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2009-08-16王永民
王永民
地球是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的。地表以下为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地表以上为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在自然界中,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从而使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然而,不同地区由于各圈层物质构成和相互作用形式的差异,使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又存在巨大差异,形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环境最重要的两大基本特征。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期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包含三层面含义:第一。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一个整体,一个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它要素的连锁反应,出现“牵一发面动全身”的结果。如一个地区植被的破坏。往往会引起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又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下游河道淤积等现象。第二,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如干旱地区,河流就较为稀少,植被也总是表现出许许多多耐旱的特征。第三,不同区域之间地理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即一个地区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其它地区环境随之发生改变,如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会对华北平原的地理环境产生深刻影响;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引起全球环境的变化等。
地理环境之所以会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主要是因为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物质和能量联系,即不同圈层、要素之间存在着物质的流动和能量的交换。如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绿色植物从水圈吸收水分,从大气圈吸收二氧化碳,从岩石圈吸收矿物质,然后利用太阳能在叶绿体内合成有机物。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物质的流动,又有能量的交换,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本质所在。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不同区域因所处位置(主要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不同,导致水、热、植被、土壤等状况的差异,进而造成不同区域之间地理环境的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与变化,构成多姿多彩的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分异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以及垂直地域分异三种形式。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界。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带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变化规律。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与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密切相关。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很大差异,平均而言,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是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的,受其影响,就形成了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沿南北方向更替的热量带,植被、土壤等自然景观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热量条件是形成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就全球来说,这种分异规律表现最为明显的地区是低纬和高纬地区,如低纬地区的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沙漠带的分异,以及高纬地区的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的分异等,都是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体现。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从根本上来说,陆地上的降水主要来自海洋。一般情况下,沿海地区降水较多,气候较为湿润,而内陆地区,由于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较为干燥。受水分条件的影响,一些地区的自然景观也表现出明显的由沿海到内陆的变化,这就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如在我国,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植被就出现了由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的变化特征。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出现。主要是因不同地区水分条件的差异所致。就全球而言,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地带表现最为显著,特别是亚欧大陆从东、西两岸到内陆的自然景观变化最为典型。
(3)垂直地域分异。在海拔较高的山区,由于水分和热量条件随海拔的不同而变化,从而形成了山地不同海拔上各不相同的热量与水分状况。进而出现不同的植被和土壤组合,形成显著的自然景观差异,这就是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因此,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是水分和热量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种水分和热量条件的差异是由山地海拔的不同造成的。在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中,自然带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的特征。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数量和组合状况常常因山体的高度、所处纬度以及坡向的不同而不同:①一般来说,同样高度的山地(需要达到一定高度),所处纬度越低,其自然带的数量就越丰富;②同一纬度地区,山体的高度越高,其自然带的数量也就越丰富;③在山地的不同坡向,其水分和热量条件往往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在山地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而背风坡的降水则较少;山地的阳坡热量更丰富,阴坡则较为阴冷。因此,就同一山地来说,相同自然带在不同坡向上的分布高度也是有差异的。
2非地带性规律
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洋流、湖泊、沼泽等不具备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因素被称为非地带性因素。在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地带性规律往往会被破坏,使自然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如在洋流的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的西海岸、撒哈拉沙漠的大西洋沿岸等,虽然地处沿海,但依然形成荒漠;受海陆分布的影响,由于南半球在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形成纬度没有陆地,从而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在南半球缺失;在我国西北内陆的干旱地区,一些水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绿洲等,所有这一切,都是非地带性因素影响的结果。
今天,人们赖以生存的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实际上就是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