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梅园新村近代住宅保护与利用现状调查

2009-08-19汪永平

艺术百家 2009年4期
关键词:调查南京文化遗产

王 盈 汪永平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东方现代建筑研究”(项目编号:5087804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盈(1983- ),女,汉,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汪永平(1948- ),男,汉,江苏南京人,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设计硕士,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建筑师学会秘书长,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研究方向: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

摘 要:民国建筑一直是南京城市文化的一大亮点。随着1929年《首都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南京在1930年至1946年间,除抗战期间外,出现了相当规模的住区营建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的近代住区,梅园新村历史街区即为其中之一。2008年6月,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要求,我们对梅园新村进行了实地走访、测绘和调研,收集了梅园新村、雍园和桃源新村三个片区内的各栋近代住宅建筑的相关资料并逐一整理记录在案。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整理和分析梅园新村、桃源新村和雍园的建筑质量及保护现状,同时也对其保护和利用的方式作了初步探析。

关键词:南京;梅园新村;近代住宅;保护与更新;建筑设计;文化遗产;调查

中图分类号:TU-87文献标识码:A

一、梅园新村的建设背景

梅园新村历史街区位于南京市中心地段长江路上,邻近南京图书馆新馆和总统府,总占地面积约为4.5万平方米,主要由梅园新村、雍园和桃源新村三个近代住宅较集中的片区组成。这些近代住区的规划与建设有两个重要的历史因素:即国民政府定都后南京的城市化建设,以及近代房地产业的兴起。

1、近代南京的城市化建设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后,通过大兴土木地建设住宅区,影响并改变了旧南京的城市面貌,使城市逐渐地由传统模式向近代模式转变。根据1929年制定的《首都计划》,南京的住宅区分为四类, 第一住宅区为高级住宅区, 第二、第三住宅区为一般住宅区,第四住宅区为棚户区。其中,鼓楼区功能被定位为文教区、高级住宅区及商贸区,北平路(现北京西路) 两侧被辟为第一住宅区,主要为政府官员居住,故称“公馆区”;下关、汉中门一带为贫民住宅区,即“棚户区”;而玄武区的板桥新村、复成新村等均被划为第二或第三类的一般住宅区,处于同一区域的梅园新村亦以中高档住宅为主。除了对住宅区进行的等级划分,规划中还论述了当时公营住宅的资金来源与营建方式等各方面问题,制订了较为详细的建设体系。

由此可见,在这部规划中,住宅区的建设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并且直接影响到了南京最初的城市化进程。

2、近代南京房地产业的兴起

据史料记载,近代南京房地产业的兴起,主要集中在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到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这段时期。与上海、天津、厦门等其他城市比起来,南京近代房地业的发展,更依赖于首都城市的政治地位。其特点是土地多为军政要员、官僚政客抢购,或被中央政府机构的办公用房迁入征用,供求关系紧张;同时,也造成了城市居住条件较大悬殊,两极分化明显。

从近代住宅建筑的营建特征上看,梅园新村属于由政府机关直接推动建设的住宅区之一。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负责出资建设平民住宅,另一方面也出台了许多积极鼓励、奖励修建私营住宅的举措,包括减免私人新建房屋税款、为私人建筑提供贷款担保、奖励建筑私营住宅等。这也是南京近代房地产业在抗战前短暂繁荣的一个重要背景。桃源新村和梅园新村的开发商是当时“实力雄厚、运作方式也十分西化”的“乐居房产股份有限公司”。而业主则多为政界人士、部队人员及工程监理人员等中级阶层。不少业主都是先出资从房产公司买下土地使用权后,再请设计师按自己要求设计住房的。因此该住宅区内的建筑形式、用地面积和居住标准也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

与择荒而建的颐和路公馆区不同,梅园新村住宅区选址在旧城中心地段,是因为这些片区的开发规模都相对较小,必须尽可能地依托现有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以达到节约开发及运营成本的目的。各片区内的民国建筑多数建于1930年至1936年间,梅园新村的总体格局也是在这一时期基本成形并保持至今的。

二、梅园新村的现状

2008年6月,因全国文物普查的要求,我们对梅园新村进行了实地走访、测绘和调研,收集了梅园新村、雍园和桃源新村三个片区内的各栋近代住宅建筑的相关资料。通过整理和分析这些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对该地区近代住宅建筑的现状作出大致描述并分析归类。(见表1)

2.1规划现状

从行政区划上看,目前的梅园新村社区居委会由原来的汉府街居委会、梅园新村居委会、大悲巷居委会合并而成。社区范围东起龙蟠中路,西至东箭道,南延至中山东路261-305号,北至珠江路,占地面积约0.38平方公里。根据2009年1月的新闻数据,社区内总计人口为3296户,共8654人。除居民住宅外,社区内还有南京军事医学研究所、南化集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毗卢寺、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和教导队、逸仙小学、梅园中学等大小单位100余个。社区党总支部下还设有珠江路、裕德里、雍园、太平桥南、梅园、汉府街、竺桥7个党支部①。

从街道范围上看,我们所调研街区也可以简单的划分为梅园新村、雍园和桃源新村三个主要片区。梅园新村片区由于是中共谈判代表办事处旧址所在地而闻名,其范围南起汉府街,北接大悲巷,面积约16900平方米,中有梅园路贯穿南北。片区内共分布了25栋民国建筑,以独门独院的西式洋房为主。其中包括曾作为中共代表办公、住宿用房的17号、30号和35号住宅,现均为梅园新村纪念馆的一部分。雍园位于梅园以北,西至大悲巷,东至雍园巷,北与桃源新村相邻,面积约16500平方米。片区内尚有建于民国时期的住宅建筑19栋,大多为两至三层的独立或联排住宅。其中雍园1号住宅即为著名的白崇禧公馆。桃源新村开发建设的时间比梅园新村早,其大致范围北至竺桥路,东至雍园巷,南与雍园仅一路之隔,面积约11000平方米。片区内尚存民国住宅15栋左右,其中包括5栋公寓式联排住宅以及多处带有院落的独立住宅。(见图1)

除了2006年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整个街区在解放后从未做过较大的改造,因此现在仍然基本完整地保存着当时的街道尺度(6-10米的车行街道宽度,8-10米的建筑高度)、绿化植被(主要为行道树)以及建筑风貌等。

2.2建筑现状与实例分析

《首都计划》在“公营住宅之研究”一章中曾明确阐释了住宅的社会功能:“居住为人类生活之大端,生活之大部,实在住宅之内。故住宅之良否,其影响所及,不仅在于生理方面,而经济方面、道德方面、及至种胤反面,亦复直接、间接、缘之而发生莫大之变化。”这种近代住宅建设在认识上的历史进步,也直接影响了当时的设计理念。因此,笔者按建筑形式、居住标准和所处区位,将梅园新村现存的民国住宅实例粗略划分为西式洋房、独立式住宅和联排式公寓三种类型进行分析。

2.2.1西式洋房

西式洋房即所谓的“花园洋房”,特点是独院独户、带有明显的西式别墅风格,立面装饰精美,内部空间多样,设施齐全,一般有两至三层,单栋建筑面积在300-700平方米左右,属于高档住宅。梅园新村的西式洋房大多为政府官员的住宅,基本集中在梅园新村片区内。如的梅园新村17号、30号和35号住宅、雍园1号的白崇禧公馆等都可划归为西式洋房。

1)梅园新村17号住宅北楼

梅园新村17号住宅是带有独立院落的西式洋房,位于梅园新村片区梅园路东侧,占地面积725平方米,建造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国民政府某高官宅邸,后曾作为中共代表团工作人员办公和居住所在地,现在属于梅园新村纪念馆的一部分,于2005年新近维修过。住宅北楼建筑由两层主楼与三层附属楼组成,两者之间由位于二层的楼梯相连。整栋建筑为木质楼板、砖墙承重,最大开间达5.7米。其立面采用砖墙拉毛处理,上有一系列的长条形水泥装饰。该住宅在场地设计上充分贴合利用了梯形地块,造型简朴,内部空间划分明确,体现了当时力求简洁实用的建筑设计思想。

2)梅园新村30号住宅

梅园新村30号住宅院落位于梅园路西侧,是一栋典型的西式洋房。国共谈判期间,这里曾作为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办公和居住的地方,现在也是梅园新村纪念馆的重要展厅之一。其院落面积为480平方米,园内植有圆柏、桂花等古树名木,主要建筑有南侧传达室和北侧主楼,均为二层。其中,传达室位于院落的东南角,平面贴合院墙角度设计为弧形,立面入口处有仿古典柱式。主楼建筑面积约为360平方米,入口处设有门廊,北侧设有后院,二层房间并不完全连通,有两处木质室外楼梯,平面空间比较紧凑。其立面为红板瓦屋顶,清水砖墙面,山墙为陡坡顶。据说原房主是日本人,因此该建筑虽然整体上采用了西方别墅设计理念,在立面细部处理和室内装修上还是体现出了浓郁的东方风情。(见图2)

2.2.2独立式住宅

独立式住宅一般是由单位或私人建造的中高档住宅,大多分布在雍园片区内。其建筑面积由70平方米到340平方米不等,建筑格局则是按不同使用要求而设计的,十分自由;有多联、双联、独户等多种平面形式。

多联的独立式住宅类似于现在的低层公寓,例如梅园新村1-4号、9-11号和43号都是由私人兴建、计划用于家族成员居住或出租用途的,因此其建筑空间的划分基本上都是平均统一的。

双联的独立式住宅则类似于双联别墅,在平面和立面上都呈现出中轴对称的形式。其中,平面布局为左右一门一户的住宅占大多数,如雍园23号、29号和大悲巷9号、11号等;但也有像雍园21号这样共用楼梯与入口的特例。

独户住宅与西式洋房布局相似,通常为多栋共用一个院落,也有单栋带有独立院落的,区别在于建筑规模较小,内外装修设计也比较简洁,西式风格不明显,档次稍低。如桃源新村1-4号的四栋相同小别墅,49号、51号、57号小住宅以及55号院落等。

1)雍园25号住宅

雍园25号为一栋民国时期的三层双联住宅,平面呈“凹”字形,有两个对称的居住单元,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该住宅入口处设有欧式风格的半圆形阳台,北侧建有一栋加盖的二层小楼,两者之间由位于二层的木质连廊相接。建筑外立面重经整修过,外观较新;室内墙壁则有所损坏,空间因住户的分隔和改建而变化较大。

2)雍园29号住宅

雍园29号是一栋典型的双联式住宅,占地面积为230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有两个对称的居住单元,因此入口也被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现在该住宅的室内空间也已被分隔成3至4户人家居住,改动较大。整栋建筑连阁楼共有三层,采用了荷兰风格的双折坡屋顶,上有露台,北侧利用两层附属建筑形成屋顶平台。(见图3)

3)雍园23号住宅

雍园23号独户住宅位于雍园片区内北侧,无院墙和院门,南侧和东侧都面临区间空地。由于属私人住宅,房屋质量保存较好,内部功能完整,格局清晰,外观基本保持民国风貌。该住宅楼高两层,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平面呈规则长方形,内部空间划分平均而简单。从立面处理上采用了中轴对称设计,清水砖墙面,并砌出装饰线脚;四坡屋顶,设有阁楼和老虎窗;入口处也设有半圆形的挑出阳台,下以仿古典式的立柱支撑。与西式洋房相比,整栋建筑风格较为简洁规整,内部设计上也多以经济实用为主。

4)雍园33号住宅

雍园33号院落中有两栋二层小住宅,南北两楼均为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的矩形平面,室内由卧室、厨房、楼梯间和卫生间这四个功能空间组成,设计十分紧凑。在外观出新之后,立面上采用了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四坡屋顶和清水砖墙面。当时经济型住宅的建筑形式由此也可见一斑。

5)桃源新村13号住宅

桃源新村13号是同一院落中的两栋两层住宅,据说建于1928年,曾是国民党高官郑介民的公馆,现作为民居使用。其中,北楼为四坡屋顶,建筑面积为220平方米;南楼住宅也为四坡屋顶,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两栋楼的外观现均已出新,饰面以青砖、斩假石铺贴,除门窗有一定的破坏外,其它基本完好。其室内则由卧室、卫生间、客厅和储藏室四个功能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间都由门洞互相联通,从而减少了公共交通空间,这在当时住宅的设计中较为常见,但在今天看来则缺少了私密性。

6)桃源新村50号住宅

桃源新村50号是一栋矩形平面的单层独户小住宅,建筑规模较小,面积仅为73.5平方米。该住宅为砖墙承重结构,最大开间4.9米;外立面采用了坡度较缓的两坡屋顶,南山墙面还做了折尖处理。其外观现在虽然已经出新,但仍可看出后来改造的痕迹:如平面上东侧房间被分隔成两个小房间,南侧山墙上增开了一个入口,从而立面上的门窗数量也增加了。

7)桃源新村55号住宅

桃源新村55号院落位于桃源新村最南端,面北座南。院内建有南北两栋二层小楼,占地面积分别为62平方米和52平方米,其中北楼占地面积为62平方米,一层由3户人家分住,二层为某餐馆员工宿舍;南楼则上下两层由两户分住。两楼之间原来通过位于二层的走廊和平台连接,现在南楼二层的平台已被改为房间,原来走廊的位置也被改建为通向北楼二层的室外楼梯。虽然多年来改建颇大,但其主要建筑结构仍得以保存。

8)梅园新村43号住宅

梅园新村43号位于梅园新村北梅园路西侧,是一栋多联式住宅。原房主姓陈,曾是下关发电厂的机电工程师。他于1934年买下了这块面积约480平方米的土地,同时聘请了一位土木工程师设计了一栋占地约180平方米的住宅,并于1937年建成,当时因为家中儿女较多,所以这栋住宅共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入口和楼梯,供儿女们成家后上下楼居住。该住宅功能明确,经济紧凑,原有建筑格局仍基本保持完整,是业主自行建房的一个典例。

9)梅园新村1-4、9-11号住宅

梅园1-4、9-11号位于梅园新村片区最南端,是两栋典型的多联式住宅。据说原房主姓卓,也是买下地后自行设计建造的,用于家族居住和出租。该两栋住宅建筑形式基本相同,占地面积各为340平方米。建筑平面与联排公寓类似,设计有四个居住单元,分一梯两户和一梯一户两种户型,内部空间划分较为规整;立面上则采用了拱券、山花等民国时期常用的装饰手法。

2.2.3联排式公寓

联排式公寓在建筑形式上由数个居住单元重复排列组成,因此平面多为长条形,规模一般在平方米左右。桃源新村片区内的联排式住宅尚存5栋(5-12号、19-23号、24-34号、35-42号、43-48号)目前均已完成了立面出新改造。

1)桃源新村35-42号

桃园新村35-42号是一栋建成时期较早的联排公寓,与19-23号住宅同时建造。住宅共有三层(其中有一夹层),外立面再出新改造中采用了拉毛处理,刷黄色涂料;室内共分八个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开间4米,进深14.5米,其平面形式类似于“筒子楼”,采光较差,在当时非常典型。(见图4)

猜你喜欢

调查南京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南京大闯关
Tough Nut to Crack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