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诗情画意
2009-08-27尹薇
尹 薇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扬州人。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同以吴越之士驰名京都。开元初,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的生平事迹不详,诗篇也多散佚,唯以孤篇《春江花月夜》横绝于世,而流芳千古。
诗的开篇二句便入题,写了月出江上,江潮连海的壮丽场面。春天江潮浩瀚,仿佛与大海相连,宏大壮阔,江上明月升起,从水边望去,就好像是从浪潮中涌起一样。将江比作海写出了江面的宽广,而月共潮生,更让人感到潮水的澎湃和水天相接的阔达。诗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生命感,为诗增添了一丝明朗生动的气息。两句诗勾勒出春江月明的整体框架,为后文的描写铺展了背景。诗的开篇以潮浪连天的浩渺无垠之气势拉开序幕,作为主角的明月由此缓缓登场。随后诗人的目光落到了江上和岸边。粼粼的波涛一泻千里,何处的江水不在月光朗照下熠熠生辉!江流弯曲迂回绕过遍生花草的原野,月光洒在花林上,花儿好似被蒙上了洁白的冰粒。皎洁的月光涤荡,使人感觉不到空中流霜的飞动,也看不见沙汀上的白沙。由此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一一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这六句诗先写了粼粼宛转的江波,用一个反问句叹出了明月普照万里江波的明朗优美。读者的心也仿佛被月光照亮了。接着通过描写像撒上了层冰粒的花林,以及“空里流霜”“汀上白沙”不能为视力所察,从侧面表现出月光之明。虽然是描写春、江、花这些暖色调的意象,但是诗人用了“霰”“流霜”“白沙”这样冷色调的意象衬托,在黑夜的背景下让读者感到一种清冷但不失温情的风致。在如洗的月光浸染下,一切景物也都变得如洗的洁白。江天浑然一色,纯净纤尘不染,皎皎的空中只望见一轮孤月。春江花月夜的图景便全部展开了。从开篇以来,作者的视线由远处慢慢拉近,由整体到局部,最后聚焦到了这一轮孤月上。一个“孤”字极妙,既写出了明月亘古的孤单,更突出表现了它是这夜空当中唯一的主角,那洒遍江天的清辉更显其圣洁幽静。从前十句诗起伏的节奏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在消受这良辰美景时心中激荡的同样起伏的情怀。面对这皎皎孤月,作者慨然长叹,发出了千古之问:江畔是谁最先看到这月亮?江月又是何年开始普照人间?人类的生命代代相延无穷无尽,世间也更迭变幻无常,而江月却年年望去都相似,以那亘古不变的姿态普照人间,是在等待着什么人吧,可是总也等不到,是多么无奈,只有一江春水滚滚东流。诗人前面发出的两问早已惊人,道出了宇宙间的瞬间与永恒。人的生命短暂,但月亮却是永恒的,世间早已物事人非,但古人今人同观一轮明月。后面四句更是别出心裁。一代代的人们看到的江月是年年相似的,诗人想象这江月千年不变一定是在痴情地等待。诗人赋予孤独的江月人类的情感,是多么精妙的一笔!江月朗照下的滚滚流水似匆匆流逝的时间又似世代不息的生命,这永恒的动与江月永恒的静形成了自然的反照。这六句诗由自然而联想到宇宙时空,又联想到人类,超乎寻常的视野,不同凡响的想象使之成为全诗最精彩的一笔。
接下来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诗人由月的绵绵无绝期的等待想到了游子思妇同样无奈的痴情。白云悠悠,荒凉偏僻的水边有人不堪悲愁。白云,青枫浦是一些给人感觉偏而远的意象,“悠悠”二字烘托出一种凄清悲苦的气氛。是谁家的客子今夜还飘荡在江湖?哪一处的明月楼中还有妇人在无尽的相思?“扁舟子”代指客子,“明月楼”代指思妇。游子思故里,闺妇思远人,都是人间难胜的悲情。此四句为总述,后为分说。先是写闺妇。明月楼上月影移动,照在悲伤的妇人的梳妆镜上,月光照在玉户帘中卷不去,洒在捣衣砧上拂去又回来。“徘徊”二字一语双关,既传神地写出了月光的明暗不定,又写出思妇不胜悲伤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的宛转的心绪。“卷不去”“拂还来”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月光恼人地移动着,妇人想避开,却拂不开,月光带着离愁渗入了思妇的心,那心头的烦闷更加无法排遣。可见思妇思念之深,连很平常的自然现象都成了烦恼。月影移动也表明时间的推移,那位思妇已在明月楼上望了多久了?可是,此时只能够望着月亮,借月托情,却听不到所思恋的人的一点消息,真想追逐着月光飞到那个人的身边。因为千里共婵娟,所以希望逐月光去见日思夜梦的郎君。此时的思妇已不愿再被动地等待,而有了主动追求的愿望,这一转变中凝聚了思妇多么炙热的情感啊。然而望星空,鸿雁也飞不出这片月色,鱼潜水龙飞腾也像水纹那样虚妄,无法传递心声。这四句诗,借月光,将情感与自然巧妙地融合,鸿雁,鱼,龙是春江中的自然之景,而且自古以来,鸿雁,鱼,龙常为书信的象征,这不动声色的用典,有浑然天成之感。这几句诗也将思妇的情感描写推向了高潮,苦闷、惆怅、无奈的心情堆积已久,只望借这虚幻的月光寄托相思了。八句诗没有直接写思妇的感情,却在字里行间让人感到深深的悲愁,怜悯之心也油然而起。最后是写游子。昨天夜宿闲潭梦见了落花,可怜自己春天已近半了还回不了家。江水不停息,春天也随着江水流去,将要走到尽头,江潭边落月西斜。落花,半春,落月西斜,这些意象给人残春落幕的凄凉之感,落花流水的残景正触及了游子心中那最脆弱的一块,那装着乡愁的一块。《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曲辞相传由陈后主所创。《乐府诗集》里说:“陈后主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互为诗,采其中最为艳情者,命名为《春江花月夜》。”如今所见的《春江花月夜》有隋炀帝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温庭筠一首。
这首诗的风格总体看来是清丽而明朗。作者描写春江花月夜的全景主要用了潮水、江流、花林、白沙等意象,在夜色的衬托下这些意象给人以一种静谧的感觉,而又由于月光的朗照,景物被月光洗净芳华,只留下最本真最纯净的一面,组成一幅澄澈唯美的画面。景物在银灰色的月光下带给人凄清之感,但因为月光的皎洁,这份凄清也被削去几分而代之以明朗。诗中展现的春潮连海,月共潮生,江天一色这样的画面又是阔大浑然天成的场面,于是景物在一片静谧之中也有一分浩然之气。所以诗中所描绘的是一幅清新明朗而又有浩然之气的春江月夜图。诗中表达感情含蓄隽永,用了白云,清枫浦,扁舟子,明月楼,鸿雁,鱼龙这些典型意象,来描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这思绪随着江水默默的流淌,宛转深沉却并不消沉。而落花、残月这些意象在月夜下也带给人淡淡的忧伤之感。诗中描写景物并没用很多的修饰,抒写感情也未过多地雕琢,一切都是平淡真实地写出,正是这平淡真实让人感动。
这首诗是一首感人的歌,不仅因为难见的赤子之心,他沉醉了。但陶醉并不耽于享受,面对美景,他舒展胸襟,思绪便游离到了宇宙时空,顿生悲天悯人之情。孤月,在诗人的眼中成了忧愁的化身,而这亘古不移的等待又给忧愁镀上了坚贞的美丽的金边。转而由太空又想到了人间。在诗人眼中,那游子对家乡的思恋,那闺妇对远人的忧思,因为那相思的真挚,与孤月一般,也有了美丽的感人的力量。愁情虽愁,但在诗人的心中因为有了美感,所以表达出来使人有哀而不伤的感觉。
诗的韵调也是优美宛转的。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韵脚平仄相错,柔和与急促相间,读来回环往复,节奏感极强。整首诗读来就像在低沉地倾诉,感情含蓄隽永,但也难掩内在的热烈。诗文的感情表达与声音的节奏有致相得益彰。或慷慨悲壮,或低回感叹,时高时低,正与韵律相合。全诗的句式也灵活变换,或陈述,或感叹,还有反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连续的反问,增强了提问的力度,使得诗人心中难以抑制的情怀自然地流露,也引起了读者的深思。诗的整体结构也紧凑有层次。全诗是以月为线索来贯穿叙述的,月出到高悬再到西斜而后落下,将诗人怀想的神思和春江花月夜的美景连为一体,也使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情感因为时间的变化而贯为一线,同时月相的变化与诗人感情的升华与收敛也是相互配合的。
当然,这首诗最精彩地方的便是那六句对宇宙与生命的质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深厚的。人的个体生命短暂,一代代的生命消逝,又有一代代的生命新生,人类的生命便在代代繁衍中永生。自然也永恒,如那江月,已照过无数个春秋无数的生命。不论是有生命的人类还是无生命的自然都是能够永生的,但人类和自然在永恒不变中也包含了瞬息万变。瞬息和永恒是同一的。过去可以在生命的轮回中重新开花,现在也因为永恒的变幻而存在着希望。那些坚贞的守候,那些不畏艰难的追求即便悲苦但也长存美丽,因为他们常怀希望,他们不愿放弃。
尹薇,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桐城市工作站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