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性肝病的防治及家庭调养
2009-08-12谢雯
谢 雯
高危人群定期查体有助于早期发现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病多见于长期大量饮酒者、体重超重、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人群。
轻度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偶有疲乏感觉,或仅觉近期腹部胀满感。中、重度患者绝大多数有一定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疲乏、消化不良、恶心、厌食、腹胀、肝区胀闷,甚至疼痛。>25%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多无症状。绝大多数脂肪性肝病是由集体、个人常规体检而确诊。
典型脂肪性肝病的症状是由于肝功能异常及肝内脂肪积蓄所引起,症状类似于肝炎。肝区疼痛常在安静休息或重体力劳动之后,或大量酗酒之后加重。部分脂肪性肝病患者在患病初期,面色红润,食欲好,这些假象造成了脂肪性肝病的隐蔽性。因此,出现上述症状时要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高危人群定期查体有助于早期发现脂肪性肝病。家庭调养重点是改变观念,重在预防
对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戒酒,其他治疗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同。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控制体重体重过重和肥胖是脂肪性肝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并且,肥胖可诱发胰岛素抵抗和增高内毒素对肝脏损伤的敏感性。因此,对于伴有体重过重或肥胖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必需进行减肥治疗,目标体重指数<25kg/m2。
节制饮食:一日三餐、定时限量、低脂、适量糖类、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清淡食谱。增加体力活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30分钟/次,每周>4次。修正不良行为:纠正心理和生活方式的偏差,并建立相适应的思维、饮食和运动的习惯。
中重度肥胖症或肥胖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伴发疾病患者,需加用奥司他丁(赛尼可)等减肥药物(疗程>3~6个月),甚至进行胃成形手术以达到理想减肥效果。肥胖症患者半年内体重减轻7%~10%(每月体重下降1~2kg),常伴有血清转氨酶显著下降和肝内脂肪浸润程度减轻,但减肥速度过快(每月体重下降>5kg)或减肥方法不当(如极低热量饮食、空一回肠短路手术),反而会诱发或加剧肝内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控制血糖对于胰岛素抵抗患者,除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减肥外,可加用二甲双胍、罗格列酮(文迪雅)等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糖耐量损害和糖尿病患者则需通过相关措施调整血糖于理想水平。
调整血脂紊乱不伴有高腊血症的脂肪性肝病,原则上不用调血脂药物:伴有高脂血症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除非合并冠心病或具有>2个冠心病危险因素,否则仅给予减肥、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措施。3~6个月仍无效者,才考虑使用贝特类或他汀类调血脂药物;但对于原发性高脂血症,特别是中重度高脂血症患者,调整血脂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疗程中密切观察肝肾功能,必要时适当减量或联用有调血脂作用的必需磷脂等保肝药物。
保肝药物治疗脂肪性肝病的保肝药物治疗一般选用1~2种药物,疗程>0.5年,或用至血清转氨酶复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脂肪性肝病消退为止。对于伴有血清转氨酶升高的患者,原则上不用五味子及甘草类降酶药物,确需使用者应强调综合防治的重要性,以免掩盖病情并须防止ALT反跳。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水飞蓟宾胶囊(水林佳),其药理研究证实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肝细胞内的活性氧自由基,稳定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从而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避免肝细胞在长期接触毒物、服用肝毒性药物、吸烟、饮酒等情况下受到损伤,并且具有抗炎、抗纤维化作用。
终末期肝病的处理终末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即失代偿期脂肪性肝硬化,需防治门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及其并发症疾病,后期施行肝移植常是抢救生命的惟一选择,但肝移植后脂肪性肝炎复发率较高。
总之,脂肪性肝病的防治至今尚乏切实有效措施,对代谢综合征相关脂肪性肝病必须通过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降低血糖和调整血脂来纠正代谢紊乱,最重要的就是少吃多动!这些方法可能是逆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主要治疗措施,且可防止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对于脂肪性肝炎患者常需联用保肝药物,故明确疾病分期非常重要。肝移植是延长晚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生命的惟一选择,但移植后该病还有可能复发,必须坚持针对脂肪性肝病的预防和治疗相关措施的后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