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品德教学的烂漫花海
2009-08-26李日芳
李日芳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新课程中的“新课程”,白她诞生的那天起就受到广大教师的真诚欢迎。教师们大胆实践着新的课程理念,使品德课程进入了一个新的春天。日前,笔者有幸参与了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设计优秀课例征集活动”的评审,在第一时间欣赏到一个个精彩的教学设计。拜读着,赏析着,我仿佛穿越时空,徜徉于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烂漫花海……
一、访谈父母:为了生命的诞生
生命的诞生对学生而言是最为神秘的话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基于此,关于生命的诞生、生命的抚育、生命的成长,就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最为生动的内容。福建省福州市群众路小学陈黎铃老师设计的《我们的生命》一课,就别出心裁地把施教的主导权交给学生的父母亲甚至家人。
1,观看妈妈孕照:与怀孕以前的照片以及现在的样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2,访谈父母和其他家人:(1)了解当你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他们的想法、感受和期盼,为了生个聪明健康的宝宝,他们是怎样做的?(2)你出生的那一天,他们是怎样度过的?在你即将出世的那一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当他们第一眼看到你时,心情又怎样?(3)了解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印象最深的一件或几件事。
3,采访感言:我们的生命仅仅属于自己吗?
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从课程学的角度而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份课程资源。本设计中,执教者引导学生与父母进行直接对话,了解生命诞生的背后故事。从之后的课堂汇报交流中,我们得知,孩子们从“妈妈孕照”上,发现为了新生命的诞生,妈妈扭曲了美丽的身段,不再穿戴新潮的服饰,不得不改变原有的饮食习惯。从父母的访谈中,孩子们了解到为了迎接新生命,妈妈克服了行动、饮食、工作等诸多方面的不便;父母们早早就开始规划孩子的培养计划,憧憬孩子美好的未来;为了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父母翻遍了字典、辞典,甚至古诗词……从与祖父母的访谈中,他们了解到新生命诞生的那一天,妈妈怎样忍受阵痛,全家人怎样担惊受怕、又惊又喜的难忘时刻……
精彩的设计把我带进了生动的课堂,仿佛看到孩子们带着感恩的心,交流各自生命诞生、成长的感人故事,仿佛看到孩子们挂在眼角的泪花,感受到孩子们对生命意义真真切切的认识:生命不仅属于自己,生命因承载了许多亲人的爱和期望而更显珍贵。
二、当送奶工:只有体验才有真感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为重要内容的小学品德教育一样如此。只有“躬行”,才能获得真切的体验,才能获得深刻的认识,才能形成相应的情感。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中心校杨小科老师设计的《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一课,教师根据不少学生家里都订牛奶的现象,设计了一次“当送奶工”的实践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一次真实的劳动体验。
师:你家住在几楼?
(生有说二楼、四楼、七楼……)
师:根据客户的需要,很多公司都规定将奶送到家门口。像余老师家住八楼,没有电梯,可友芝友公司的送奶工每天都把牛奶准时送到八楼门口。咱们现在当一回送奶工,亲自送几家的牛奶,看看有什么感受。来,送奶工师傅们,拿起你们的“牛奶”。现在是凌晨4点,人们都还在熟睡中,我们送奶的时候脚步要轻,千万不要打扰到别人。出发前,别忘了你的客户地址,拿好牛奶瓶呀!
(学生提着“牛奶”,从学校一楼送到五楼,爬一次算到一家)
师:我们的体验就到这,请汇报你送了几家?有什么感受呀?
生:我才送两家就很累了,上那么多楼梯,腿都酸了。
生(气喘吁吁):我才送三家,累死了,口渴得不得了,想喝水。
生:我的脚都发麻了。
师:看看大家,都气喘吁吁的。我们只送了两、三家,还有一百多家正等着我们送呢。老师采访了一个送奶工,他告诉我送一瓶牛奶赚1角8分钱,一天送100瓶牛奶,30天下来大约500多元,这500多元就是他一家的生活收入……
(学生默然无语)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一个朴实无华的活动过程,但学生由此产生的感情却十分真切,深深地扎根在心灵深处。他们真实地当了一回“送奶工”,切身体验到了送奶工劳动的辛苦。而这,仅仅是一天劳作的开始,孩子们感慨万分,对送奶工(推广到其他劳动者)的感激之情、敬重之情油然而生,甚至包含着一丝丝淡淡的怜悯之情。可见精彩的教学设计不在于追求复杂的过程,不需要眼花缭乱的课件,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感受具体生活的过程,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三、到“拖拉国”:童话里的趣味教育
每个人身上都有惰性,学生亦然。然而,“懒惰受到的惩罚不仅仅是自己的失败,还有别人的成功。”(朱尔·勒纳尔语)因此,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培养从小办事勤快、不拖拉的习惯就成了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实验小学许健薇老师设计的《做事不拖拉》一课,就别有一番情趣,教师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
早上6:50,盼盼还磨磨蹭蹭不肯起床。他翻了个身,又进入了梦乡,迷迷糊糊中来到了拖拉国。
为了迎接盼盼的到来,拖拉国特地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运动会,还邀请盼盼参加。跑步比赛开始了,“砰——”发令枪一响,盼盼就向前冲去。咦,怎么一个对手都没有啊?盼盼回头一看,原来,有的队员慢悠悠才进场,有的还在系鞋带呢!
教师引导学生:在拖拉国的运动会上,盼盼还会遇到什么事情呢?离开了运动赛场,又会碰到什么事呢?
童话反映生活的方式与儿童的天性合拍。充满幻想的孩子一旦碰上充满幻想的童话,他们就能够展开想像的翅膀,将生活中看见的相应的人和现象反映到童话世界里。比如,有的学生说:“第一个回合拖拉国的代表输了,但他们不服气,要求进行其它项目的比赛。游泳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盼盼早就在做热身运动了,可是拖拉国的代表还没穿上泳衣呢。盼盼急死了,与拖拉国的人比赛真没意思!”有的说:“到了吃饭的时间,盼盼早就饿坏了。他来到餐厅,点了份牛排。可是一个小时过去了,仍然没有动静,盼盼饿得很,只好去催。可是没想到,牛排还没从牛身上切下来呢。等到食物拿到盼盼面前时,盼盼早就饿得昏了过去。”有的说:“盼盼实在看不下去了,拖拉国的人太没有时间观念了,他看了一下手表,哎呀!已经7:30了,原来我也犯了一个跟拖拉国人一样的毛病。他猛地从床上跳起来,逃离了拖拉国。”
这是多么有趣的故事呀,学生在参与续编故事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表现,认识办事拖拉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不便甚至危害,进而振奋精神,做个雷厉风行的人。同时,孩子们在听别人续编童话时,也无形中获得了教益。当生活中遇到相似情景时,就会“自动化”地唤醒这些经验,及时做出行为判断。
责任编辑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