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典型性危机处理的决策逻辑分析

2009-08-17

探索 2009年3期
关键词:处理

邹 渝

摘要:关于危机处理的策略、办法等在科学决策领域已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在决策实践中如何应对非典型危机还存在许多缺陷,决策失误也造成较大损失和消极影响。本文意图从决策的源头分析出发,以思维、逻辑决策为主线,对发生的非典型危机进行研究,找出应对非典型危机的思路和办法,促进危机处理更加科学化、有效化。

关键词:非典型性危机;处理;决策逻辑

中图分类号:B819;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3—0184—04

人类自诞生时起就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中生存发展,社会也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在几千年发展中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文明。然而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类经历了太多灾难,遇到了不少困难,面临许多挑战。回顾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灾难和危机,既有天灾,亦有人祸。面对灾难,在危机面前有的政府、社会组织、领导者的决策是成功的,但也有决策错误造成巨大损失的。有经验,但更多的是教训;有成绩,但更多的是不应该的损失。

所谓危机即是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事物发展过程中,突然遇到了阻碍,出现了危害事物发展的偶发因素、随机事件,我们把这些因素、事件叫做“危机”。危机的出现主要体现如下特征:偶然性、突发性,出人意料,对事物造成的危害大、影响宽。当前学术界以及公众所说的“危机”是指政府公共危机。政府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如地震、洪灾、冰雪、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一个国家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危机管理机制,以对危机进行系统管理和预防应对等。

面对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危机,经过人类探索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成功进行应对。一般情况下对危机处理的决策,无论从政府决策层面,还是领导者决策层面都有经验模式参照,进行有效应对,成功化危机为平安。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面临突发性非典型性危机时存在决策处理过程出现偏差或重大失误的现象。本文以非典型危机处理为研究对象,分析危机处理的决策逻辑,从中找到有效处理非典型危机的科学决策路径。

非典型危机就是指那些没有发生过或社会变化过程中不经常发生的诸如危害性强、损失重大、伤亡人数众多、影响恶劣、波及面宽的偶发随机事件。对非典型危机的处理比一般危机处理要求更高。政府和决策管理者在更短时间、更复杂环境、更尖锐矛盾中进行科学决策的难度就更大。要作好此项工作,决策者就应有超凡的智慧和科学决策的知识,要具备良好的决策逻辑思维能力。只有按照正确的决策逻辑路径,我们面对突发事件,才能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正确有效决策,把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小,而不是错误判断形势,扩大事态造成更大损失乃至不可挽回的影响。

决策是领导者众多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现实,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主体性活动。江泽民同志提出“正确的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吴邦国同志也认为“一切失误中最大失误是决策失误”。决策理论已较普遍运用于我们的行政管理和领导决策实践中。但从决策者的心理、思维、逻辑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深层次查找决策错误和失败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决策逻辑与不确定条件决策

所谓决策就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或实现一定目标所作的行为及选择的过程。决策逻辑是研究未来状态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决策的问题。决策论认为决策系统状态的价值是决策对象的素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及决策者制定的策略函数。设决策问题有n个行为:a1,a2,…an,可能的状态有m个:b1,b2,…,bm,第J种状态发生的概率为pJ,J=1,2,…,m,第i个行为(i=1,2,…,n)在第j种状态下的期望为dij,e1表示第i个行为的估计期望,则e1=∑pJd1j=p,d1j+…pmdm利用这个公式,可以分别求出n个行为的估计期望值,我们选择执行那个具有最大估计期望值的行为。还可以把行为按照它们的估计期望值的大小由大到小排序,建立行为的偏好等级。决策遵循贝叶斯原则:执行具有最高偏好等级的行为之一。

根据贝叶斯理论,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指在各种备选行动中的每个行动下的结果是“可能的”或者说是“或然的”,即事件有可能不发生,此时进行的决策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

现实人类生存的世界是由无数个现实的和可能的事件构成的。我们与这些事件的认识关系是用概率来刻画的,如必然事件,其概率值P=1;不可能事件,其概率值P=0;或然事件,它是介于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之间的事件,其概率值0<P<1。一个事件发生概率在人们的实际应用中存在三个方面的倾向。第一种观念认为概率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概率的公式P=n→∞来计算,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莱欣巴哈;第二种观念认为概率为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卡尔纳普、凯恩斯;第三种观念认为概率为人们的信念度,持这种观点的是拉姆齐和萨维齐。

决策为何与逻辑相关?美国著名逻辑学家柯匹说:“当人们要作可靠判断,以决定在复杂情势中应如何行动,或者在重重包围中如何判定真伪,理性就是最可信赖的工具”。非理性工具(如预感与习惯之类)虽亦常被运用,但是事关重大之时,或者当失败取决于所下判断的关头,诉诸理性无疑最易获得成功。决策应当依靠逻辑与理性,而不是依靠不可分析的非理性因素。我们应坚持理性“决策观”。通过理性采取行动比通过直觉行动更为可靠。理性决策可能会出现偏差,但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来解决决策偏差。理性的决策是遵守逻辑的,理性决策强调“理由”。理性决策要经过缜密计算。

逻辑是理性的核心,决策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但它不是从已知真命题推导其他真命题的过程,而是关于策略或行动选择的从不知的信息“推理”得到一个更“好”的行动或策略,或者决定行动选择这个策略而不是那个策略的理由。所以决策也同样是一个推理和论证的过程。好的决策包括充分地搜寻可能性、证据、目标,公平地搜寻和使用证据。所谓充分搜寻是指最好地满足思维者的个人目标,包括思维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公平是指除了思维目标本身,不应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好的思维就是理性思维,它是那种能帮助人们达到自己目标的思维。

在决策中,人们要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它是人们进行逻辑思维、正确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必要条件。

任何一个决策都是由决策主体做出的。决策者的策略选择要考虑他人的策略选择,他人的决策也要考虑该决策者的策略选择。此时的行为构成一个博弈(英文game)。汉语中“博弈”的博是指古代用的六博棋,弈是指围棋。博弈论有三个基本假定:一是理性人假设,即一个博弈过程中的所有参与人是理性的;二是多主体假定,即一个博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决策主体;三是得益依存性假定,即参与人的目标不仅取决于自己的策略选择,而且取决于其他人的策略选择。博弈思维是指当决策者与他人处于博弈之中时,为了实现我们人生各阶段的目标,主动地运用策略实现决策者的目标。博弈思维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一致也能帮助我们在竞争领域获得更大的成功。

一个有道德的理性人在进行行动选择时,往往不会损害他人利益。一个完全的道德人往往会牺牲自己的利益以成全他人或群体的利益。道德思维对决策者总体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大多数真正的决策都包含道德事件。有关的道德内容是与我们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在某个主体进行决策时,每当主体的选择影响到其他人的效用,就必须作出道德性决策。社会困境中合作与背叛:就是一种决策包含群体中每个人的狭隘的自我利益与群体的整体利益相冲突的情况。

正确决策的逻辑要求决策者对于不同类型的决策选用不同的逻辑去决策。确定性决策要求决策者在决策前先做探索性实验,将主观概率同客观相结合,以减少决策的不确定因素。不确定性决策,尤其是风险决策要求决策者敢于承担风险,同时又尽可能地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要求决策者做好备用方案,以便不测事件发生时随机应变。

二、非典型危机决策逻辑分析

危机决策是检验政府执政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的试金石。目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所以党中央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解决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政府危机决策是政府组织在有限的时间、资源和人力等约束条件下,采取的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政府危机决策能力指政府在面临危机时能够迅速地搜集信息、研究对策并果敢地作出决策的能力。它包含对于危机的认识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对策研究能力以及决断能力等要素。

政策学家德罗尔说“危机决策是逆境中政策制定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对许多国家具有极大的现实重要性,对所有国家则是有潜在的重要性。危机越是普遍和致命,有效的危机决策就越显得关键。”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危机,特别是要应对非典型性危机,应对这些危机体现出政府决策的能力以及领导的决策水平。下面就几个非典型性公共危机中政府处理危机的决策逻辑思维、决策逻辑途径、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1.唐山大地震VS汶川大地震

这两次非典型危机和灾难虽然相隔30余年,但都是发生在我们的国土,人们亲临其境,两次灾难危害都是历史上罕见的,详见表一。

唐山地震、汶川地震是灾难,但在大灾难面前中华民族表现出的大爱以及党中央的危机决策能力,充分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在汶川大地震救援行动中最受广泛赞誉的是政府的快速反应和大规模救援活动的展开。从政府公共危机决策和领导者的逻辑思维和决策逻辑来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中国政府和领导者的决策者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时作出的不确定性决策达到理想的目标和效果。

就汶川大地震的危机处理来看,有几方面成功的因素:

第一,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作为这一非典型公共性危机处理的决策中心,靠前指挥靠近决策。在危机中这是让灾民、群众有信心的关键所在。

第二,从中央领导决策逻辑路径来看,他们是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即在第一时间内想方设法抢救生命、挽救生命。

第三,信息公开,帮助人们认识危机事件的本来面目,因而得到广泛赞誉。

第四,决策的逻辑是把困难摆在公众面前,动员全部力量,最大规模地进行救援。据有关部门统计有20万志愿者、12万解放军和武警以及众多当地干部群众投入抗震救灾。

第五,凝聚民族精神,重塑公民意识。在这次大灾中,党中央的正确决策让人民群众的同情心、慷慨意识、人道主义、公民道德得到了提升,让他们拥有了更具美德的社会能力和责任感,特别是让社会对80后、90后青年的评价得到根本转变,这应该是这次灾难后产生的无法比拟的成果。

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处理此次危机的决策逻辑非常清晰地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凸现政治良知的“第一时间”反映。温总理的现场话语既是党中央的声音,也是一个行政决策者正确决策思维的表现。“早一秒就可能多救治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到北川学校课堂上写下“多难兴邦”等话语振撼人心。

其次,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与治国理念坚定明确。经历灾难和危机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决策逻辑和执政理念充分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尊重民意的倾向。

第三,公众有权了解一切真相。2008年5月12日14时46分,官方就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信息公布及时,起到了信息畅通、平息恐慌、安定人心的作用。

第四,在灾难面前引导广大群众的公民意识。国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政府及民间组织机构、执政者的责任心,所有人的同情心,抗击灾难的意志,公民的素质等一系列因素,它们的组合构成一个无法击跨的体系,在空前灾难发生时,温情、爱心和理性开始汇聚,只要有关切、有行动的积极公民群体,遭遇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2.某地民事冲突导致突发事件VS贵州瓮安县事件

2004年10月18日,重庆库区某地因“临时工冒充”公务员殴打进城务工人员,激起市民公愤,当即造成数百名群众的围观,使交通堵塞。这时有群众拨打110,但110警察一下车来就跟打人者胡某握手,随即欲带走胡某二人和受伤的“棒棒军”,但此时群众不满,将警车围住不许通行,随后事件越闹越大。当天晚上,上万民众将该地区政府包围,先后将五辆公安车、消防车掀翻后放火焚烧。最后,从重庆主城赶抵该地区的数十辆军车及全副武装的防暴武警出动并及时制止才使事件得以平息。

2008年6月24日贵州瓮安县一名15岁女生疑遭奸杀,死者家属及同学不满警方未经全面调查就放走疑犯,死者叔叔(一中学老师)求诉到县公安局主持公道,反被不明人员打成重伤,引起社会公愤。28日下午,约数千群众聚集在县公安局和县政府大楼门前抗议,砸烂公安局门牌,掀翻和焚烧公安警车十余辆,并火烧公安局及县政府大楼,贵州省调动大批武警到现场,事件才得以平息。

重庆库区某地的这起偶发事件之所以演变成突

发公共危机事件,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由于库区产业“空心”化,库区人民对生存状态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当地政府本应正视这个矛盾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解决,长期积累的不满导致事件瞬间爆发。从更深层次审视这次事件有两个特点:打人者自称是“公务员”,另外这次事件并没有象以往一般的群体事件那样是有组织的。实质上就是体现了当地群众对政府官员产生了很强的抵触情绪,同时又对生存状况不满,通过这个事件达到了间接宣泄。

瓮安县事件震惊国内外,这起由单纯的民事案件酿成一起严重的打、砸、抢、烧的群体性事件,有深层次原因。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2008年7月11日在现场察看时指出:一些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种种纠纷相互交织,一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矿产纠纷、移民、拆迁纠纷不断,干群关系紧张,治安环境不好。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在思想意识上、干部作风上、工作方式方法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6.28”事件是一起起因简单、但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的群体性事件。

从以上两起非典型公共危机事件看,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而祸害根源实则早在这两个地方埋下。在重庆某地发生的这起事件中当时人们有一个典型的逻辑思维定势:胡某说我是公务员,我打你(棒棒)又咋样?群众认为凭什么你公务员就能随便打人?那么群众反对时就说我打的就是公务员、砸的就是政府的牌子。说明该地区政府公信度和公务员的形象在群众中受到质疑和逆反。贵州瓮安县群众则受到另一逻辑思维定势的影响:“政府、公安机关不为民作主,黑社会组织的人都来为受害人撑腰了,那公安机关、政府还有必要存在吗?”于是打砸抢烧公安局和县政府大楼。这里面有群众误会、受人蒙骗的成份,但这样的逻辑思维导致群众的过激、甚至违法行为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古人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群体性事件中我们吸取教训:应当如何调整政府官员的决策逻辑?我认为,以人为本、密切干群关系、关心人民群众疾苦,才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地方政府应努力做到的。

三、非典型危机的科学决策路径

在公共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一个国家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高度重视公共危机决策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公共危机发生后,决策者面对突发性、影响大的形势,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决策的错误。主要表现在群体决策行为上的四种失误:危机发生前群体没有预测到,危机发生时群体没有觉察到,即使觉察到也可能没有采取行动,即使采取了行动也没解决问题。

经过人们的探索与实践,公共危机决策法主要有四种:即先斩后奏法,把握时机法,各个击破法,辩证综合法。所谓先斩后奏法是指:情况来得突然,如果按常规处理,可能耽误时机,于是就先干再请示或边干边请示。把握时机法是指有时出现了“危机”,但主观条件尚不能克服这个“危机”,这时应耐心等待,创造条件,待时机成熟出现转机时再进行“危机”决策。各个击破法是指“危机”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决策者选取危机发展薄弱环节、容易见效的一段危机进行处理应对,通过成功处理这段危机,振奋士气、激励民心。辩证综合法是指当随机因素从总体上并且较长时间内不利于事物发展时,仅用一种方法,不能排除强力的干扰,这时应对各方进行辩证分析,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辩证综合法在科学决策中应用广泛,现代社会的决策者面临解决的问题复杂性,只有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才能得心应手,正确应对。危机决策的四种方法要求也各有不同,先斩后奏法要求决断快,即要以最快的速度抓住瞬息即逝的时机。把握时机法要求决断准,即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各个击破法要求善分解,即善于从众多因素中分解最容易处理的因素。辩证综合法要求善于合成,即善于用多种手段来解决某个复杂问题。

科学决策中“危机”决策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危机的出现是偶然的、出人意料的,对事物危害是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这就要求危机决策者必须比一般决策者具备更高的应变本领。要应对危机,决策者最主要的是增强危机意识,正确运用决策逻辑的方法进行果断科学决策。平时要防微杜渐,居安思危,不骄不躁,谨慎从事,只有时时有危机感,有预防措施和预案,一旦危机出现才会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沉着应付,变害为利,转危为安。

责任编辑:陈剑

猜你喜欢

处理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探讨
桥梁软土基础处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