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视野中的四川新农村建设研究(上)
2009-08-17朱云生
[摘 要]本文从社会学与政治学的学科视角出发,以实证性的调查和面对面访谈为主要形式,以四川攀西农村为基础,从农民的视角开展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与需要的调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认知程度、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优先序、“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的现状与需求及需求的优先序。通过调查深入理解农民在这五个方面的基本现状,以及他们分别在这五个方面的主要需求和需求的程度。然后根据农民在五个方面的实际需求提出新农村建设在四川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得出政策性建议和研究结论。
[关键词]攀西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视野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8-0094-03
1 引 言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1.1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从社会学与政治学的学科视角出发,以实证性的调查和面对面访谈为主要形式,以四川攀西农村为基础,并从农民的视角入手进行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与需要的调查研究。研究选取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州地区的广大农民作为对象,开展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已有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资料分析方法,对攀西地区的农民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上的认识及需要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得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实际需要,他们对政府的期望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为四川省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内容
立足于研究主题与目标,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认知程度、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优先序、“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的现状与需求及需求的优先序。重点放在最后一个问题上。通过调查深入理解农民在这五个方面的基本现状,以及他们分别在这五个方面的主要需求和需求的程度。然后根据农民在五个方面的实际需求提出新农村建设在四川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得出政策性建议和研究结论,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1.3 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问卷设计分为两部分共77个问题。第一部分问题设计目的是用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住址、年龄、性别、人口等要素。第二部分设计了71个问题。根据调查的需要,问题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策理解层面,主要了解农村居民对新农村建设这个国家战略的认知度及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宣传政策的着力情况。第二个层次涉及农村居民的现实生活状况以及其自身对问题的相应思考。第三个层次涉及新农村建设及农村居民对这一政策的期望,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农村居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就是他们面临最现实、最迫切需要去解决的问题,也是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目标。
课题运用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的方式进行实证性研究。课题组组成研究团队,利用团队优势进行合作研究。在整个研究团队中,所有教师成员都是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包括了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专业结构合理。同时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利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分小组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
1.4 调查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分布在攀枝花市和凉山州两地区,有效问卷687份,男性占67.6%,女性占32.4%。从文化程度上看,没有上过学的占7.2%,小学文化程度占33.8%,初中文化程度占34%,高中文化程度占18.7%,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7.3%;从年龄分布上看,18岁以下占6.3%,18至40岁占32.7%,40至60岁占46%,60岁以上占15%;被调查对象平均家庭人口4.6人,劳动力人口平均为3.4人。此外,调查组开展入户访谈32个,访谈笔记2万多字。
2 关于政策认知与理解
调查显示,在四川攀西地区,82%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新农村建设”很了解和有所了解,不了解或没有听说的占18%。60%的人认为自己所在乡镇或村认真组织或组织过相关宣传活动,也有40%的人表示自己所在村镇没有组织过或自己不清楚是否组织。在问及是否支持这一政策时,46%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支持,35%表示支持,不支持或不清楚的只占19%(注:凡表示对该政策不清楚的人,调查人员会对他们进行政策宣传,然后进行问卷调查)。20%的被调查者回应自己所在乡镇已经开始执行这一政策,且村镇建设改变比较明显,51%的人认为政策开始实施但效果并不明显。调查人员就新农村建设的五个目标进行排序,问及哪个应该优先解决,“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被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分别占40%和31%,“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则被放在最后两位,分别占9%。
攀西新农村建设既有与其他地区共性,也有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个性,而且要搞好攀西新农村建设更重要的是关注其个性。攀西地区最大的“个性”就是经济发展相对我国其他地区要滞后很多,新农村建设必须针对“个性”开出处方。在处方开出前,对“病人”进行全面问诊相当重要,问诊只能是通过病人之口来叙事而不是“大夫”说了算。针对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调查就是一个全面问诊的过程。
3 关于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优先序
自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以来,学界和政府官员对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和次序有着不同的理解。认为基本可归为以下几类:在新农村建设中,一般把生产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多数强调经济发展优先于文化与其他方面的发展,例如张晓山认为,首先要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其次要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并改革和完善乡村治理结构。而以温铁军为代表的少数学者提出应从文化入手,重建农村传统认同,提升农民的福利感受;也有学者强调,新农村建设应该重建农村的村社权力,从而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稳定的农村基础。还有的学者认为需要将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加快农村社会发展作为优先领域。
可见,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何者为先,何者为后的问题。这一现实在中央2006年1号文件中已有明确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此,尽管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相互关联,互为因果或条件,但在任务重、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不可能齐头并进。特别应注重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攀西农村有它的特殊性,发展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改革农业的基础设施是头等大事。在对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重要程度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生产的发展,占到被调查人数的53%。与生产关系最紧密的生活宽裕则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占被调查人数的31%。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乡风文明则依次列第三、第四和第五位,分别占7%、5%和4%。
攀西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而且增长极其缓慢,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统计,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185元;而攀西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158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4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732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9.3%。由此可以看出,攀西地区相比较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相比较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更加看重如何提高生产发展,如何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从而使生活更加宽裕。
4 关于生产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内容中,生产发展是攀西农民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最关心的一个方面。农民把生产发展看成是其他几个方面的基础,认为新农村建设中最关键的是生产发展,改善经济状况,增加农民的收入。只有经济发展上去,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发展农村文化和民主政治。农民对生产发展的理解多数局限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认为生产发展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化、粮食增产增收、农产品价格提高、发展养殖业等多个方面。
4.1 调查结论
通过对农民的调查可知,目前我国攀西生产发展水平比较低,与东部相差比较大。为了生计,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了经济发达的地区,转移到了非农产业的第二、三产业。由于粮食生产的利益比较低、农业基础条件差且对农业政策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怀疑,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前景并不看好。缺少资金投入、缺乏技术水平、农业基础设施差是大多数农民的普遍看法,也是农民最希望政府能通过新农村建设这个平台给予大力支持的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中,缺少资金投入是当前农民最希望解决的困难。
(1)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必要的资金支持。但是攀西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民增收缓慢,地方经济实力和财力难以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保证。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信息不畅、建设难度较大、缺乏示范效应等原因,在争取国家支持上往往处于劣势。农村经济同过去相比尽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经济实力不强,农民增收缓慢,使依靠农民自身筹措资金的难度增大。这些原因,造成了攀西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不足。
(2)技术短缺,得不到相应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是关键性因素,要求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攀西地区广大农民群众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要求。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攀西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小学以下者超过40%,其中文盲或半文盲比例超过10%。此外,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许多农民思想较落后,接受新观念、新技术等速度缓慢。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基本素质不高,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大力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3)灌溉、田间道路毁损、机械工具缺乏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基础设施是农村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在广大西部山区农村,长期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缓慢,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农村道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交通不畅,现有的乡村公路多为土路、泥石路,上等级的很少,此外还有20%左右的自然村不通公路;二是农村电网改造缓慢,供电设施老化,供电质量可靠性差,约5%的山村仍未通电;三是一些用于防涝抗旱、灌溉和饮用的水利设施普遍老化或被废置,有的虽然仍在运行,但抵御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生活的能力明显减弱,部分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因投入不足处于停顿状态;四是在凉山一些地区,人畜饮水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基础设施脆弱和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2 政策性建议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尤其西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对生产发展的渴望更加强烈。农村是农业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多元化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目前还存在许多制约生产发展的因素,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加重视,制定有效措施并开展工作,促进生产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1)各地方政府应当确实重视生产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以生产发展为中心,开展建设工作,根据各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制定可行的相关措施并付诸行动。不能无视地方的实际情况,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盲目追求农业的专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
(2)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攀西农业基础建设薄弱,大部分地区农田水利灌溉设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严重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分田到户之后,机耕道一定程度上被破坏,致使田间道路不畅通,也影响了生产的作业操作。政府应当组织农民翻修田道,重建田间交通系统。2008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投入资金改善农业基础建设的条件。由于农民和地方政府财政并不富裕,很难负担这笔巨额的资金,因此国家必须在财政转移支付时加大力度。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等。
(3)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为农民贷款提供方便,解决农民资金极度短缺的现实。加快推进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通过批发或转贷等方式,解决部分农村信用社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加快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政策。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制定符合农村信贷业务特点的监管制度。
(4)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根据保障农产品供给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需要,统筹研究重要农产品的补贴政策。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 .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黄平.西部经验—对西部农村的调查与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杨善华,罗沛霖.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陆学艺.关于解决当前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几点意见[J].市场经济研究,2004(2).
[5]陆学艺,王春光.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6]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7]贺雪锋.充分发挥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著名学者温铁军谈新农村建设[J].河南社会科学,2006.
[8]席章友.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及其克服[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6).
[9]姜长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06(6).
[10]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09-04-28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2006年“十一五”规划课题“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与难点”(SC06D009)。
[作者简介]朱云生,男,副教授,硕士,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兼思政部副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和青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