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中日变革
2009-08-14
许知远
尽管突变性只是历史这幕戏剧的客串演员,但它们往往光芒四射,令人难以忘记。毫无疑问,总存在着这样的一些时期,它们所蕴涵的变化、指出的方向,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路线图。
同一时期的两场变革
19世纪70年代前后,肯定是人类历史上这样的一个时刻,它标志着现代国家的崛起,伴随着物质和技术能力迅速增加与增强,政府在国家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有支配性,它们收税,创办公共健康系统,推行普及教育,拓展对外贸易空间,建立工厂,招募更多的军队,积极展开外交行动,进行赤裸裸的掠夺……俾斯麦所领导的德国,是这种转变中最突出的例证。
差不多在同一时刻,中国与日本也都进行了类似的转变,却通往了不同的方向。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中国的统治者是同治皇帝,他面对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中国,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骄傲的中央帝国就在蛮夷面前备感屈辱,而一场规模浩大的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则将帝国推向了破产边缘。在空前的危机前,一群即使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可以称作杰出的精英人 物,正希望推动一场变革。
与此同时,在一位思维尚不清晰的日本少年天皇明治周围,聚集起一群反对幕府的年轻人。1868年之后,他们一面清除国内骚乱,一面重新规划国家的未来。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的到来结束了日本的封闭,而一直作为日本学习对象的中国则在之前就暴露了弱点。日本这时需要一张新的路线图。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差别
“我们没有历史。我们的历史自今日起。”1870年左右,一位日本人这样回答他的德国朋友关于日本历史的问题。如果你阅读19世纪最后30年日本政治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你仍可感受到那种震荡在整个日本国内的变革空气。而且变革一开始就不是精英阶层的内部游戏,它广泛地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在维新开始的1868年4月,明治天皇政府颁布了《五条誓文》,许诺“一切重大决策均须经过广泛协商”,“破除旧习,求知识于全世界”。这两点核心观念为接下来的一切激进改革奠定了基础:打开国民心态、倡导个人意识的觉醒,自上而下推进效仿西方的激进改革。
在中国,李鸿章是曾国藩推动的中兴运动的继任者,他期待通过洋务运动来再造古老帝国。而李在日本的对应者则是伊藤博文。对西方入侵者的抵触情绪曾同样支配着日本与中国的年轻一代。1862年,21岁的伊藤博文曾试图烧毁东京新建的英国大使馆。但仅在一年后,当他准备前往英国时,他已经意识到不可能依靠武士的刀剑将英国人赶走。李鸿章缔造了北洋海军,派遣了留美幼童,推动了西方知识的传播,他所提拔的盛宣怀则开创了中国现代商业。但他的改革努力却始终笼罩于权力的阴影之下,这些值得期待的新事物自己本身都没有生命力,必须依靠个人的权力与相互妥协的关系网,它们没有任何制度上的保证。
而伊藤博文却成为了1889年日本新宪法的主要设计师,这部宪法标志着日本进入了现代国家的行列。此后,他又意识到,如果没有政治组织和公众的支持,单纯写在书面上的政体与议会是不可能运转的。于是,他在1898年辞去官职,创建了新政党,促进了日本现代政治生活的形成。
为何一开始就走到两个方向
尽管明治维新也存在种种弊端,它开拓的畸形改革也与后来军国主义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只通过一代人的努力,日本就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赢得了世界的尊敬,日本的国家性格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1895年,它击败了它长期以来的老师——中国,1905年它击败了俄国,这是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亚洲国家打败欧洲国家的特例。而当时的中国也许正是没有期待中的一场革命的到来,现状最终没有被改变。
中日这两场变革的目标很一致,都是国富民强,都将军事力量与工业力量放在了率先考虑的位置,领导者也都是一时之俊杰。在中国是奕忻、曾国藩、张之洞与更年轻的李鸿章,距离他们不远处还拥有郑观应、王韬等引进新思想的人物;在日本对应的则是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大隈重信、西乡隆盛,他们周围同样有一群像福泽谕吉这样的思想家。
比起明治维新在世界史上获得的卓越地位,被历史学家们称作“同治中兴”的这段中国历史常常被习惯性地视作可以被忽略的失败努力,它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黑暗中国的一个阶段而已。然而耶鲁大学天才而又早夭的历史学家芮玛丽(Mary Clabaugh Wright)在她的著作《同治中兴》中,却提出了一个迥然不同的结论,她相信同治中兴中那一代人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事实上,正是他们的成功,至少使清王朝又延续了半个世纪。根据历史的记载,一些在19世纪70年代期间前往过中国与日本的人都相信,中国更有可能在这场近代化运动中获得成功,因为他们似乎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现代军事与工业的建设上。
芮玛丽相信,这场运动的失败在于,这些杰出人物试图把近代国家的形态移植到儒家社会之上,当他们越努力试图为中国引入新的技术时,越自觉地从传统中寻找依据。技术与物质上取得的某种成功,不是用来为中国展开一个新旅程,而是加强了旧有的逻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洋务运动的种种努力,包括现代的邮政系统、强大的北洋海军舰队、盛宣怀的官督商办企业,都像是覆盖在中国社会表面上的一层皮,它们只是强化了保守者固执的信念。▲(作者是《生活》杂志出版人,最近出版新书《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