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09-08-21梁丽君
梁丽君
进入新世纪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本质的体现,而且正在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仅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学生对课堂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的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的自己的潜能。”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健康的课堂应该是以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
1.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一切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是从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师生是平等的,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把关爱与微笑带给学生。我经常对学生说:“作为朋友,如果大家发现我哪里做得不好,一定要帮助我指出来,我会诚恳接受。”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有宽松的思考环境,“言路大开”。我努力做到真诚面对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的心愿,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敢于面对各种挑战。
2.学会宽容与体谅,以自己深厚无私的情感修养感化学生的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诚挚的爱每一个学生,提醒自己禁用污辱性的语言,多用富有感染力的激励语言让学生明辨是非,要以自己宽广的胸襟,包容每一个学生,允许学生大胆想、大胆说、大胆去做,让学生敢于思考和探究。
二、通过作文教育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所谓“生活”包括的面是很广的。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是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是生活;带学生参加各种班队活动也是生活。总之,我们应当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倾吐的欲望。
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学生在写作的艰苦劳动中,要随心所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可以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也可以写;一草一木和凡人凡事都可以写。整个写作过程中,做到感同身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出他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
培养学生审美观,通过感知陶冶学生情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习良好的道德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把国情、养成教育同作文有机联系,使学生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美的潜力,让学生在作文的构思中悟出真、善、丑恶,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在作文中,使作文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突出作文的个性。
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小学生身心正处于幼稚和半幼稚状态,意志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作文中,要培养学生的恒心。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认真观察、长期练笔,特别是通过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来不断克服困难,增强耐挫力才能提高。由此可见,学生意志力的发展是要建立在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基础上的,顽强而不急于求成、坚忍不拔而知难而退、持之以恒而又不一曝十寒等优秀品质是逐渐养成的。
三、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然而,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客观公正的激励性评价,尤其是学生思维中突然“迸发”的闪光点更要给予积极肯定,用诸如“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的回答很有新意”等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对自己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学生互评也可以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他人,愉悦自己、欣赏他人的良好品质在不知不觉中展现,被评价的学生能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利用生动的教材内容,“润物无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效果,力求学生的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活动和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达到完美的统一。
以语文教学为例,教材中一篇篇课文都是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如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一课,记叙了一个孩子给高乐基照相时发现没带胶卷,哭着跑了。晚上杂志社的记者来拍照,高乐基却不接待。教学时,可以抓住高乐基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细细品味,继而让学生受到保持一颗爱心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古人云“文以载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品读一篇篇课文,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个特定的精神家园;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激发学生内心最原始的激情和最真实的体验,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
五、关注差异,用爱施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且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不能搞“一刀切”,要认真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有关情况,确定出重点心理辅导对象,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辅导方案,用爱心循序渐进地教育他们。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与进修,抓住每一次教学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