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海洋资源开发与持续利用
2009-08-17林宝传
林宝传
摘要:21世纪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世纪,海洋开发已经成为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战略。文章通过对泉港区海洋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了泉港在海洋资源开发中的优势、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潜力,从协调性、科学性角度,结合可持续发展观点,提出了泉港区海洋资源可持续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海洋资源 开发利用 持续发展 泉港区
1 泉港概况和区位条件
1.1 泉港概况 泉港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的湄洲湾南岸,东经118°41′~119°01′,北纬25°03′~25°15′,东临湄洲湾,南与惠安县毗邻,西南与洛江区相连,西北及北面同仙游县接壤。辖区国土总面积441.4km2,其中岛屿面积0.8km2;海域面积119.6 km2。
1.2 区位条件 本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湄洲湾南岸,与台湾隔海相望。距福州、厦门、晋江三个机场均在一个小时车程内;324国道和高速公路纵贯全区,交通十分便捷;铁路直抵港区;海上航运可直达国内各大港。与福州、厦门相距只有100多km,距上海港540n mile,距广州港510n mile,距基隆港174n mile,距高雄港194n
mile。
2 海洋资源条件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泉港区海洋国土面积不大,海域面积占泉州市的0.9%,海岸线也只是泉州市海岸线的13.3%,但其海洋资源却相当丰富,主要有港口资源、渔业资源和盐业资源等。
2.1 港口资源和港口海运业 泉港区所辖海域主要分布在湄洲湾南岸,岸线曲折,主要是基岩海岸。全区56km的海岸线中适宜建港的岸线达21.4km,约占全部岸线的40%。而其中深水岸线就有5.5km。可建万吨~30万吨级泊位数十个,是福建最集中的深水泊位群。
从湾口的大锚地至湾内的肖厝港区是湄洲湾的主航道区。航道天然状态水深最浅处12m左右,基本满足5万吨级船舶自由进出港,10万吨级船舶可乘潮进港,今后进行适当炸礁清泥后,从港口至港中部海域,可通航25万吨船舶,航道深度18-20m,再往内至肖厝港区,可通航第四代集装箱船舶[2]。
本区港口主要为肖厝港区和鲤鱼尾港区。其中肖厝港区位于湄洲湾西岸北部肖厝岸段,岸线长3.5km,水深10-20m,面积为418.2hm2,规划为商港区。目前建有5万吨级多功能码头,万吨级杂货码头,可建成10万吨级粮油码头1个,5万吨级煤码头和集装箱码头泊位1个,1万吨级泊位4个,5000吨级泊位2个,总计达40万吨。另一个港区——鲤鱼尾港区则位于湄洲湾西岸中部的鲤鱼尾岸线,岸线长3.5km,水深15m以上,面积为298.3hm2,已建10万吨级原油码头1个、5000吨级和3000吨级成品油码头各一个,可建20-30万吨级油码头[1]。
2.2 渔业资源和渔业 泉港区海域面积119.6km2,湾内温度适中,盐度正常,水质肥沃,湾内潮差大,潮流通畅周边虽然无常年性河溪注入,但有驿坂溪、坝头溪等小河注入,水质比较肥沃,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其海域是多种经济渔业品种索饵、产卵、幼稚鱼生长的场所。全区拥有可供水产养殖的浅海面积7200hm2,全区滩涂主要为沙质泥滩涂,滩涂面积3533hm2。2004年由于本区火电厂、沿海大通道等项目的全面推进,海域面积逐渐被征用,海水养殖产量受到影响,据统计,2004年全年实现水产品产量11.03万吨,下降0.96%。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0.7万吨,下降1.05%;淡水产品产量3310吨,增长2.03%,实现渔业产值7.5亿。
2.3 海水化学资源和海盐业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7℃,日照时间长,风力大,蒸发强,海水含盐度高,气流交换条件好,加上有宽阔平坦的潮滩,是盐业生产的理想场所。目前,盐业资源主要分布情况:福建省第二大盐场——山腰盐场,现有盐田面积971.17hm2,其中生产面积884.06hm2,年产销原盐能力达10万吨是福建省原盐重点生产和出口基地。
3 资源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潜力
3.1 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 泉港区海洋资源的开发,特别是近几年来已取得比较大的成绩,形成了一系列海洋开发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比例,然而也存在不少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1.1 海水养殖业与港口航运、临海工业功能之间的空间冲突 目前由于港口航运和临海工业的开发建设,与海水养殖及海盐业的冲突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原有的浅滩及滩涂养殖处在规划的港口区或其他生产岸线内,影响港口正常运行;港口物流业与临海工业发展的用地需要,加上工业造成的局部油污染,造成本区养殖业面积逐步缩小。
3.1.2 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海域污染日趋严重 随着泉港石化基地加快建设,进出湄洲湾的大型船舶特别是危险品船舶越来越多,通航密度也越来越大,运输、装卸和储运油料方面的难度和风险有所增加,油轮频繁活动不可避免使一定数量的废油进入海域,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发展也将会使一部分废油进入湄洲湾。
湄洲湾地区天然渔业资源有限,因而大量发展养殖业。养殖业的投饵及挂养牡蛎的拦沙淤泥作用,使泉港区的海滨由黄沙岸变为黑色淤泥岸,海水由蓝色变为绿色,海水中营养物的含量增加[1],海水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养殖本身的污染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湄洲湾海域潜在富营养化问题,致使海水污染治理难度增大。
3.1.3 管理体制不健全 泉港区目前已完成了城市功能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生态功能规划等各种规划,但由于刚建区不久,各方面的职能机构还不完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较多管理还没到位,存在部分项目未能完全按总体规划执行,可能导致影响环境质量和交叉污染,存在海域使用和规划不相符的现象[1]。
3.1.4 科技在海洋中的作用发挥不够 海洋并发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海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科技的注入,但存在人员结构、组织、地域分布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问题。此外,由于科技经费少,科研人员待遇低,许多项目的研究无法进行,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3.2 发展潜力
3.2.1 港口物流 肖厝港水深大部分在15m以上,可建万吨至30万吨级泊位数十个,是福建省最集中的深水泊位群。区位交通上泉港区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位置,是闽东南与闽西南的结合部,国道324线贯穿泉港全境;漳泉肖铁路已投入运营,直通肖厝港区,福厦高速公路贯穿其中。非常有利于吸引周边地区特别是三明等福建中部地区的货流。而且港后还有120多km2的平坦腹地可供开发,具备了发展港口物流的条件。
3.2.2 海盐化工 随着泉港石化等临海工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一定的海洋污染,这对原有的海盐业发展必然造成一定的影响。以食盐为主的海盐生产因受到污染在一定情况下将会转为工业用盐。而结合本区的工业基础和特色,以盐卤为原料,生产氯化钾、工业氯化镁、溴素等盐化工产品,依托福建二化集团的烧碱项目,走盐碱联合道路发展氯碱工业是盐场的明智选择。可以通过盐碱企业的联合进行盐场塑苫生产工艺改造,提高工业盐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增加盐碱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4 发展对策
4.1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树立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的观念;明确区域的保护管理权限和责任,严格按照海洋功能区划来实行开发;加强对沿海企业污染物排故的监督管理,对造成海域污染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依法给予严惩;加快各种污染处理工程的建设;尽快建立较为完备先进的海洋自动监测网,达到定期检测水样,能及时为控制和治理污染提供可靠的资料;对港口航运、石油化工、火电厂等临海工业以及新上马的开发项目必须有得力的环保措施和明确的环境目标[4]。
4.2 协调海水养殖业、港口航运与临海工业之间空间冲突 要根据海洋的特点,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好养殖业、港口航运与临海工业之间的冲突,实现海洋资源永续利用。在工业发展的同时合理制定海域养殖规划,划出一定的区域发展浅海和滩涂养殖,对划定的养殖区严格控制污染,尽可能减少由于港口和临海工业建设而影响养殖的发展;重点发展牡蛎、鲍鱼、竹蛏、毛蟹、对虾等名、优、特、新品种和海淡水网箱养鱼基地;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加大渔船技改力度,逐步推动内、近海渔业向外海拓展,积极稳妥地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民经济效益。
4.3 从整体效益出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湄洲湾 湄洲湾过去的区划从整体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方面考虑得太少,制约经济的发展。而湄洲湾其整体性是不容分割,在今后区划不管是泉州还是莆田都应服从并服务于湄洲湾的全面开发与发展,一切从整体效益出发,尽快纠正目前的局面,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宝贵的海洋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天然良港尽快发展为面向亚太地区、面向世界的滨海港口城市。
4.4 加强港口的配套设施建设,发展港口物流 港口资源是泉港区的优势所在,要开发和保护并举,保护现有的深水岸线,港口建设必须遵循“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科学、合理、节约、有效地使用岸线。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多渠道筹集建港资金,加快沙格集装箱货物岸线和洋屿化工岸线的开发,完善配套设施,适应发展临海工业建设枢纽港的需要。
4.5 提高海洋灾害的防灾、减灾的能力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加强海洋监测和灾害预警,按照“积极防御,重点保护”的原则,把海洋灾害引起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开展海洋天气和海洋环境的监测、预报和警报,为海洋养殖、捕捞、港口运输、海洋旅游等服务。调整沿海工业布局,严格控制陆源入海排放物,减少人为诱发灾害的发生并做好灾害保险和提高居民的灾害意识[6]。
4.6 实施“科教兴港”战略,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 目前,泉港的海洋开发利用技术、海洋开发人才相对于兄弟省份山东青岛、浙江舟山等仍有一定的差距,与泉港丰富的海洋资源、泉港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今后应根不断加大实施力度和资金投入,,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海洋开发利用技术,引进高级人才,加强闽台间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实施海洋科技计划,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对外科技合作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等,推动科教兴港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侨大学环境保护设计研究所.泉州市泉港区生态功能区划.2003.10.
[2]福建省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研究课题组.福建省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12.
[3]中国海湾志编撰委员会.中国海湾志(第八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4.
[4]钟跃林,欧明莺,黄发明.莆田市秀屿区海域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管理[J].福州:福建地理[J].2003.9.
[5]李吉平.南通沿海大型海港开发建设的战略思考[J].经济地理.2004.1.
[6]唐礼智.福建省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国土经济.2002.8.
[7]郑伟民.泉州市海洋产业的发展问题[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