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框架

2009-08-21王玉德

寻根 2009年3期
关键词:蒙学经学国学

王玉德

关于国学,近些年一直很热,有人主张从娃娃抓起,有人主张全民学习国学,有人主张把国学列为国家一级学科,有人甚至主张把国学推到全世界。然而,在笔者看来,国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迷茫的时段,有许多问题混乱不清。当前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对国学本身开展研究,如果国学的学科体系不明确,发展国学就将是空谈。本文只想就国学的框架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的讨论。

国学框架,众说纷纭

国学的框架由哪几部分组成?即国学包含哪些内容?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国学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国学包容了我国曾经赖以生存的语言、艺术、思想、文化、历史,是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

有的学者把国学按学科分类,把国学分为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义理学侧重于思想,考据学侧重于校勘,辞章学侧重于文学。有的加上经世学,经世学侧重于科学技术。有的学者用近代的学科分类,把国学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有的学者把国学按文化分类,分为儒、道、释三家,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

有的学者把国学按时间分类,以我国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相应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学术文化体系。

有的学者把国学分为文字、训诂、音韵、版本、目录、校勘等。

有的学者把国学按四部分类,即经、史、子、集,其中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四部分类是原生态学术中的主流,《四库全书》是代表性的学术成果。

由于概念不统一,在社会上难免有人浑水摸鱼,有些人唯利是图,打着国学的招牌,办班赚钱。挂羊头,卖狗肉,混淆视听,糟蹋国学。因此,国学必须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

明确国学的定义,确定国学的框架

对国学框架的认识,之所以产生分歧,根本的原因是对国学定义有不同的看法。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国学作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定义不明,就使得国学框架成为一团乱麻。

何谓国学?我认为国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国学泛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狭义的国学指中国传统学术及其相关的文化。笔者赞同采用狭义的国学,理由是:这是历史的传承、学界的共识。试述如下。

国学,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这个专门的词汇,(《周礼·春官·乐师》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唐宋时流行“国学”一词,韩愈在《窦公墓志铭》中说:“教诲于国学也,严以有礼,扶善遏过。”这是以国家设立的学校为国学,在学校传授学术与文化。

晚清国粹派代表人物邓实在1906年撰写的《国学讲习记》中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章太炎1910年在日本刊行《国故论衡》,其后又出版《国学概论》,晚年在苏州国学讲习所讲习国学,讲稿整理成《国学讲演录》。章太炎所说的国学是指我国固有的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

胡适在《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说:“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

马一浮1938年在江西泰和县为浙江大学师生讲国学,稿子结集为《泰和会语》,其中有《楷定国学名义》,认为国学即六艺之学。所谓六艺,就是六经,统领经史子集四部。

钱基博主张把国学分为六个部分,即小学、经学、子学、史学、文学、校雠学。他把小学、校雠学从原经部和史部析出,可能是为了强调国学的基本功和运用。治国学者,大多注重文字,由传统的小学起步,最后要落实到校雠上。钱基博一辈子治学,与其他国学大师一样,都是循着这个路子走过来的。

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是一部权威的工具书,其解释国学说:“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1997年,张岱年在《国学通览·序》中论述国学说:“国学,亦称中国学,即中国学术的简称。”

可见,国,指中国;学,指传统的学术。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学术及相关的文化。其中,国学的主体内容是经史子集。从蒙学小学入门,以经史子集为骨架

通观中国历史,学习国学是从蒙学起步,从文字学起步,然后掌握经史子集四大类学问,兼及中国传统文化。换言之,中华国学的框架是文字基础上的四部之学。由于四部之学不是孤立于文化之外的学术,因而,学习国学是离不开文化的。

先说蒙学。蒙学是国学的前期基础,是早期启蒙教育,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蒙学的教育内容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蒙学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其人是否可以成才。作为一门学问,蒙学是教育学的分支。从时间上看,蒙学贯穿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始终。从周代开始就流行蒙学,唐代以降,蒙学与科举衔接,为科举准备人才。1905年科举废除之后,蒙学仍在继续。

蒙学主要任务是识字。识字的课本先后有《史籀》、《仓颉》、《爰历》、《博学》、《凡将》、《急就篇》、《尔雅》、《说文》、《字林》等。如《急就篇》有两千多字,以三、四、七字一句串联,内容涉及姓氏、器物、人事等。陆游《秋月郊居》说:“农家十月,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顾炎武《日知录》说:“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急就篇》。”教材以识字教学为主,其中也传授一些知识和道理。

认字之后,要研究文字。许慎《说文·叙》云:“文字者,经义之本,王政之始。”每个字都有演变史,有文化内涵,有学问在其中。于是,凡是从事国学的人,无不要掌握文字的形、声、义,于是要系统学习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只有学好了文字学,才有可能深入国学的堂奥。有了文字学基础,接下来就可以深入学习经史子集。

接着,谈谈四部之学。

经学是国学的主要部分。古代把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等,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有《周易》、《尚书》、《诗经》等。《四库全书》著录经学书籍1700余部,约2万种。

经书是儒家文化的主要载体。经是重要的书籍,经书熏陶了中国的人文,指导中国人的“修齐治平”,影响着中国政治。从公元前140年开始至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的长达2000余年时间里,中国人主要是读经书,构成了中国的经学时

代。不过,经学的历史还可向上追溯,先秦已经流行经学。《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这说明人们以六经为权威典籍。至今,经学仍在中国文化构建中发生着作用。不过,古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抱残守缺,难以超越六经的教义,需要反思。

史学是国学的重要板块。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在中国历史上,史学是最早的学问、最大的学问、无所不包的学问。古人把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等,重要书目有《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在国学大师中,梁启超非常重视史学在四部中的地位。他的代表作《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等都强调要把学习历史放在国学的突出位置上。

诸子之学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学说,后世演变为哲学思想史。古人把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重要书目有《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在国学大师中,胡适非常重视子学在四部中的地位。

集部,主要指文学。集,本义是鸟聚集在树上,有杂汇之意。古人的文集中,包括了经部、史部、子部的书。因此,集部是学术的总汇。古人把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等,重要书目有《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在国学大师中,钱基博、张舜徽非常重视集部在四部中的地位。

据笔者所知,在国学普及的实践过程中,高等院校的教师普遍采用狭义的国学,即以经史子集为基本的框架。华东师大已经在国学课堂上采用四部法,如以四部国学经典《论语》、《庄子》、《史记》、《文选》为载体,打通文、史、哲,综合多种学科,使各专书的讲读分则独当一面,合则形成体系,完成国学体系的教学。这就避免了国学教育中的浮泛轻浅。

笔者在华中师大讲授国学,主要的框架就是先讲蒙学与文字学,然后分别讲解四部之学,同时也讲一些相关的文化。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学完这门课后,对国学有了基本的掌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然而,据笔者所知,有的学校把选讲《论语》或《老子》等古书当作国学课,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国学,以致一些学生误认为读几本传统文化经典就是掌握国学了。笔者借《寻根》呼吁:高校的国学课在内容上要有一个达成共识的框架,要以学理的态度开设国学课,使真实的国学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否则,“国”将不“国”矣!

猜你喜欢

蒙学经学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评《明初经学思想研究》
日新才能启蒙
论传统蒙学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启示
蒙学:古人的儿童教育智慧
经学与当代中国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教授经典的蒙学,还是蒙学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