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起跳舞吧

2009-08-21

上海戏剧 2009年6期
关键词:普契尼纳兰性海选

浅 草

少女安娜遭情人背弃,忧闷而死,她的灵魂加入了一群情场失意而死于忧伤的女人的鬼魂之中。每到冬天的午夜时分,黑森林的幽灵们就出来拉男人跳舞,直到他们力竭死去……一段痴情女子遭遇负心汉的俗世戏码,让普契尼谱上曲子拉到冥界,便孕育出了一种妖娆而强大的音乐性和戏剧性,

歌剧大师普契尼的处女作《群妖围舞》亮相本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帷幕徐徐拉开,大小不一的画框、零散随意的雕塑、身着白袍的演员……时钟成为古今切换的重要线索,几经变换的十字架被赋予不同的象征寓意。魏松在第二幕中长达12分钟的咏叹调引爆了全场掌声末场出现在舞台上的吊臂和探头则带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现代都市的嘈杂、拥挤和压抑,都市人紧张、忙碌的生活情景被意象化地搬上舞台,《群妖围舞》的中国首演版来了一场跨时空的舞台对话。

自1884年首演完成至今,《群妖围舞》在世界歌剧舞台上鲜有亮相此次,导演李卫以其敏锐的视角、创新的理念将其第一次搬上中国舞台,并赋予该剧以现实意义,令其焕发出强烈的现代色彩。他认为,其实生活中处处是“妖”、人人心中时时有“妖”。从这个意念出发,舞台上的“妖”便幻化为都市的工作压力、精神困扰、生活失重、心力憔悴等等困扰。全剧以抽象、简约的舞美设计,象征手法的服装化妆,开放式的结局安排,跨越时空的理念构思呈现给观众一台充满创意和实验性的歌剧作品。李卫做戏,不喜大场面、大制作,只求有创意、有韵味。“这可能是因为我是审计出身,比较精打细算”,李卫有点调侃地说“不过现在正值金融危机,大家都希望节俭。”

为体现“歌剧关注当下生活、关注现代人性”的现实主题,李卫在排演前还大胆策划了《群妖围舞》的群众演员招募活动。他希望通过大众的参与,让喜欢音乐却不敢靠近的朋友们也能走进歌剧,在舞台上体验和还原自我。他风趣地说“千万不要把高雅艺术变成‘高压艺术!”最初,上海歌剧院担心社会人士参与“曲高和寡”的歌剧效果不佳,未料“海选”消息不胫而走、热线电话此起彼伏,尤其是“海选”当日盛况空前,歌剧院一下涌入200多名参选者,其中年纪最小的仅7岁、年龄最大的71岁、参选者们来自各行各业,其中多为“80后”的白领青年,他们表示自己虽不会唱咏叹调,但如果有机会参与歌剧演出、会感到非常开心。

60位群众演员就这么有了。经过三天的集训,他们便穿上戏服,在意大利科莫歌剧院指挥布鲁诺戴尔邦的指挥下,加入到著名歌唱家魏松、袁晨野、徐晓英等行列中,圆了人生第一场“歌剧梦”。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百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舞台上,当行吟者吟诵起这首纳兰性德的词。那一刻令人感觉恍若隔世。李卫将纳兰性德的诗词与普契尼的歌剧作了巧妙的嫁接,达到了古今共通、中外同鸣。一时间,哪管它是妖是人,哪管它天上人间,只想同起舞到天荒……

猜你喜欢

普契尼纳兰性海选
普契尼歌剧的戏剧性分析与解读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
贾科莫·普契尼:歌剧界的泰斗
普契尼的自我评价
浅谈村民自治中“海选”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海选后妈”
艺术比死亡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