,不是无家可归流浪的“孩子”了。这些精美的文章因为印刷的精美更得到了学子们的重视。每种植物都有适合自己的土壤,长对了地方的植物或红或绿,就会生机盎然,长不对地方的就叫杂草,迟早都会被删除。当一篇篇美文成为孩子心目中的香花香草的时候,其摇动写作心灵的价值就会与日俱增,历久弥新。学子们可以反复研究曾经用来模仿写作的范文。这是成为正规军的第一个原因,也就是,“范文研读”成了一种常规性的写作训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写作意义上的革命。原来只是将脑袋当成没有多少“存货”的牙膏皮,挤呀挤,写作成了压迫大脑神经的酷刑。这次不同了,写作的时候,前面就是范文,不时地从文章中弥漫出文气,香甜可口,熏陶得学子们不写不行,欲罢不能。学生写作后面的文章还可以不断地翻看前面的范文和自己写的文章,使阅读和写作、这次写作和那次写作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个原因是,这些文章和学生的作文一起成为学生和老师永远珍藏的美好记忆。前面有经典或精美的文章引路,中间有老师指点写作之后学生的记录和写作之前的感悟。更重要的是,“仿格专业作文本”还有“第一稿之后的反思”“第二稿之后的总结”,也就是,根据写作情况,有的学生的作文需要写两稿,第二稿是教师讲评课后的学生自己的升格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作文本就是学生写作心灵和思维的旅痕。试想,学生在这个本子上花了这么多的心思,岂能不喜爱怜惜这个作文本?喜爱怜惜作文本的学生岂能不喜欢作文?
成为正规军的第三个原因是,“仿格作文专业作文本”将散乱无序的作文教学强制性地规范到了一个模式和轨道上来了。教师有写作指导的系列,学生有写作实践的系列,这样一篇篇作文的规范有效写作,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逐渐提高应该是迟早的事情了。所谓“正规军”,指的就是,写作教学进入了规范化、系列化、序列化、科学化的训练轨道,而且这个训练系列符合科学的训练规律,操作规范,按部就班,就可修炼成正果。
从教师的角度讲,处在“游击队”状态的写作教学,都是凭借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人才情功底;而进入“正规军”状态的写作教学情况就改变了。作文本就是教案,就是学案,也是写作教材,教师只要根据流程在课堂上操作,就可以完成写作教学任务。而且,使用“仿格作文作业本”的教师能够在写作教学中迅速提高,逐渐成为写作下水作文的行家里手,成为写作教学的排头兵。
有人问,是不是传统的十六开的作文本就不要了呢?为了克服“仿格作文”束缚学生仿格创作性表达的弊病,要采用“仿格作文”和自由写作结合的方式,先写一次“仿格作文”,再来一次自由写作,我们称之为“素写”,比如一个文体写四次作文,就可以安排两次“仿格写作”、两次自由写作。
在编辑作业本的过程中,我们尝试着给文章和作文稿纸进行了插图,此举只是让学生知道,写作如观风景,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事情,不是劳役,也不是酷刑,而是心灵的旅行,诗意的创造。
3.仿格作文仿写本
谈谈两个专业作业本
□杨林
浏览了泰河中学的课题结题报告,我注意到他们的两个专业作业本很有特色。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往我们作文课的作业本一般只有作文本或一张作文纸。作文指导课上完后,就让学生在上面写完作文,然后教师批改。而“仿格作文”不是这样,他们将摇动学生写作心灵的精选文本和教师的下水作文以及教师对写作专题和写作训练点的感受都印在专门的作业本上。同时,他们还将随笔本变成“专业仿写本”,将仿写语段印在上半页,下半页也开发出了教师引路的“给心灵洒点光”“为思维引条路”等小栏目,这种扎实有效的指导和规范操作,就具有了课程建设的意义。所谓课程建设,这里指的就是写作作业本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散到科学规范、从单张讲义到成册书籍,而体现在教学上的课本化和学案化,更在课程建设上具有创新意义。
作文教学可能成功于“散”,也失败于“散”。成功于散,指的是大多数人都认为写作是心志的自由表达,属于“功夫在诗外”的那种,因而写作适合于那些从小酷爱阅读有阅读积淀的学生。但这种说法可能导致写作教学趋于“无所作为”,因为大部分中学生不可能达到自由写作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味求“散”、求“自由”可能误导了中学写作教学,因此说“失败于散”。而对“散”的矫正就是适度的模式化,就是让写作训练可以操作,可以依据范本,仿照格式有序操作,进行训练。而且不只是爱好写作的教师学生可以操作训练,就是那些平时很少动笔的老师、不喜欢写作的学生也能操作训练。
以这样的理念和举措来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就有了抓手,学生就有了可以攀爬的台阶。仿写作业本,是阅读课之后的作业,是大作文即专业作文本的补充,可以根据作文教学进度进行专题训练,比如大作文进行“联想和想象”这个专题训练的时候,仿写作文本的临近几个章节就可以训练比喻拟人等语段的仿写。学生在读写实践中也会在教师早已修筑的渠道中寻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和形成文章的有效途径。
究其实,写作指导的有效性,关键在于点中写作的穴位。写作的穴位就是写作兴趣、写作题材和写作方法。在仿格作文中,写作兴趣来自于精选范文的摇动和教师下水文的引领和示范,写作题材来自范文和教师下水文的素材,写作方法来自教师对范文的技巧点拨和自己下水写作的经验教训的解说。仿格专业作文本和仿写本为学生提供了点击这三个穴位的金手指。学生据此就可以渐渐地变畏惧写作为愿意写作,变无路写作为有章可循。
另外,我注意到专业作业本在每个专题后面有两张作文纸,为那些一次没写好的同学留下了重作或升格的机会。这样的细节设计也可以看出课题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杨林,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供职于宁波北仑中学)
4.泰河文萃
《泰河文萃》是每次作文结束后的优秀作文汇编,可以叫做“校内发表”,我们还有另外一种发表途径,就是和教学案例、教师下水作文一起发表的学生习作,这样的学生习作在课题研究立项以来,已经发表近40篇。可是,这样的学生习作是用来解说“仿格作文”功效的例子,是和教学案例和教师下水作文成为一个系列发表的。这和学生的自由投稿发表还有一段距离。现在学生自由投稿发表的文章还不多,这也是我们将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所在。是仿格作文这种作文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写作思维的发展,还是这种方式只对作文习惯不好或水平不高的学生作用大?或者说,这种训练方法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学生必须在“仿格”训练一定时期后才能达到脱仿创造的境地?达到自由投稿的境界?
5.仿格作文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参考理论
在进行子课题研究和准备撰写论文时,我看到课题组老师有了实践找不到理论这个现状,就将我目力所及的和仿格作文有关的理论文章从网上下载编辑成了这本书。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它的成果。可以说,我们的实践是相当丰富的,还需要理论的引领和深化。应该说,我们“仿格作文”的核心理念就是“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这本理论汇编已经摇动了老师们的写作论文的心灵。
为什么仿格作文非要校本化?校本化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因为仿格作文课题直接解决的是作文课堂教学问题,一开始我就是要形成一个教学模式,让老师能用这个课题的校本教材上写作课。因此,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我和课题组的老师已经开始计划,按着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专题,编一套高中仿格作文的教材,也就是仿写作业本和专业作文本。只要有一轮的辛苦,将资料积累好了编辑成册了,就可以按部就班地上课了。
四、图书化阶段:课题的推广
目前已经有三本图书出版,一是主持人刘德福老师的专著《仿格作文》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另一种是“仿写作业本”的图书化,已经由龙门书局出版,一本是《最时文·演奏生活》,另一本是《最时文·超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