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本质的透视镜

2009-08-17邱少明

探索 2009年3期
关键词: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价值

邱少明

摘要:作为客体属性反映的价值本质上蕴涵社会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何时才真正有“普世的价值”?唯有在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才具有可能。同时,具有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者,当然也认同并积极践行“共通的”或“共同追求的”价值。

关键词:价值;“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相对性和绝对性;“共通的”

中图分类号:A8;D6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3—0164—04

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下,让人云天雾罩、“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普世价值”频频闪现于诸多媒体,很多人困惑其源从何来、矛头何向、意欲何为?何谓价值?何谓“普世价值”?“普世价值”真的“普世”么?“共通的”或“共同追求的”价值与“普世价值”有何本质区别?如何超越“普世价值”?透析“普世价值”有何意义?让我们以“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活的灵魂”和“当代的真理和良心”的马克思主义对这些热问题来个冷静思考。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主义是“普世价值”深层本质的最佳透视镜。“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一、关于价值和“普世价值”

在哲学的视域下,价值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有用和有害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世界万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是每个具体事物都具有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的本质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既是客体属性的反映,又是对客体属性的一种评价和应用。价值是人的某种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客体属性的特定方面的交接点。人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现实的人”同客体的实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价值关系,实际上就是意义关系、作用关系。同一种事物,对不同的人来说,意义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当判断某客体对于某阶级、民族的价值时,其尺度只能是这个阶级、民族的需要。

一些人极力宣扬的“普世价值”的面相是:被各种文化形态所接受、在全世界范围作为判断是非善恶标准的观念,即超越了阶级、民族、时代和国界的价值。他们举例说,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平等、博爱等就是“普世价值”,对它们没必要区分姓“资”姓“社”,中国不应强调特殊性而游离于“普世价值”之外,中国不能自绝于人类。依他们之见,这些价值观念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要惟“普世价值”是从。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说,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是具有永恒性和普世性的价值,是对老幼贫富和不同肤色的人都普遍适用的价值。这有三层意蕴:首先,它具有普遍适用性,即适用于所有的人;其次,它具有永恒性,适用于任何时间和所有地点;再次,它要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依据论述“普世价值”的立场不同,“普世价值”论又可以分为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两大类。客观主义的“普世价值”论认为,“普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们必须认识、接受和实践这种价值观,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挑挑拣拣。如果对客观普世价值拒斥和反对,那就是一种落后和不开化的表现。相对主义的“普世价值”论则认为,人类没有绝对的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也是相对的,每个民族和文明都有自己的普遍价值观念。在近现代东方民族反抗西方话语霸权和文化侵入时,常常采用这样一种相对主义的“普世价值”立场。

西方主流话语称:他们一直在致力于推动“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不少人也误以为,当年欧洲的启蒙运动、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确立了“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这是有悖于历史事实的。1789年的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其中的“人”和“公民”在法文里,指的就是“男人”和“男性公民”,更确切地说是“男性白种人”,不包括妇女、有色人种、华人和穷人,“礼不下庶人”。在这个《宣言》通过两年之后的1791年,一位名叫德古吉的伟大法国女性,骇世惊俗地起草了一份《女人和女性公民权利宣言》,但她却被送上了断头台,她所希望的妇女投票权,直到她死后一个半世纪才在法国实现。“历史是一面镜子”,谈及这些,并非要贬低西方一些重要文献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的积极而重大的作用,也无意贬低西方文明本身已经取得的飞速进步,而是要准确地找出今天“普世价值”的来龙去脉,澄清某些认知上的盲点。的确如此,“自由、民主、人权”成为所谓的“普世价值”的过程并非是西方的自觉自愿,而是世界上所有被西方奴役的民族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抗争,并和西方有识之士共同努力,才逐渐把这些本属于世界上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西方国家不得不接受的“普世价值”,其内涵也在不同文明的互动过程中被大大丰富和发展了。

二、“普世价值”的“普世”性辨析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普世价值”其实就是“新瓶装旧酒”。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曾对杜林的“永恒道德”论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抨击。20世纪20和30年代,鲁迅关于文学的阶级性以及普遍性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认识普世价值不无启发。1930年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写道:“文学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文学家虽自以为‘自由,自以为超了阶级,而无意识的,也终受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在1934年8月6日的《看书琐记》中,鲁迅又疾呼:“文学有普遍性,但有界限;也有较为永久的,但因读者的社会体验而生变化。……一有变化,即非永久,说文学独有仙骨,是做梦的人们的梦话。”

毛泽东在1943年12月17日的《关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中更是一针见血:“道德是人们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的要求的反映,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这就是我们的善恶论。把人性分为自然性、社会性两个侧面,并承认自然性是无善无恶的,就给唯心论开了后门。”只有觉悟了的无产阶级,只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将来的人类,才能以全体人类解放的利益,整个人类社会进化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才能正确解释人性、是非、善恶诸问题,并把这种哲学提高到最高的程度。正如毛泽东在刘少奇给续范亭信上的批语(1943年6月28日)中所表明的,我们对于人性、善恶和价值要有“唯物的历史的观点”。

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的确如此,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里,“普世价值”是一种有限度的价值统一。在理论层面,既然价值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因此,我们不可抛开主体去空谈价值特别是普世的价值,不可混淆了认识论价值与价值论价值、政治价值与人性价值。人是社会性的;人是具体的、实践的,不是抽象的;人是综合性的,在阶级社会中是有阶级性的;人是生成的、开放的、动态的和发展的,不是静止的、凝固的和永恒不变的。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而“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在实践层面,现实中各种主体也并非都准备实现“统一”和“普世”。过去基督教宣扬其教义是“普世价值”,现在西方话语甚嚣尘上,把他们主张的“民主观”、“人权观”、经济理论等也宣称为“普世价值”。我国也有一些人如影随形,大讲要与“普世价值”全面对接。

三、“共通的”或“共同追求的”价值与“普世价值”的本质区别

“共通的”或“共同追求的”价值与“普世价值”具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各民族、各国家从自己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带有人类共性的、“共通的”价值,是各民族都有贡献、共同认同的价值,而绝非某一国、某些民族独创的专利和话语霸权。换言之,“共通的”或“共同追求的”价值的主体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和谐共生、彼此融合,绝对不是胡乱地输出、强加和评判。毋庸质疑,为了使社会正常运转,在长期的交往和社会生活中,人们会形成一些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即存在某些“共通的”或“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但是,即使是公认的行为规范,不同的人也赋予不同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强调价值的相对性,并不否认人类“共通的”或“共同追求的”的价值观,比如超越宗教、政治的大文化意识,象和平与友谊等价值观。我们要看到,尽管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不同,形成了多元化、多样性的文化,但人性又确实有共同的一面,有超越民族、阶级和时代的共同点,所以能够形成一些具有共同性的理论及规则,再通过这些规则来调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促进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完全否定了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就否认了未来走向共产主义、走向世界大同、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的可能性。

但是,“普世价值”仅仅具有哲学上和一般上的应然意义,而没有具体的和“现实性”的实然意义。我们从国际关系中的单边主义和双重、多重标准就能幡然体悟。以民主而论,美国式民主就无法移植到中国。单是八亿农民就会对那些所谓的民主不感兴趣,温饱和小康才是他们压倒一切的严重关切。对此只要看看世界上搬用美式民主的发展中国家无一例获得成功就足以醒悟。他国的民主只适用于他国,中国需要呼唤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又比如人权,西方视人权高于一切,以至他们为了自己的人权而不惜牺牲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同样是尊重人权,在美国,人权甚至高于国家主权。这是由美国社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所决定的,对他们而言是自然的,是不得不然的。但是对中国社会而言,个人的权利凌驾于集体和社会之上是不能容忍的和无法想象的,无国哪来家?哪来个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有机统一的。

四、超越“普世价值”

人类是社群地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生成性存在。我们既要否定凌驾于历史、民族和阶级差别之上的“普世价值”,又强调必须立足于今天新的时代实践,扬弃和超越外国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从现实需要看,由于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新问题此伏彼起,迫切需要更加丰富的多元价值观来整合。

“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毛泽东),我们要在共同的人性和“真正的人类之爱”的基础上为丰富人类“共通的”或“共同追求的”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比如我们身体力行并广受赞誉的“和平共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消除贫困”、“共同富裕”、“环境保护”、“和谐世界”等价值元素。13亿人口的大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奇迹,具有几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又吸收借鉴融合了许多“舶来品”,难道还没有可以提炼为“共通的”或“共同追求的”价值吗?什么才最有价值?富有民族特色的思想、理论是最宝贵的,否则就丧失主体性,无法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受别人价值观的奴役。事实上,西方文明是长处与短处的一个辩证统一体。开放的我们当然愿意学习西方的一切长处,但也拒斥傲慢与偏见。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核心价值观,与其对话、PK和博弈,加以审视、扬弃和超越。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维系了两千多年文明而没有中断的伟大国家,其真正崛起必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具震撼力的事件。马克思主义不讳言人性,但不诉诸人性。因为“人的解放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道义性,必须从阶级性话语出发才能奠定人类性话语的现实基础。

概言之,“普世价值”可爱而不可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则可爱又可信。

五、透析“普世价值”论的实质

首先,要看透宣扬“普世价值”论者的鲜明的政治指向性,揭露其外衣遮蔽下错误思潮的实质。我们对此要有清醒而冷静的认识,这绝不是什么“左”的、僵化的和保守的“原教旨主义”。“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鲜明的阶级性是意识形态最根本的特质。认清这一点才能对所谓“普世价值”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要坚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警惕“淡化意识形态”宣扬“普世价值”的图谋。所谓“淡化意识形态”或“去意识形态化”,是一种国际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潮,其哲学基础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由此出发,必然否定、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用抽象的“共同人性”、“人类本性”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相互激荡。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社会都会存在多元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但如果没有核心,社会无法引领、改造、提升和整合不同社会观念。“永不熄灭的圣火点燃者”马克思用毕生精力从根本上解构了资本主义社会,开启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发展道路并存的新时代。涵盖着巨大历史时空维度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望远镜”和“显微镜”,它深深熔铸着“人间的普罗米修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小提琴手”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深厚教养,因而具有气势恢弘、博大精深、睿智通达的理论境界,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最能“以理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已经并将永远深深地体认到:马克思仍然活着,马克思主义永远与我们同行。

再次,可以坚定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吹尽狂沙始到金。”1915年前后,中国有100多个政党、团体和无数的新思想和新思潮,历经千百次的反复比照,中国人民为何单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为何偏偏青睐了马克思主义?100多年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无可辩驳地证实了一个颠扑不破的客观真理:惟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时”、“救世”、“救中国”和“复兴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对中国人民大众早已深入骨髓。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出场,是带着摧枯拉朽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的横空出世。它的创立是人类认识史和思想史上的壮丽日出,瞳瞳地闪射出夺目的真理的光辉。其思想之深邃、方法之科学、影响之广泛都是无与伦比的。作为“大智慧”、“真精神”和“普照光”的马克思主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它所透显的思想珍宝为当代和未来学者展示了深广的思考空间和多维的阐释视角,让人“顿悟”,让人“大清明”。

何时才真正有普世的价值?惟有在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才具有可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即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惟有那时,“同一个世界”才真正有“同一个梦想”。我们必须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诚和自觉,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责任编辑:陈剑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价值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一粒米的价值
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叙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