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的征婚故事
2009-08-22红拂
红 拂
在国外的时候与国内几个大龄闺蜜通话,主要话题自然是感情。她们也有征婚的经历,大多因为对方不符合要求而失败,比如没有房子啦,工作不稳定啦,所在城市不满意啦,离婚有小孩啦等等。她们有时会开玩笑,说“给我找一个外国帅哥做男朋友”、“帮我钓个洋女婿”之类。于是,我就拿起报纸搜寻一番,看外国人要找怎样的伴侣。
随便摘录两则征婚广告:
“46岁的沙滩宝贝,热情奔放,离异,喜欢威尔士海滩,观察鸟类,宁静的酒吧。寻找能一起分享好心情、互相照顾的男士。尤其是爱好观察鸟类的男士,我们秋天可以一起去非洲沼泽寻找珍稀鸟类踪迹。”
“43岁男士,女性朋友们都说我最大的优点就是从来不带偏见,有一双很和蔼的眼睛,很幽默,浪漫高手。我要寻找的是能够享受简单生活乐趣的女士:在乡间漫步,共享一瓶好酒,一起听音乐看戏剧。”
我把征婚启事传给闺蜜看,她们以为我搞错了:“这肯定不是征婚,连基本的情况都没说清楚,房子、收入、职业,难道他们只想玩玩吗?太不严肃了。”
婚姻究竟是一场交易,还是一场美妙的缘分?那些老外成功的征婚故事也许可以给我们启发。
Richard在芝加哥一份报纸上征婚时介绍自己说:“能够当个农庄主,每天放马牧羊是我最向往的生活,愿觅得志趣相同的女士。”那时他是30岁的摄影师,每天行踪不定。一个月后,他开始约会34岁的大学女教授Erica。Erica是个戴着眼镜,辅导学生时表情严肃,被同事称为“工作狂”的女人。但是,当她看到Richard的征婚启事,埋藏在她内心深处的天性萌发了。
他们第一次约会就是去考察农场。Richard开着一辆破福特车,两人一路走一路设想着自己拥有一个农庄时的生活。在伊利诺伊州,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农场:价格便宜,有一座歪歪斜斜的三层楼房子,一片令人陶醉的枫树林。
回到芝加哥,Erica卖掉了自己的公寓,辞掉了工作,Richard也关掉了自己的工作室,两人兴致勃勃地搬到了伊利诺伊的那个小镇。Erica在伊利诺伊大学另谋了一份教职,Richard则负责运转他们的农庄。由于他们所有的积蓄都用来买了农场和马,因此所有的人工就只有Richard来完成,为此,他变成了泥瓦匠、木工、水电工。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慢慢地发现了更多相同之处。他们都喜欢狗,都喜欢接待四方来客,都喜欢做木工,都喜欢自驾游和开船出海……两年之后,两人结婚了。他们的房子终于彻底修缮好了,他们的相册里多了两人一起去冰海划船、自驾沙漠之旅的照片。他们的体悟是:只要你找到了志趣相投的那个人,你会毫不犹豫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你有了放下一切的勇气。
Trisha是个金融师,离婚之后,她在《泰晤士报》的征婚启事中写道:“寻找作息规律、热爱生活、懂得家庭之道的男士。”一时间应征的男士络绎不绝,有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有富人俱乐部的金卡成员,有连锁店老板。可是Trisha最终选择了一个从德国来到英国,刚离婚还没找到工作的男人Partrick。
Trisha不紧不慢地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离婚吗?因为我的前夫是个酒鬼,一个为了看足球赛可以不洗澡就上床的公司老板,我已经忍受了7年,我不要他的房子和钱,我只要一个能早上起来吻我时口气清新的男人。”很巧的是,Patrick之所以离婚,也是因为跟前妻的生活习惯差距太大,她是个忙碌的外科医生,经常换了脏衣服来不及洗就扔掉买新的。更要命的是,她看不得Patrick收拾房间洗衣做饭,觉得那样的生活像坐牢。
这两个有洁癖的人碰在一起真是太对胃口了。每天早上他们都会同时醒来,给对方一个清新的吻,然后换上头天洗好的运动衣裤去晨跑,回来一起喝冰柠檬水,吃早餐。周末他们可以花一个上午的时间打扫厨房,交流自己使用某种新的清洁用品或者小窍门的心得。朋友聚餐,他们一个戴手套串肉,一个穿着围裙烤肉,配合十分默契。用朋友的话来说:“一看就是天生一对,谁想把他们分开,除非自己先变成吸尘器。”
威斯康星州的Steven是靠网络征婚广告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的。请教他的经验,他说:“你要在自己身边找到一个喜欢收藏古董报纸的女孩子还真不容易。我夫人当时住在遥远的爱尔兰,一看到我的爱好是收藏古董报纸,她就万里迢迢地来找我了,随身带着一箱子收藏的报纸。现在,我们俩开了自己的小收藏室,孩子都快两岁了。我是说,当你寻找到这么一个伴侣,你就好像找到了某种珍稀动物,这种兴奋感恐怕持续50年也不会消退的。”
我问他难道不觉得这很不现实吗?如果不考虑到房子车子票子,婚姻可能会变得很脆弱。他说:“我们当然要考虑这些问题,那是结婚之后的事情,我们会一起商量怎么去工作挣钱,怎么养家糊口,但是只有共同的爱好才能让我们相爱,相爱的人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财务状况当然很重要,但是没有精神上的交流,有什么力量能维持一个家庭呢?”
(摘自《好日子》2009年第4期 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