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氏的根源

2009-08-21吉家林

寻根 2009年3期

吉家林

南朝齐·王俭在《姓谱》中说:“古帝中有吉夷氏。”按詹招琳《中华姓氏源流通谱》之释,在远古之时中华大地的“五方”都分布着很多以氏相称的先民原始部落,主要有:浑沌氏、葛天氏、女娲氏、伏羲氏、赫胥氏、东户氏、皇覃氏、启统氏、吉夷氏等。不过,这些“氏”是指中国远古时期大的氏族、部落的称呼,与后来由“姓”而分出的“氏”是有所区别的,“吉夷氏”与古代中华吉氏不是一回事,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血统联系。

吉氏的源头主要有三。

一、源自“上古姑姓”的吉氏

按古文献记载:人文始祖黄帝的25个儿子中,有14个得了12姓,12姓中有“姑姓”。随着“姑姓氏族”的子孙繁衍和逐渐“分家”,其后裔在先秦之时,又分为吉氏、雍氏、燕氏、鄂氏、密须氏(密氏、须氏)、阚氏、严氏、光氏、羊氏、杨氏、孔氏、尹氏、蔡氏、鲁氏、允氏、断氏、敦氏、郅氏、虽氏等若干氏。

文献和谱牒对“吉氏出自姑姓”有如下记载: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吉氏出自姑姓。黄帝裔孙伯儵封于南燕,赐姓日姑,其地东郡燕县是也,后改为吉。”王应麟《玉海姓氏急就篇》及郑樵《通志·氏族略》等,均沿袭了《新唐书》的说法。

清代四川内江《吉氏族谱》:“姑蹶父尚夷王公主,徙居梁山,后去其姓女旁,改为吉姓。”清代云南镇雄《吉氏家谱》:“吾族氏一脉,原系出黄帝裔孙伯儵,封南燕,列为侯伯。”清代粤赣湘《吉氏族谱》:“考吉氏系出姑姓黄帝伯儵之后,封南燕伯,赐姓姑。《大雅》所称蹶父是其裔也,后遂去女为吉。”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发现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黄帝裔孙、姑姓南燕伯儵之后“改姑为吉”的,另一条线索是姑蹶父徙居梁山后“改姑为吉”的,由于姑蹶父正是南燕伯儵的后裔,所以这两条线索是不矛盾的。

1940年2月,在陕西扶风县任家村出土了35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其中有13件是伯吉父、吉父、善夫吉父所制作的。“伯吉父鼎”1件,鼎上有“唯十又二月初吉,伯吉父作毅尊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的铭文,现藏陕西周原博物馆。“善夫吉父鬲”上有“善夫吉父作京姬尊鬲,其子子孙孙永宝用”的铭文,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此外还出土有“善夫吉父鼎”、“善夫吉父盂”等。

陕西扶风是上古姑姓雍国所在地,按文献记载,这个姑姓雍国在尧舜时已东迁至河南了。而在陕西扶风发掘出西周晚期青铜器的事实则说明,仍有部分姞姓雍氏族人留居于雍地,且其后裔在西周晚期时也已“改姑为吉”了。

综上所述,今陕西扶风一带也是古代中华吉氏的发源地,“姑改为吉”的时间当在西周晚期。

二、源自西周“兮甲吉甫子孙”的冯翊吉氏

据经史、方志、谱牒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在西周晚期出了个历史人物——兮甲吉甫,他的乡里在楚地房陵(今湖北房县),从楚风以“兮”为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吉父),全称“兮甲吉甫”或“兮伯吉父”。

在西周宣王时(前827年~前782年),兮甲吉甫担任周王朝“师尹”,故文献中通常称其为“周尹吉甫”或“尹吉甫”。吉甫既是驱逐严允(原作“严狁”)、中兴周室的名臣,也是“兮甲盘”的制作者和((诗经》的作者之一。

“兮甲盘”是吉甫公铸于西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的一件青铜器,宋代出土,现藏于日本书道博物馆。“兮甲盘”内有铭文13行,133字,记述了吉甫公征伐严允获胜而受周天子赏赐,以及他从成周(洛阳)至南淮夷征收贡赋的经历。

今译“兮甲盘”铭文如下:周宣王五年三月晦庚寅日,宣王最初下令讨伐严允,逐之去太原。兮甲吉甫遵从王命,克敌执俘,凯旋归来,宣王赏赐兮甲吉甫四匹良马,一辆车旬车。宣王又命令兮甲吉甫东去成周掌政执法,责令四方交纳粮赋。至于南淮夷、淮夷,原向我周朝交纳贡赋的农人,不得欠缴其贡帛和粮赋,他们的来往与经商不得扰乱地方和市肆,若胆敢违反周王的法令,则予以刑罚、征讨。特提请我周朝的各地诸侯、百姓注意,在从事商贸时要在规定的市肆进行,不得到荒蛮偏僻的地方去做生意,否则,也要给予处罚。兮伯吉父特此作盘记载。其眉寿(年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诗经·小雅·都人士》的诗为兮甲吉甫晚年时所写,其中写道:“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对于这首诗中的“彼君子女,谓之尹吉”二句,历代学者多有歧解。其实这二句乃是吉甫公的自我表白,向世人反映了他的两个儿子“以尹以吉为氏”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按相关谱牒和文献资料记载,兮甲吉甫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瑄,字伯奇,庶出;次子名球(一作求),字伯邽(一作伯邦),嫡出。

伯奇因不得嫡母欢心,虽事母至孝,却被谗言而逐于野,自伤而作千古孝悌之歌——《履霜操》琴曲。吉甫公长期见不到自己的长子,心中忧思,故而写出“我不见兮,我心苑结”的诗句。

按一些《吉氏族谱》和《尹氏族谱》之记载,吉甫公的庶系子孙以吉甫公之字“吉”为氏,嫡系子孙以吉甫公之官职“尹”为氏。

河南洛阳出土的唐先天元年(712年)刻《唐朝议大夫尚书司勋郎中吉浑公墓志铭》开篇即点明吉浑为“冯翊人也”,“昔伯儵丕承黄轩,渊迪遐羡;洎元妃诞配后稷,载定厥宗。既而维岳降神,克生尹甫,为周之翰,颂声无穷,于是峻极之气深,神明之滋远,异人闻生于后代”。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福建绥南(今建宁)《吉氏族谱》的“冯翊谱牒始修序”中记述:“余吉氏,其先世肇自周尹吉甫,赞襄宣王中兴。诗曰: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盖美其有功也。因功封有采邑,赐郡冯翊。其子以王父字为氏,厥后,子孙皆称吉姓,绳绳相继。”

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姓氏考略》中记述:“吉,望出冯翊。”

三、夏初“东夷部族”中也有吉氏

魏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卷三,“羿学射于吉甫”。羿(又称后羿、夷羿)是夏代与“华夏部族集团”争霸之“东夷部族集团”中“有穷氏族”的首领。既然羿曾学射于吉甫,那么在夏代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夷部族”中也有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