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杂剧选解》校勘有感

2009-08-21陈云发

上海戏剧 2009年6期
关键词:元曲元杂剧小军

陈云发

《元杂剧选解》酝酿时间很长,我前后写了两年多。由于深恐自己对古典戏剧的研究水平不足,且我终究并非专业者,因此进行了三遍校勘。第三遍校勘时,我将力量着重放在原作不同版本的比较上。

我原先所据的这些元杂剧文本,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的两卷本《全元曲》。但在重新校勘时,我发现在某些元杂剧的剧名及作者认定上,光凭这个版本,可能会在读者中出现疑义。比如关汉卿名剧《望江亭》,中州古籍出版社的正式篇目名叫《望江亭中秋切会》,但我翻阅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关汉卿全集校注》(王学奇校注)一书,此剧正式名称为《望江亭中秋切鲐旦》。然而,后来我又查了同为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元曲》,篇目名称却无“旦”字。

同是一家出版社,前后版本何其不同?于是我又查找1958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元曲选》和1990年7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元曲鉴赏辞典》,篇名皆为《望江亭中秋切鲐》。但是,天一阁版本将此剧称为《切鲐旦》,同时《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今乐考证》、《也是园书目》、《曲乐》等均标印剧目为《望江亭中秋切鲐旦》。河北教育出版社《关汉卿全集校注》一书关于该剧的注释中称“‘旦字原无,据顾曲斋本、息机子本补。”看来,加上“旦”字是事出有据,在元杂剧古本记录时,如果此一出戏为旦角主唱的戏,常常在后面加一个“旦”字以示区分,像《切蛤旦》,其实剧名是“望江亭中秋切鲶”。由于此剧许多版本中均称为《切鲐旦》,因此我校勘时亦决定最后仍保留剧名上的“旦”字。

第二是关于某些篇目的作者的认定。比如南戏中的《白兔记》的作者,中州古籍出版社《全元曲》版转引《寒山唐曲谱》称该剧“为刘唐卿改过”,则可知今天流传的《白兔记》为刘唐卿改定本。但《中国戏曲曲艺辞典》及《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等都说此剧为无名氏所作。我故仍称该剧为刘唐卿作,但括号内加注“一说佚名”以资参考。

第三是版本几经传抄印刷,有些文字发生讹误。如在《死生交范张鸡黍》(宫天挺作)一剧中,按中州古籍出版社版,剧中那个“走后门”获官的反面人物王仲略吹嘘自己获“佥破”之职。但中华书局、河北教育出版社却变成了获“佥判”之职。按古代官职中并无“佥破”而只有“佥判”,但王仲略胸无点墨,让他自吹中说出获“佥破”之职,正符合人物极端无知的身份。因此我的书稿中原文采用了中州古籍出版社的“佥破”提法。还有一些几个版本内容文字歧义的方面,我亦根据各家版本相互印证与否,予以认定。当然,可能专家会有不同看法,只能见仁见智了。

第四是对内容细节表达上有矛盾导致含义不明的情况,我也略作改动,以明其意。如《功臣宴敬德不服老》(杨梓作)一剧第三折中,军师徐茂公让随从小军扮成“下高丽”的小军去尉迟家吵闹,几个版本一致都是小军先说“我是高丽的小军”,意思是高丽国来的小军,但后文中又出现“我每是下高丽的小军”,即出征到高丽打仗的军士,这里就矛盾了。根据剧情,尉迟恭被贬居的田庄并不在边境地区,尉迟恭绝不相信高丽国军士会流窜到唐朝腹地,若是“高丽国军士”的话,徐茂公的计策就穿帮了。于是我在前一句中大胆地加了个“征”字,改成“我是征高丽的小军”,这就与下文中“我每是下高丽的小军”的含意一致起来了。

我深感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对于研究者而言,不同版本的并存有比较分析研究的价值。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则常常会引来阅读的迷惘。因此我想,对于一些古代的典籍,能否专门由权威部门牵头建立一项订正和确立古籍版本的工程,如此一来,则似我辈一般读者便可扫除一些阅读障碍了。

猜你喜欢

元曲元杂剧小军
元杂剧中的妓女形象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明代剧坛对元杂剧接受之研究
收拾书包好上学
拼命
元曲反传统观念的思想特征及其成因
论元代【天净沙】曲词的特点及意义
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小议《元曲选》中的“死科下”
整个人不好了
谁拿到最后一枚棋答案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