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下的传统农区主导产业选择探析
2009-08-21方丽云
方丽云
摘 要:我国传统农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与其他类型的地区是不同的,因此为了保证传统农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有效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在一起,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培育传统农区主导产业。因此,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指导下,传统农区必须认清自身的优劣势,根据自身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优化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环境,引导主导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传统农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传统农区 主导产业 产业培育
中图分类号:F3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7-237-02
传统农区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其优势主导产业,是实现农业向高效农业、循环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农区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农区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由之路。
主导产业部门是对经济具有带动作用和革新的力量。根据目前对主导产业部门的认识,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某一阶段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和带动作用,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部门,它是一定时期内某个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产业,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较大比重,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强烈推动作用的产业或若干个产业共同担当组成的产业体系。实际上,对于传统农区来说,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与我国其他类型的地区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选择传统农区主导产业必须因地制宜,才能有利于传统农区的健康发展。
一、传统农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第一,传统农区具有的优势条件。传统农区之所以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就是因为具有较为优越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条件。(1)传统农区自然资源丰富。传统农区是我国农业的精华地带,区内平原面积大,光、热、水、土条件组合较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粮棉油是该类型区传统优势产品。同时,草山草坡、水面面积较大,气候条件较好,生产潜力大。(2)农业生产基础较好。传统农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棉油产区,农业生产基础坚实,生产发达,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农田水利条件较好,抗灾能力强,广大平原地区基本上已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区。农田旱涝保收系数较高,抗灾能力较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有一定的基础。(3)地理区位优越。传统农区地处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落后封闭地区的过渡地带,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承东接西的作用。随着梯度发展的推进,传统农区在东部向西部地区转移产业的过程中处于中间有利的地位,已成为联结广大西部内陆地区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纽带。
第二,传统农区面临的困难。由于农业属于弱势产业,所以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农区来说,一般属于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地区,仍处于现代化起步阶段,在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方面存在很多制约因素。(1)农业经济实力比较低。传统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大省经济穷省,一半以上的粮食大省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大省农民收入增长落后于农业产量的增长,制约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2)产品市场与发达地区相比处于弱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地区梯度差异。相对于东南沿海地区而言,传统农区市场经济起步晚、起点低,市场基本上被沿海发达省份占领。(3)现代农业、工业技术落后。特别是园艺技术、养殖技术以及工业应用技术都相当缺乏。无论是技术的供给状况,还是居民对技术的接受能力都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传统农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的传统农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就是工业化进程低,第一产业在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特别是第三产业,处于较低水平;具备一些基础雄厚的优质传统产业,但也存在竞争能力差,技术开发不足等问题。同时传统农区这些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资金与劳动力,如果摒弃,不仅会丧失传统农区自身优势,还会造成资本的浪费以及使已经较为严重的就业问题变得更为困难和复杂。因此,传统农区必须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等方面,并结合区域主导产业的特点,选择和培育传统农区主导产业。
二、新农村建设下的传统农区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的对策
第一,积极发展区外市场和引进区外资源,培育主导产业。传统农区作为国家的重要生产基地,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参与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和合作,积极吸纳发达国家或者地区转移出来的较先进产业,取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积极推广电子商务,实行贸易方式,银子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加快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要主动适应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加快外经贸和机制的改革步伐,逐步建立公开、规范、透明的市场运作体制和服务机制,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增强主导产业的企业活力,吸引外来投资。
第二,提高科技创新和引进能力,推动主导产业升级。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主导产业科技含量,加强其竞争力。各行业核心企业和龙头企业都要加大对研发经费的投入,积极引进、培养高技术人才,建立研发机构,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中原城市群科技、人才基础雄厚的便利条件,加强相关企业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联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通过与世界先进大企业的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加快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技术平台,建立技术、人才培训相结合的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备,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带动”的发展道路。
第三,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实现主导产业内部的良性循环。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主导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和合理化,从而促进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加大培育重点骨干企业的同时,也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找准市场定位,发挥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
同时努力造就一批现代企业家队伍,实现主导产业的科学管理和规划。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尽快培养一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显得尤为迫切。重视一代就是要充分发挥第一代创业者们的潜力和优势,努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为县域经济发展再立新功;提高二代就是要加强对现有年轻企业家的培养和教育,通过考察、培训、深造等手段,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掌握最新科技知识和管理知识,提高其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培育三代是后继有人的保证,必须从早着手培养一大批既有开拓创新精神,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逐步形成阶梯式企业家队伍。
第四,创新运作机制,配套完善服务网络。按照专业化、社会化协作要求,鼓励传统农区内部各个实体积极组建和参与各个专业协会,协调主导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使得专业合作组织真正成为连接主导产业与市场的中介和桥梁,提高主导产业的生产组织化程度,发挥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促进相关产业、基础产业和关联产业的同时发展,促进传统农区的经济高速发展。
建立和完善主导产业服务体系,即树立系统观念,统筹规划,齐抓共管,通过科学合理的机制实现。一是要强化主导产业服务的物质基础建设。从主导产业服务体系形成的前提条件来看,应不断地提供和完善相应的物资、技术和资金条件,使主导产业服务体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二是完善主导产业服务网络系统。在主导产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上,要针对目前各类服务组织存在的问题,按照“改造官办组织,强化官办组织作用,发展新型合作组织,扶持引导民办服务,规范混合型和一体化服务”的原则,进行分类指导,发挥国家有关部门、集体、个体经济和各类服务组织的特长和作用,逐步建立起以主导产业为基础,以专业协会和自办为补充的多种经济成分,形成一个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实现经济运行的组织化,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搞好主导产业服务的宏观调控。在建立主导产业服务的进程中,政府要转变职能,改变过去靠行政手段直接参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做法,注意发挥经济杠杆在服务体系中的作用,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扶持服务体系的建设,从而使服务体系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好服务功能。四是营造主导产业服务的良好环境。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是主导产业服务体系得以正常发展的根本保证。凡有意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各种所有制的组织和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平等竞争中求发展。但是要加强管理,对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一视同仁,防止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主导产业社会化服务的法律保障,对各种服务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给以相应的法律和法规确认。
参考文献:
1.罗其友.WTO框架下我国传统农区农业结构调整[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5)
2.唐鹤松.传统农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难点与对策[J].农村经济,2001(10)
3.郑家喜.从蔡甸区看农业结构调整中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壮大特点探讨[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2(8)
4.田建新.营造传统农区市场经济制度的创新方式与主体[J].决策探索,2005(3)
5.梁贤,李达球,林涛.传统农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6(4)
6.姜丽凡.东北三省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7.刘红梅.区域农业生态经济适宜性主导产业的选择[D].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5
8.刘建铭.发展畜牧业是传统农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现实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
9.吴国萍.企业并构:西部主导产业培育的有效途径[J].学术论坛,2005(2)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