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2009-08-27乌云才茨克
乌云才茨克
在汉语学习中,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认为汉语学习任务繁重,汉语非常难学。首先,汉字有四声,准确掌握汉字的读音很难。其次,汉字的构造、形体、偏旁很复杂,一个字的笔画稍有改变,字的读音就完全不同,意义也随之改变,因而难以识记。再次,汉字中的同音字较多,因而在书写中容易出现错别字,同时汉语词汇中有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多义词,容易混淆。最后,汉语的语法规律复杂,因而句子的结构及成分的划分让人头痛。个别学生上课似乎听懂了,打开课本也能读会写,可一旦合起课本,头脑中就一片茫然,话听不懂,字词也写不出来。不少学生在用汉语进行口语交流时,往往张不开口,交际能力很弱。所以我认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要抓住关键,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我的基本模式是:预习—启发引导—练习。
一、预习
改变我讲你听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师单方面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运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的,所以,学生的课前预习与教师的备课一样,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必须。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从预习开始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紧扣教学目标,利用3~5分钟进行课前测验(如听写、口述、演板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汉语教学中来。
二、启发指导
课堂教学的重点和关键是教师的教授。教师的教授应以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去学习汉语为前提。我的体会是,教师的语言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汉语教师的语言贫乏、知识面窄,整堂课只是围绕有限的课本内容转,就难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因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汉语的重要前提是,教师本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在讲课时应随机应变,巧妙设计提问,尽可能让教学过程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精心讲解,引导启发学生抓住重点,攻克难点,解决疑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讲课就是教师展现汉语魅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最重要的环节。
在汉字的讲解中,我总是先在黑板上写出易于识记的生字,让学生说出其偏旁部首,我再读出字的发音,说出字的含义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然后,再让学生用所学的生字来组词,以了解生字的更多的含义。最后,让学生变换偏旁部首,组合出不同的同音字、形近字。如《赵州桥》这篇课文,其中有一生字“洨”,学生马上说出此字的偏旁是三点水,我读出字的正确读音为xiáo,意思即河水的名称。在此基础上,学生立刻联系以往学过的汉语知识,变换偏旁,依次说出很多不同的汉字(如咬、狡、跤、胶、较、校、饺、绞、皎、效、郊等),并一一说出其读音及其用法。
在词语解释时,我先详尽地解释词语的意思(基本上是师生配合进行),然后要求学生用词语组词组,再进行造句。如《视死如归》一课中有“从容”一词,我解释它的含义是“不慌不忙,镇静,沉着”,学生说出该词是形容词,又说出一些词组(举止从容、从容不迫、从容就义等),又造句(“他满脸含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讲台”“方志敏宁死不屈,为了革命,从容就义了”),效果就很好。
在分析课文时,我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直至可以流利朗读,然后才开始讲解分析,但绝不一讲到底,而是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说的能力,培养口才。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学习汉语的主动性,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领会教师所讲的知识要点,并对学习内容加以总结、归纳、整理,以加深理解。我时常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为什么用这个词?能否改换一个词而不改变它的意思?或者采用划分段落、归纳概括中心思想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回答问题,并鼓励持不同看法的同学展开辩论。有时,我还有意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练习
练习至关重要,练习是全面检测学生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应在课内进行,在老师的带动下,通过听写、识记、读译、朗读、口述、背诵、默写、测试等方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以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否则,学生不主动,教师讲解得再多,也是无济于事的。
在检测时,要了解好、中、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可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训练,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测试的目的。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程度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课本中的字、词、句、段,课本后的练习会做即可;而程度好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在掌握书本知识及完成课本后习题的基础上,多读课外书。在训练时,教师可边观察、边指导、边讲述,学生可边听、边说、边想、边做。在练习中或练习后,可采取学生自我批改、互相批改、教师公布答案等方式,让学生在讨论、思考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每节课结束前的10~15分钟,可进行形成性测验,要求当堂独立完成作业,这样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节约了教师课下批改作业的时间,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备课和改进教学方法上去。
(责 编 辛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