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雪芹与白家疃

2009-08-21

寻根 2009年3期
关键词:道人空空曹雪芹

金 鉴

偶然在《北京日报》上看到赤飞先生所写《结缘红楼梦》一文,在文中谈到他与《红楼梦》有缘,这缘来自他的故乡自家疃。白家疃与大名鼎鼎的香山仅一峰之隔,村西河滩上有座小石桥,大概是上世纪60年代末,小石桥一下出了名,不断有城里人来给它照相、画画,说200多年前,有个叫曹雪芹的大作家,曾经在这附近住过,他还在这里写过一本书叫《红楼梦》,很有名。赤飞因此与《红楼梦》结缘。

白家疃在温泉附近,我曾数十次去过温泉,经过自家疃,但未曾走进这个靠近西山的小村。一次参观历史博物馆时,一位朋友谈到曹雪芹,讲到白家疃的怡亲王家庙及戏台被修葺一新,使我产生了去白家疃看看的想法。

去年十一黄金周,秋高气爽,阳光充沛,我骑车穿过上地高科技区,直奔白家疃。两旁的树叶开始泛黄,黄澄澄的柿子挂满枝头,是丰收的季节。

仅用1小时,我便到达了白家疃,从东口入,向西走到村中一条季节河,河道干涸没水,沿河边的公路一直向南,骑到小村的边缘,没有找到我要找的小桥踪迹。经打听才知,曹雪芹居所附近的小石桥在村西。站在村边向南看,经村民提示,三炷香清晰地映入眼帘。这座山是香山与自家疃的分水岭,从自家疃翻山去香山仅十里之遥,遥想当年在这条山路上,雪芹先生为香山、白家疃两地的人看病,经常往返,留下他数不清的脚印……为此我曾请教过孔祥泽老先生,孔老说,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和吴恩裕先生去白家疃访问,曾听一位村民说:“当年前山(指香山)旗里有位大夫时常过来给穷人看病不要钱,每次来都在南边山根一间空庙临时借来桌椅给人看病,后来这位大夫搬到桥西住,有了家,看病的人方便多了。他说当初那间空庙早年还有呢……”

折回原路,奔西来到了自家疃小学。小学的校址是怡亲王允祥的家庙,因十一期间,学校放假,无法进入。校门口的戏台被彩绘一新,十分抢眼,只能在栏杆外拍摄之,好在“瑕不掩瑜”,戏台的光彩尽在画面之中。怡亲王的家庙在小学校的纵深处,镜头伸进栏杆拍摄,也可勉强观之。下一步是奔村西寻找曹雪芹居处附近的小石桥。骑车出了村,也没见到小石桥的踪影,折回头进村打听,才在一户村民院墙外的道路旁找到雪芹先生在白家疃仅存的遗迹——小石桥。看来,这座小石桥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原先的河床早已变成现在的马路,真可谓沧海桑田啊!时间的流逝会改变一切。听村民说,以前修马路,小石桥碍事,有人要把小石桥拆掉,众多村民反对,村民们认为:曹雪芹曾经住在小石桥附近,他住的房子早就没了,这座小石桥是雪芹先生留给白家疃的唯一念想,应该保护好。这样,小石桥得以保存下来。白家疃的村民就是以这样质朴的情感,寄托他们对《红楼梦》作者的爱戴与哀思。

我想进一步了解些曹雪芹的故事与传说,村民告知附近有位尹亮老人,今年93岁了,他知道一些曹雪芹的事儿。我来到尹亮老人的家。老人虽然已是耄耋之年,居然能听清我每次的提问,只是说话语速缓慢。当我说明来意后,老人同我谈起了往事。顺着老人的思路提起曹雪芹,老人说:村西有座老爷庙(供奉关公),坐西朝东。尹亮老人的姥爷、父亲和他,三代人都是老爷庙的看护者。一次,尹亮在庙的西南边旧房地基上种萝卜,他的姥爷告诉他:“你种地的房基地原先是曹雪芹的房宅,曹雪芹在老爷庙的西南有三间房,旁边有三亩菜园子。”他还说:曹雪芹为什么写红楼梦?女娲娘娘补天,剩下一块石头,我(指雪芹)也是补天来的,怎么把我剩下?这段话是尹亮老人听来的传说,看来也是有根据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早期是有“补天”的思想,常常画石,并以石自拟,《红楼梦》第一回有:“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下了一块未用,便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能大能小,因众石俱得补天,独自无才,不堪人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关于曹雪芹,老人不能说出更多的故事。但从他姥爷口中得出的曹雪芹的宅基地,应属事实。尹亮老人说:“我姥爷看老爷庙活了90多岁,中间我父亲看了10多年,又轮到我,看到1947年结束,我今年都93岁了。”

经过查阅有关《红楼梦》的书籍和资料,我进一步了解了曹雪芹迁徙自家疃的情况。雪芹的好友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确切地记载是乾隆二十三年春(即1758年),雪芹迁徙自家疃,有原注为证:“春间芹圃(雪芹的号)曾过舍以告,将迁徙白家疃。”在该文后,敦敏因请雪芹鉴定书画,又先后两次去自家疃,不巧,雪芹都不在家。在后注中,敦敏大致讲了雪芹在白家疃新居的情况,为飨读者,引缀如下:“有小溪阻路,隔岸望之,土屋四间,斜向西南,筑石为壁,断枝为椽,垣堵不齐,户牖不全。而院落整洁,编篱成锦,蔓植亟杞藤……有陋巷箪瓢之乐,得醉月迷花之趣,循溪北行,越石桥乃达。”(此桥,便是我寻踪拍摄之小石桥)敦敏《瓶湖懋斋记盛》记载雪芹在白家疃的新居是四间房,而尹亮老人听他姥爷说是三间房,有一间之差,应以敦敏所见四间为准,毕竟敦敏是雪芹的好友。

雪芹留下的传记材料极少,敦敏的《瓶湖懋斋记盛》记述了曹雪芹迁徙白家疃的时间以及雪芹的一些言行,殊显重要。那么雪芹为什么要迁徙自家疃呢?从乾隆十五六年起,雪芹辞别宗学迁徙西郊,几经迁徙,最后一次由香山迁到白家疃。有人分析有经济原因之说,有回避“舆论”之说,有屋塌之说,有“满汉轸域”之说(乾隆二三年间,规定旗人的家奴可以开户,即准许汉人出旗),也有雪芹筑屋白家疃与怡亲王有关之说,等等,不一而足。我则认为除了经济原因之外,雪芹是为了寻找一方远避尘嚣、更为理想的著书修书之所。只有亲临白家疃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个靠近西山脚下的小村有多美:青山似黛,植被丰沛,正如敦敏和张宜泉的诗中所道出的:“日望西山餐暮霞”、“庐结西郊别样幽”、“门外山川供绘画”、“寂寞西郊人到罕”、“翠叠空山晚照凉”,均可证明雪芹的居处近山傍水,除了自然秀美以外,寂静和谐,是著书、修书的理想环境,

吴恩裕先生所著《有关曹雪芹十种》中的“考稗小记”曾说:“得魏君藏‘云山翰墨冰雪聪明八字篆文,谓为雪芹所书。按篆文并不工,下署‘空空道人,有‘松月山房阴文小印一方,刻技尚佳……见之者邓之诚先生谓的确为乾隆纸,而印泥则不似乾隆时物,盖乾隆时之印泥色稍黄云云。余谓倘能断定为乾隆纸,则印泥不成问题。盖不惟此印泥本即为浅朱,即使为深朱亦不能必其为非乾隆时物。‘空空道人四字尚好。此十二字,果为雪芹所书否,虽不可必,然1963年2月晤张伯驹先生,谓‘空空道人四字与其昔年所见雪芹题海客琴樽图之字,‘都是那个路子云。”吴先生所藏的篆文虽然经两位大家

鉴定为曹雪芹真迹,因印泥的颜色有碍,证据略显苍白。这让我突然想起我的好友杨奕先生,他长期生活在白家疃附近的太舟坞,曾写过《清代著名词人之一纳兰性德》一文,讲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白家疃有一座空空庙,这便为雪芹的“空空道人”提供了直接证据。为飨读者,引缀如下:“就在曹雪芹白家疃居所的南边山根,曾有一座小庙独立山麓。庙一间,面积约十平方米。因为庙中没有神祗偶像和牌位,空空荡荡,当地人叫它‘空空庙。此庙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平整土地时被拆除……虽已无文字记载,但从形制和位置判断,当为山神庙一类。建筑年代已无考证。现今有人认为这座‘空空庙可能与曹雪芹《红楼梦》开头所写的‘空空道人有关。”杨奕先生仅推测空空庙与《红楼梦》的“空空道人”有关,但并没有点破“空空道人”就是曹子雪芹。可能杨奕先生没有见到吴恩裕先生著的《有关曹雪芹十种》一书,或许也没有见到“云山翰墨冰雪聪明”这幅篆文小品。吴恩裕先生虽然请了当时大家鉴定其所藏篆文为曹雪芹亲书,但始终没有弄清“空空道人”之号与雪芹的关系。白家疃的“空空庙”无疑为《红楼梦》以及曹雪芹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

为何雪芹先生在书画作品之中用他不常用的号?我以为早在乾隆二十四年雪芹在世的时候,《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已经被视为“谤书”了,弘晓组织家人抄写《石头记》,不用外人,以至怡府书目中找不到他家存有这样一部书,就是怕人知道他家存有这部“谤书”,而此时雪芹政治上受歧视(被抄家者的后人),经济上陷入困顿,以至蓬牖茅椽,绳床瓦灶,鬻画为生,饔飧时有不继。为了《石头记》的成书,为了顽强地生存下去,一些时候,雪芹不得不在作书画或写信札时,署自己不常用的号,“空空道人”即是其一。当然,“空空道人”也不是空穴来风,作为雪芹先生不常用的号,也是有因缘的。他生活的自家疃村的“空空庙”,雪芹曾经在此为村民看病,便借过来作为自己的号,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倘若不了解雪芹与白家疃的历史与渊源,亲自去探索与考证,自然无法了解雪芹先生当时所处的困境与现状。这正是雪芹先生使用“空空道人”之号的用意,但同时也为后人考证带来了难度,然而这进一步确凿地证明了“云山翰墨冰雪聪明”篆文小品为雪芹所书。

另一旁证:吴恩裕先生在《考稗小记》所叙雪芹先生一行书信札,也证明雪芹签名用一不经见之别号,为飨读者,引缀如下:“魏宜之君言,1954年春,有人以曹雪芹书简求售,索价至数百万元(核今之币值数百元),亟详询之,据云:彼所见之两页为雪芹行书信札,系寄某旗人者,略谓嘱作之诗,因忙至今始得奉上,不知合用否,请斧正等等。函后签名不作雪芹,而为一不经见之别号,但此别号为何,魏君已不多记意。”(见吴恩裕:《有关曹雪芹十种》)

《题自画石》是雪芹的一首诗: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从这首诗可以清晰地看出雪芹的思想有巨大的转变。如果说雪芹于乾隆九年(一说乾隆八年)开始写《红楼梦》时,还不免对“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式的生活尚存留恋,那么自乾隆十五六年雪芹辞别宗学前往西郊时起,生活的困顿、世态的炎凉以及与下层社会百姓的接触,特别是接触于叔度这样的残疾人和白媪这样无助的寡妇,就使他看清了封建社会尔虞我诈、丑恶黑暗的本质。因而雪芹毅然拒绝画苑的邀请,宁愿过着贫困落魄的生活而奋力著书,无情地揭露、猛烈地抨击那个走向没落的封建社会,正如香山一带人们传说的那样,曹雪芹为了这部《红楼梦》,穷死不当差,饿死不进画苑,潇潇洒洒地做了一个封建文人圈外的“顽仙”。在封建社会中,雪芹骨头之硬,品格之高,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他还为废疾无告之人撰写《废艺斋集稿》,教给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残疾人以谋生手段。《南鹞北鸢考工志》董邦达的序言中对雪芹予以高度评价:“曹子雪芹悯废无告之穷民,不忍坐视乎沟壑之中,谋以技艺自养之道;厥功之伟,可计量哉曷。”

雪芹从乾隆二十三年春迁徙到白家疃,到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去世,除乾隆二十四五年南京之行(两江总督尹继善邀请雪芹到南京去做幕宾)一年外,在白家疃整整生活了五年时间,这五年时间是雪芹人生中最重要的五年,也是因生活所迫最为艰难的五年,除了《废艺斋集稿》的收尾工作以外,他把精力完全投入到了《红楼梦》的修改之中。《红楼梦》第一回中写到: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呕心沥血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彪炳千秋的不朽之作。

自家疃,北京西郊靠近西山的一个美丽寂静的小村,因曹雪芹而声名鹊起,因雪芹灿如日月的杰作——《红楼梦》而享誉世界。

猜你喜欢

道人空空曹雪芹
黄鹤楼的传说
曹雪芹邀棋
神算
孙空空 捏面人
神 算
脑袋空空
厨师也不错
曹雪芹送彩礼
复制人
曹雪芹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