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的智慧
2009-08-21颜士州
颜士州
国际社会有一种说法:日本人是吃鱼的民族,中国人是吃肉的民族。这话有一定的根据。因为长期以来的生活地理环境有异,造成了不同的嗜食习惯。日本是个岛国,海洋中有的是鱼;而我华夏民族则最早发源于内陆高原地带,千万年来的狩猎畜牧生活,养成了我们偏重于吃肉的习惯。
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跟吃肉有关的记载。如:孔子杏坛授徒所收的学费,称为“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孟子在描述他的理想社会时,即以“七十者可以食肉”为其条件之一。春秋时齐鲁长勺之战前夕,平民曹刿与乡亲的对话中有“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的议论。所谓“肉食者”,是指鲁国当时有资格吃肉的权贵大臣,可见那时候肉的供应还很紧张,普通人不常能吃到。
有些吃肉的故事很有趣。汉代的东方朔侍奉汉武帝,专以诙谐取得宠信,颇能匡正武帝的错失。一次,武帝诏赐大臣肉。按规定,须待丞相到朝廷来分配,可丞相却迟迟不到。众大臣都有点不耐烦又不敢抱怨。
东方朔却不管,径自上前估摸着割了一块肉就回家了。次日朝会,丞相奏劾东方朔不敬。武帝看这是小事,命东方朔在诸朝臣前“自责”,也就同现代的自我批评差不多。东方朔眉头一皱,朗声自责:“朔啊朔啊,你受君之赐,迫不及待,何其爱君也;丞相迟到,借此诤谏,何其忠勇也;拔剑一挥,肉块落地,何其壮也;大小适当,只少不多,何其廉也;带回家中,夫妻同享,何其义也;分送邻里,各沾君恩,何其仁也!”武帝和诸大臣不禁大笑,事情也不再追究了。
东方朔借自责而自誉,足见他思路敏捷,能言善辩。东汉时还有一个人因肉食差点儿被冤杀,也靠机敏的自责获释。汉光武帝喜食炙肉,有个炙肉高手专司其事,名叫陈正。他因拒绝行贿得罪了给皇帝上菜的近侍,那近侍就设计坑害他,把一小绺头发塞在切成片片的炙肉中间。光武帝津津有味地吃到一半,发现肉片中有一绺油腻腻的头发,不禁恶心呕吐,大发雷霆,揪陈正来验看之后,便下旨斩首。陈正说:“臣罪当死,请容我自责后再就斧钺。”光武帝点头应允,要听他说些什么。陈正不慌不忙,侃侃而言:“臣有三大罪。臣炙肉的炭火熊熊不熄,把生肉炙熟了,竟没有把头发炙焦,这是第一罪;臣切肉的刀刃锋利可断肉的软骨,却没有切断这绺头发,这是第二罪;臣一个人的两只眼可辨肉上的任何一根细毛,炙肉装盘共有三个人六只眼监督,竟然看不见这绺明显的头发,这是第三罪……”话未说完,光武帝已经知道这肯定是有人陷害,就放掉陈正,找到了害人反自害的人。
春秋时郑国国君武公,因母亲偏爱弟弟共叔段,母子成仇。一天,郑武公接见一位名叫颍考叔的人,当殿赐宴。颍考叔胃口大,把所有食品都吃了,独独把肉放在一边不吃。武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说:“臣母未曾尝过君赐之肉,请允许臣带回家给母亲吃。”武公听了很感动,因此改变了对母亲的态度。
有吃肉孝母的记载,也有吃肉教子的故事。五代史记刘玭为县令,儿子刘赞正当青年,读书不大专心。刘玭为刺激儿子上进,用餐时只给他吃蔬菜,不准吃肉。他说:“你是我儿子,我有责任养活你,让你吃饱。但这些肉食荤菜,是我做了县令,领了国家俸禄才买得起、吃得上,不应该让你分享。你想吃肉食美肴,得由你发愤读书,自己去争取。”据说刘赞因此力学不倦,终于取得功名——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太生硬了,但反观现在的有些父母对家里的“太子”、“公主”过分娇生惯养,刘玭的做法恐怕也有参考价值。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营养知识的普及,据调查中国这个吃肉民族的嗜肉习惯正在逐渐改变。但是,可以相信,这些有趣的肉食故事还是会长期流传下去的。
编辑/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