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指挥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其建设
2009-08-27马俊
马 俊
武警初级指挥院校肩负着培养各种军事指挥人才的重要任务,而教员是承担和实现这一任务的主体,是形成教育能力的决定因素。实践证明,教员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办好院校的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本文就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些初步探讨。
一.师资队伍现状的剖析
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大多数建校历史短,发展规模较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师资数量都得到了较大补充,师资素质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结构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素质比较好、结构比较合理、能够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员队伍。可就现有教员的数量和质量与院校的层次和在校的学员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因而进一步综合分析这支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和师源结构,可以看出问题所在。
1.职称结构。职称结构是指师资队伍中不同职称层次即高级、中级、初级教师的构成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从总体上反映了在教学、科研方面具有不同水平的教师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搭配的状况。针对师资队伍各职称之间的数量构成与比例关系,国内外的研究者们设计出许多模式,如“金字塔”形、“倒三角”形、“鹅卵形”等。不论是何等模式,分析一个学校教师职务是否合理,主要应依据该学校担负的教学、科研任务而定。初级指挥院校其基本任务是为基层输送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为信息化条件下的部队建设培养合格的军事指挥干部;而践行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任务的军事指挥人才,首先应当受到最良好的教育培养。为此,必须严格地把住毕业生的质量关。要提高毕业生的质量,除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军事教育基本功的训练和增加实践外,其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大教授、副教授在必选修课中的开课比例。没有一定数量的高级职务教员担任本、专科必选修课的主讲教员,毕业生的质量是难以得到保证的。单从保证毕业生的教学质量这一点上,院校正、副教授在教员中所占比例不能低于15%。
讲师在所有的教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除了承担大部分基础课的授课任务外,还需要协助教授、副教授们搞科研、编教材。除此之外,还需要承担对学员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指导毕业实习工作等任务。他们的工作是相当大的,对这一层次的教员需求量也比较大,它的数额一般应占教师总数的55%-60%左右。助教主要是辅导答疑、协助其它工作,工作量小,因而对他们的需求量也相对小些,其数额占教师总数的30%-35%。根据初级指挥院校的特殊地位和担负的任务,可知高、中、初级职务比例应呈现两头稍小、中间偏大的“鹅卵形”为佳,这既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又符合工作的客观要求。
就我校师资队伍职称结构而言,高级职称约占教师总数的12%,中级职称约占33%,初级职称约占49%,呈现是“金字塔”形的结构。这样的职称结构不是很合理,其弊端很多。
2.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是指师资队伍中,老、中、青三者的年龄构成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它反映着师资队伍教学、科研的活动与潜力,预示着整个师资队伍的兴衰趋势。一般来说,合理的年龄结构应具有两个标志:(1)保持以中年为主体的活力状况。(2)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其年龄结构大体保持相对稳定。以此衡量初级指挥院校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基本是21-30岁,31-40岁,41-50岁。三个年龄段为中心形成数量高峰,保持了以中年为主体的活力状况,教师队伍趋向年轻化。同时教师的年龄结构基本出现梯形配备,体现了老、中、青三结合以老带新的作用。其师资队伍的群体年龄结构已大致趋于合理,但我们必须清楚看到,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年龄结构必须大体保持稳定,个别学科还必须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有些学科不能因为目前编制已满而拒绝进人,若是这样将潜在着很大的危机。这是因为有的学科的教师以中老教师为主,且平均年龄偏高,可以预测十年之后,一批中年“老一辈”退休,那时构成中年队伍的将是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虽然客观上他们已挑起中年重担,但在教龄、阅历以及各种机会的锻炼上毕竟不够成熟,从而显得力不从心。从整体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素质上很难同现在的中年一辈相比,从而致使该学科教师将出现一个断层,很可能有一个程度不定的持续的教学质量下降期。等到那时再补充教师改善年龄结构,已为时太晚。作为群体师资队伍的发展,必须受到人员编制的制约,对于子体(学科)师资队伍的发展又有其个性,它既要受人员编制的制约,又要作适当的补充和调整。
3.学历结构。学历结构是指高校师资队伍不同学历层次的构成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师资队伍总的基本素质。
初级指挥院校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较低,本科毕业教本科,专科毕业教专科,接受硕士以上教育的教员占教员总数的比例很小。尤其是现在提升办学层次以后,仍是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偏少。因而当前师资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使高学历的教员的数量有大幅度的提高。要达到这一目标,主要办法是:第一加强对中青年教员的在职培训,特别是加强40岁以下的教师的在职培训。第二,今后补充新教员,应逐年增大毕业研究生的比例。
4.师源结构。初级指挥院校的师资来源一般是选留本校毕业生和招收地方院校毕业生,而地方院校一般又有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两类。从近几年的情况看,绝大部分教员来自于这两类性质的院校,可以说师源结构比较合理。不过,高校的师源结构应当是全方位开放型的。就军校的性质而言,不仅要有来自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有来自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和选留本校毕业生,更应该注重吸收经过部队实际工作锻炼,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部队指挥干部和业务骨干以充实教员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活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
以上分析了初级指挥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而要改变不合理的结构状况,建设一支在质量、数量和结构上优化的基本适应需要的稳定的教员队伍,除了正常的教员培训工作外,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院校主要领导带头探索教员队伍培养机制。院校主要领导,一定要从大局出发,认真遵守各项管理规定,积极探索办学治校和现代高等军事教育的规律,把培养教书育人素质过硬的教员队伍,尤其是要把培养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队伍作为建设高水平一流军事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2.建立教员流动政策,实行教员队伍动态管理。师资队伍是一个以每位教师为具体要素按一定系列组织起来的,具有教书和育人功能的有机系统。它同很多其它系统一样,既要进行有机的必要的流动与交流,又要在这种动态中保持相对平衡。鉴于初级指挥院校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师源结构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合理的人才流动,有进有出,使院校的师资队伍群体结构优化。一方面是每年可按一定的比例流动,除每年安排部队教员转业到地方和院校内部转岗外,应疏通向部队流动的渠道,流向部队的对象应是不适应院校教学和科研工作,而适应部队工作的素质较好的教员。另外一方面是青年教员和中年教学骨干脱离部队时间较长,必须下部队代职。
3.切实加强青年教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青年教员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对于稳定教员队伍,充分发挥青年教员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承认,军校教员的政治素质是比较好的,但也有些人的政治思想表现出不够成熟和稳定;有些人的责任心不强,业务钻研不够;有些人“一切向钱看”,盲目追求自我价值。因此,要在青年教员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和分析问题,忠诚于武警教育事业,为建设信息化武警部队做出应有的贡献。
4.制定特殊政策,促进青年教员早日成才。首先,为青年教员创造崭露头角的机会和舞台,促进其尽快成长。工作上应大胆启用青年教员,把他们推到教学改革的前台,鼓励他们挑重担,敢“冒尖”。可以结合专业特点,根据课程需要开设新课,钻研教学,激发他们热爱专业、热爱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使他们早日成为教学中的骨干力量。
其次,积极鼓励青年教员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活跃学术气氛。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优先采用青年教员的科研成果,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青年基金,奖励青年教员的科研工作,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第三,在职称评聘中,单独划出一定的指标用于破格晋升优秀青年教员,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使青年教员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黄惠冲.我军院校跨世纪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讨[]].海军院校教育,1999
[2]傅维利 焦禹.试论高校教师职称结构与年龄结构的关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5
马俊,武警石家庄指挥学院文化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