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柳青石家大院

2009-08-21

寻根 2009年3期
关键词:石家杨柳青戏楼

李 理

南有苏州桃花坞,北有天津杨柳青。

知道杨柳青,是因杨柳青年画闻名遐迩,记忆里还有那个很著名的长联。

探访石家大院,一是其位置就在杨柳青镇,二是原来只知山西乔家大院等,却对近在咫尺的杨柳青石家大院不曾谋面,何况石家大院被誉为“华北第一豪宅”,也是北方四合院的代表,想必定有其自身特点,遂生一观石家大院的念头。

夏日的一个周末,笔者携带索尼W7数码相机和190P摄像机,前往津西古镇杨柳青,走进并探寻石家大院的岁月沉香。

由北京乘火车到天津西站,在站前广场坐153路公共汽车去西青区的杨柳青。汽车向西驶去,沿途偶见立交桥和路口广告牌上那个再熟悉不过的、胖娃娃抱鲤鱼的传统年画,足见“连年有余”早已成为杨柳青的名片了。车行半小时到杨柳青。下车向一位老者打听后,沿青致路,步行10分钟,前方青灰色砖瓦房后,一攒尖顶灰瓦古建筑映入眼帘。拐过青致路,只见在御河道旁东西向矗立着一排朱红色古建筑,“御河楼”金字牌匾悬于尖顶高阁之上,整体阁楼气势恢弘,蔚为大观,为杨柳青镇增添古意。原来这是一条后人兴建的“明清街”。御河楼对面是波澜不惊的大运河,再往东是一座颇像赵州桥的白色石桥横亘河上,十分耀眼。河道旁有休闲亭廊,亭柱左右有一楹联:“百年古镇绽丹青,千载御河蕴真趣。”不远处,鎏金“连年有余”塑像出现在视野。有趣的是,娃娃头是双向的,一面脸对着河道,仿佛俯视并见证大运河的变迁;一面脸又对着青灰色的围墙和内部的宅院,好像窥察着它因时代久远而带给世间的沧桑。而这围墙之内正是“华北第一豪宅”——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位于穿镇而过的南运河的北岸,属于镇中心部位,整体宅院坐北朝南,彰显大家风范,颇具北方四合院的特色。它原是清末天津八大家(韩、高、石、刘、穆、黄、杨、张)之一石元仕的住宅。石家原籍山东,祖辈因漕运起家,乾隆年间定居杨柳青,后广置田产,家业兴旺。石家于道光三年析产为四大门,即福善堂、正廉堂、天锡堂、尊美堂。各堂门均建有一所颇具规模的建筑,尤以四门尊美堂治家有道,财丁兴旺。现石家大院为仅存的“尊美堂”宅第,占地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房屋200多间,始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建筑群包含18个院落,是典型的四合连套,院中有院,轴线明确,功能布局合理,既典雅又华贵,既重整体又精局部,结构严密,气势宏大。

梁思成先生提出,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在平面布局上,中国称为一“所”的房子是由若干座包括了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构成的建筑物以及相关联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房、耳房、过厅等等,再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如此布置,往往左右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石家大院很好地遵循了中国这种中轴对称的传统布局和建筑风格,戏楼居宅院中心,又是最高建筑。戏楼正北有穿山游廊及佛堂院,正南接南花厅院和客厅院,由戏楼及正南、正北四个院落建筑构成石家大院主体建筑群,而主体建筑群的南北垂直线乃是整个宅院的中轴线,中轴线主体建筑群东邻百米甬道,西依百米风雨长廊。如果从空中俯视石家大院,更体现出布局有致、脉络分明之特色。东部两列建筑群是居住生活区,西部两列是休闲娱乐区,两大区域通过长廊、甬道及内宅门、穿院门、穿山门、月亮门等门的巧妙设置,既关联贯通,又具疏密章法,可谓匠心独具。要拍摄这样的层次关系,须登高俯摄方可交代清楚,遗憾的是大院里没有高的碉楼。

正门居石家大院西南角,坐北朝南,面对南运河。大门上的砖雕甚是精美,刻有象征“荣华富贵”的牡丹花,大门中间左右张贴杨柳青年画。人大门,迎面就是大影壁,壁下摆放一精雕玉制白菜,显出纹理分明、剔透莹润的本色。沿左路入平安门,抬头可见门上有砖雕“幽径”二字,两侧有凤戏牡丹、麟吐玉书图案。此门状如花瓶,取意出入平安,又引领人的视线向长廊深处过渡。入平安门后,于长廊西侧便可看到石府花园。古代的官园和私园,一般都由两大部分组成,凸现于前的是高大的门楼、办公事的厅堂以及会客厅、书房等,寓意“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肃穆气氛,而隐在后面的是风景这边独好的院子(后花园),假山流泉,亭台楼阁,花草鱼虫,仿佛进入世外桃源,这里是琴棋书画、吟诗品茶的场所,充满着生活情趣和美学理想。这一前一后,一显一藏,体现出中国士大夫阶层的两副面孔、两种心态。花园原貌不得而知,现在的花园于2002年重建,占地约1100平方米,以环廊、奇石、碧水、曲径、方亭、绿草、娇花装点,景观赏心悦目,宛如置身苏杭园林。长廊共计32自然间,可环绕花园一周。在四角亭旁边有棵百年枣树,至今枝叶繁茂。花园的山水称为“石泉”,石头为北山石,有横、棱、硬、峥的特点,与江南太湖石的皱、瘦、透、漏截然不同。用摄像机拍摄长廊的幽深,借用长廊立柱作为构图边框,表现亮处的亭树和花园景貌,充满妙趣。

大院中主体建筑石府戏楼,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封闭式民宅戏楼。穿过戏楼正北的穿山游廊院,步入戏楼正门,上方有“厚德载福”的匾额。戏楼大部分为木质结构,是一处集南北风格为一体的建筑。长33.3米,宽12.3米,最高处9米,立柱54根。整体戏楼给人宽敞宏大、设计精妙的感觉,厅内的吊眉、雀替、隔扇、柱头等木雕,台阶、基石上的石雕装饰,房檐、山脊等砖刻,均极为考究,堪称华北地区之首。戏楼横梁下悬宫灯,有12盏壁灯挂于12根立柱上,立柱均为上圆下方的通天柱,取其天圆地方、建筑地久天长之意。立柱上方四周一圈回廊是“走马廊”,好像真能走马畅行一般。正前方戏台20平方米,台口6.5米,上方有“赏心乐事”的匾额。左右抱柱匾对联为“梓泽兰亭逢圣世,绽桃杨柳庆升平”。后台50多平方米,供演员化妆休息,后台佛龛供奉梨园之祖唐玄宗李隆基,艺人演出前先要拜他以求演戏顺利。戏楼内共设120个座位,方桌方椅深棕色,厅中部有官客席(男客人),后面台阶上设有堂客席(女客人),演出时有屏风阻隔,当时女人只能听戏。每逢年节,石府宴请客人或办堂会都要将戏楼内装饰一新,布置得灯火辉煌。

整体戏楼建筑结构设计巧妙,其特点是冬暖夏凉,音质突出,在此唱戏可以找到绕梁三日的感觉。京剧艺术家谭鑫培等名伶曾在这里登台献艺。而戏楼建筑用砖均为马蹄窑特殊烧制,专用工具精心打磨,用元宵面和白灰膏粘合一体砌墙,加上厅内北高南低回声不撞,北面隔扇门能放音,“走马廊”又可回旋声音,因此拢音效果极佳,或许,无形之中将谭鑫培固有的音质清朗、甜润沙亮、刚柔相济的特点发挥到极致。石府戏楼可谓“民宅一绝”,在民宅建筑中实属少见的建筑精粹。徜徉在石府戏楼中,用目光、用手、用心,去轻轻地触摸古建筑,去谛听它们的沧桑往事,去感悟它们的文化内蕴,去体味它们的余风流韵。

甬道东侧即院落群,为石家生活起居区域。从南到北依次为外账房院、女花厅砖雕图案从上往下是松鼠葡萄、凤衔灵芝、葫芦万代、福寿三多。院、内宅两院及内账房院。除外账房院之外,其他四院为四合连套、相互贯穿。外账房院较大,有倒座6间,屋前接探檐长廊,此院是石家管理生意和土地之处。女花厅院是石府最大的四合院,在院落东南角和西南角均设吉祥小门与边院及甬道相通,院中四周均有前廊,四廊环绕,大院主人石元仕晚年居住于此。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杨柳青解放后,天津地委设在石家大院,地委书记刘青山、专员张子善曾在女花厅办公,后因轰动全国的贪污腐败案件而被中共河北省委开除党籍并在保定判处死刑,石家大院见证了新中国肃贪第一大案,为人们敲响警钟。内宅两院贯通,房屋前出廊后抱厦,为典型的富家四合院。内账房院位于大院最北,当时石家管账先生在此处理账务。

石家大院的砖雕、石雕、木雕可称“三绝”。穿梭在大院各处,总能找到“三绝”的身影,图案和寓意总能带给人们以想象。单拿石雕举例,石家当年建造戏楼时,选用上等石料,雕刻成12块精美的石雕装饰房屋。一般民宅多用青砖,而石家却让石头上房,意在石姓高升,这在民宅建筑中确实少见。

初次置身于石家大院就像进入一座迷宫,但真正领会到石家大院建筑的真谛和深邃,就会感悟到已身处一座文化大院、艺术大院,进而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古民居建筑的博大精深。同时,石家大院也是石氏家族从兴起到衰落的最好见证,游人逗留其中仍能感受到当年石家兴衰荣辱的残梦。走出石家大院,又融入到现实当中。身后曾煊赫一时的石家大院里曾发生的尘世因缘和上演的人间悲喜剧,一如石氏后裔石挥(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刻画的《我这一辈子》是旧中国的缩影,亦如同在石府戏楼中拍摄的电视剧《金粉世家》一样,都已留在了历史红尘的记忆深处。

猜你喜欢

石家杨柳青戏楼
济南地区古戏楼调查与研究
Politeness in Language
喜气吉祥的杨柳青年画
终结者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 Secret that Cannot be Told
石家泉水彩作品
“世界最大戏楼”对外开放
戏楼里的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