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丽调”经典花木兰

2009-08-13

上海戏剧 2009年7期
关键词:原诗从军唱词

汪 骏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前几年,好莱坞迪斯尼公司将这个故事拍摄为动画片《木兰》,更是流传海外,连许多外国人都知道了。

这个故事,出自北朝叙事民歌《木兰辞》。它语言平易流畅,形象鲜明生动,感情朴实真挚。上世纪初经入谱曲后作为音乐教材,在青少年中广为传唱,接着,苏州弹词据此改编为开篇。开篇《花木兰》根据评弹书调的演唱要求,以一韵到底的七言格律编写,并按一般开篇的叙事方式以第三人称表叙为主。

在1958年的生产热潮中,党和政府倡导群众“老年学黄忠,青年学罗成,妇女学花木兰和穆桂英”。作为文艺的一个形式,评弹开篇当然同样需要配合宣传。然而,原有开篇从内容到词句都难以符合这个要求,比如起句“续断机声哭断肠”就过分悲切了:再如“侬无兄长爹无子”与后面“小弟嬉戏狂欲舞”存在自相矛盾,诸如此类。同时考虑到原开篇的修辞也有多处需要润饰修改,于是改编者便按古诗原作,参照弹词开篇开始了重新编写。由于是重编的,因此《木兰辞》前冠以“新”字,以示区别。

《新木兰辞》为了符合评弹演唱要求,仍按七言诗体一韵到底的格律编写。韵脚用的是“江阳韵”,因这个的适合表现木兰的轩昂气宇、壮志豪情,更能体现她“代父从军意气扬”的英雄情怀。为便于塑造人物,抒写其内心活动,《新木兰辞》基本以木兰的视角叙事抒情,并继承了原诗层次分明的特点,段落井然,层层递进。

第一段述说木兰见到“兵书”(征兵文书)上有老父的名字,满心忧虑,作出了亲市鞭马、改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决定。第二段写木兰走上征途,经历了关山飞渡、铁衣染血的十年转战。得胜归来,蒙受重赏,但木兰不慕功名,辞谢官职,卸甲还乡。最后一段进入高潮,写了木兰还乡与父母姐弟团聚的欢乐景象,最后再从同行伙伴眼中映托出“将军是女郎”的惊奇,也写出木兰女子从军的奇特、颖慧和英勇。过去开篇的结句为“木兰孝勇世无双”,主要颂扬其道德品质:而《新木兰辞》则改以豪迈有力的“谁说女儿不刚强”,这与后来豫剧《花木兰》唱词“谁说女儿不如男”是同样用意,着重宣扬妇女同样可以担负起男子的责任,完成辉煌的业绩。

《新木兰辞》后来在北京演出时听到意见,有人认为开篇对花木兰十年转战的事迹写得过于简略。原因是当时正值“备战备荒”时期,为了配合宣传,建议在开篇中进行加强。于是回沪后,创作人员就补加了“鼙鼓隆隆山岳震,朔风猎猎旌旗张。风驰电扫制强虏,跃马横枪战大荒”四句。这在原诗中是没有的。

《新木兰辞》于1958年由徐丽仙谱唱。徐丽仙在谱唱中发挥出卓越的音乐天赋,以优美的旋律和精湛的唱法塑造出一个生动的音乐形象。在当年的上海市曲艺会演中,徐丽仙的首演即获得热烈欢迎,次日《文汇报》发表短评称之为“绚烂的珍珠”。此后,《新木兰辞》便成了“丽调”代表性曲目,也成了评弹开篇中的经典。

《新木兰辞》中给听众印象最深、感染力最强的,还是木兰还乡合家欢聚的一段。唱词按原诗运用一系列五言叠句,以刻画全家迎接木兰及木兰与家人团聚、恢复家居生活的欢快、和畅、甜美。徐丽仙以流利轻快的唱腔,加上碰铃等的伴奏进一步渲染了其欢跃、欣喜的情绪和气氛,形成了整首开篇的高潮。或许,回归和谐的家庭生活、共享温馨的天伦之爱正是原诗所要宣扬的最终人性追求吧,《新木兰辞》的唱词和徐丽仙的谱唱,均忠实于这一精神。徐丽仙尤以优美动听的唱腔张扬了主人公性格中纯洁、善良和洋溢着的爱心与亲情,这也正是开篇之所以获得听众喜爱的主要原因。

2008年5月,上海评弹团演员周红在逸夫舞台演出专场时,邀请了赵群、沈昳丽等京昆越沪淮的青年演员同台共唱《新木兰辞》,当唱到木兰归家团聚的段落时,更引得台下听众齐声哼唱,场面十分热烈感人。

猜你喜欢

原诗从军唱词
唱词(外一首)
峨眉山月歌
送友人从军戏作
元好问的军旅生活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木兰从军
改诗为文三步走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