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马斯洛的心理需要理论看曹七巧悲剧

2009-08-27张佳慧许丹成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曹七巧金锁记马斯洛

张佳慧 许丹成

《金锁记》历来为人所称道,傅雷曾如此赞誉:“《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的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的最美的收获之一。”①研究《金锁记》及其主角曹七巧的文章可谓层出不穷。以往,评论家们通常以文化与人性为视角,杨义认为《金锁记》是“黄金与情欲的传奇”;②夏志清认为七巧“是把自己锁在黄金的枷锁里的女人,不能给自己快乐,也不能给子女快乐”;③何希凡认为“曹七巧的形象就是对整个身处历史宿命的女性世界的生存缺陷和人性悲剧的集合性表现”,“在对曹七巧精神人性的深度开掘中活化出一个难以摆脱男性话语霸权重压的女性现实世界”,“《金锁记》是女性小说中的阿Q正传”。④也有部分论者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为视角对曹七巧的悲剧加以解读。众所周知,弗洛伊德过分注重性在人们行为中的作用,他的心理分析原理有局限性。因此,我们倘若把曹七巧的人性扭曲完全归因于“力比多”被压抑,就难免偏狭。笔者以为如果我们用马斯洛的心理需要理论来观照曹七巧人性扭曲的悲剧,会使我们的认识更趋客观、全面与深刻。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1、生理的需要——它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最强烈、最底层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它要求保证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等,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3、社交的需要——它又被称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同事的关怀,是对友情、信任、温情、爱情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他尊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告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

上述各种需要,在曹七巧那儿几乎全部落空。

曹七巧的丈夫是个得骨痨的残废,她这样描述:“一个人,身子第一要紧。你瞧你二哥弄的那样儿,还成个人吗?还能拿他当个人看?”曹七巧嫁进姜家第五年,嫂子拜会她后感叹道:“我们这位姑奶奶怎么换了个人?没出嫁的时候不过要强些,嘴头子上琐碎些,就连后来我们去瞧她,虽是比以前暴躁些,也还有个分寸,不似如今疯疯傻傻,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就没一点得人心的地方。”可见,残废的丈夫不仅使七巧身体“七病八痛”,更使七巧的心理扭曲变态。

曹七巧的娘家人舍得将七巧嫁给残疾人,看重的是利益,根本没将七巧的幸福放在心上。七巧嫁进姜家后,她哥哥居然偷拿姜家的东西,致使七巧蒙羞。七巧在“平辈小辈一个个如狼似虎”的姜家,日子当然好不了。七巧的难处没有一个人帮得了,她的不安全感当然会非常强烈。

归属与爱恰如一个能照亮人生的辐射源,它威力巨大。曹七巧这个开小麻油店的小户人家的女儿,根本没有融入侯门大户。她不过是娘家人吊“黄金”的工具,婆家伺候残疾人兼传宗接代支撑门户的工具,她的情欲寄托者姜季泽无非是个觊觎“黄金”的浪荡公子。曹七巧的归属只是冷冰冰的黄金的枷锁,没有她爱的人,也没有爱她的人。

《金锁记》的开端,就通过丫头小双的嘴勾勒了曹七巧在姜家的处境——连下人都瞧不起她,“七巧自己也知道这屋子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当曹七巧向姜季泽示爱被拒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难不成我跟了个残废的人,就过了残废的气,沾都沾不得?”她那满口“村话”、吸食鸦片与到处得罪人的脾气其实也是不自重不自爱的表现。

从表面上看,曹七巧付出青春的代价得到并守住了金钱,实现了自己的部分愿望。可是那黄金的枷锁断送了自己与儿女的青春与幸福,激发了婆家人与娘家人对她的恨,也使自己成了永远钻在钱眼中的囚徒。黄金的枷锁让曹七巧彻底失去了自我。

几乎所有的心理需要都落空的曹七巧如果不变态,如果不变态地折磨他人,那么大概只会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那样悲惨、快速而惶恐地走完一生。我们没有理由将曹七巧的变态原因简单归结为性欲的被压制或过分拜金或道德有缺失或性情过于乖戾,只能说曹七巧的人性的被扭曲是人赖以正常生存的各种需要严重缺失造成的,是无可挽回的,是必然的。曹七巧这个形象不会像祥林嫂那样引发读者“哀其不幸”、“怒其不悟”的情感,不会引发读者对祥林嫂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刻批判;但她能引发读者对人的思索,读者对她该持有的态度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曾说:“我写到的那些人,他们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原谅,有时候还有喜爱,就因为他们存在,他们是真的。”⑤也许,我们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出曹七巧的个体原型,但是我们可以在曹七巧的人生轨迹中悟出人性的自私与冷漠,悟出生命的脆弱与悲凉,悟出生活的无奈与惶恐。正如张爱玲说的:“如果我最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⑥

张爱玲对人性的开掘深度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她倾心叙写的是人的困境,她笔下的人物虽然活动于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特定家庭里、特定场合中,但人物背后的所有东西只是陪衬,作者的目光始终凝聚在人物本身。这跟张爱玲的身世、秉性气质、文学观念有关。张爱玲出身豪门,特殊的环境使她成了一个早慧的才女。时代的动荡与父辈温爱的缺失,使她对人世没有过多的热情和希望。对于文学创作,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她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说:“我所做的就是创作文艺作品”,“对于世界的纷扰、社会环境的不公平以及政治上的混乱,我比别人不少关心,可我认为小说不是发表我对这些问题看法的最好工具,不象很多我的更加显赫的同行那样,我觉得自己无意宣传预言……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些作品成为永生的”。⑦曹七巧的故事确实能给人诸多启示,《金锁记》也成了永生的作品。

对人的透视,心理学家马斯洛采用的方法是理性分析,文学家张爱玲则运用语言来感性呈现。两者殊途而同归,皆令后人高山仰止。

注释:

①傅雷(讯雨):《论张爱玲的小说》,见于青、金宏达编《张爱玲研究资料》,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②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4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十五章,香港九龙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

④何希凡:《女人血泪中的黄金,黄金梦魇中的女人》,《名作欣赏》2005年第十期第48——52页。

⑥张爱玲;《张看》下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364页。

⑤⑦金宏达,于青.《张爱玲文集》:第四卷[z] .合肥:安徽出版社,1992

张佳慧,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生;许丹成,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曹七巧金锁记马斯洛
马斯洛需要理论指引下双维分级护理模式对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的影响分析
半辈子抱金如命,空荡荡饮恨而终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敲石工人的话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The Analysis of Scarlett’s marriage view based on Freud’s Theory of Person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