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胰腺癌18例误诊分析

2009-08-12张洪兰李明霞王爱娜

中国社区医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探查胰腺癌黄疸

张洪兰 李明霞 王爱娜

临床资料

2000~2007年误诊胰腺癌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8~69岁,平均53岁;误诊时间1~5个月。误诊为心绞痛3例,慢性胃炎7例,慢性胰腺炎2例,胆囊结石2例,黄疸性肝炎2例,胆囊炎1例,腰椎骨质疏松1例。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61岁,因胸闷伴左肩背部阵发性疼痛1周就诊。查体: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正常。精神不振,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正常。心电图检查示ST-T改变。故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给予活血化瘀,改善心肌供血,降低心肌耗氧等治疗,病情不缓解。多次以冠心病住院治疗。病程3个月余出现巩膜黄染,查腹部B超及CT确诊为胰腺癌。给予手术治疗,存活2个月死亡。

例2患者,男,41岁。因食欲不振,上腹饱胀不适,恶心,无规律隐痛10余天就诊。查体:腹软,无明显压痛,胃镜示浅表性胃炎。给予对症治疗,疗效不佳。第2次复诊时行腹部B超未发现异常。第4次复诊时行腹部B超发现胰腺癌,给予手术治疗,存活2年。

误诊原因分析

发病初期,症状不典型,未引起重视胰腺癌的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多表现为消化不良的症状,与胃炎的症状相似,胃炎是多发病、常见病,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透视阳性率很高,由于满足于此诊断,而忽略了胰腺癌造成误诊。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误诊率最高。

主观臆断。对病情缺乏全面的分析对许多症状间的相互关系缺乏深入了解,以点盖面。胰腺癌的发病年龄较大,不典型胰腺癌的疼痛有被认为心绞痛、腰椎骨质疏松等,还有误认为胆绞痛,出现发热、黄疸则诊断为黄疸性肝炎。没有全面考虑分析病情,满足于一般消化系统良性疾病的诊断,而引起误诊。

忽视B超检查和追踪检查B超是最常用的筛查的方法,胰腺癌无论位于胰头或胰体、胰尾,B超均能直接显示,其阳性率可达76%~94%。所以对胰腺癌早期非典型的症状提高警惕,及时作超声检查,大多能及时发现。但是,对于初步B超检查未发现病变者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嘱病人定期复查,进一步行CT等检查。B超看不清胰腺的全貌,对胆胰管扩张较敏感,可明确梗阻的部位,对淋巴结及肝转移有着与CT相似的敏感性,但受肠气及胰腺位置的影响,有时无法清楚显示胰腺的全貌。腹部器官组织重叠较多,胰腺位置深在后腹膜,腹部脂肪较厚等原因的干扰,对较小的肿瘤显示不清,会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出现。故对胰腺超声检查既不能忽视其重要作用,也不能盲目相信1次的检查结果。

减少误诊措施

提高对胰腺癌早期非典型症状体征的认识及警惕性:凡>40岁的患者,出现无明显原因的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上腹部不适、慢性上腹痛,应仔细观察腹痛的部位、时间、性质,寻找有无胰腺癌腹痛的特点及伴随症状,如黄疸、血糖增高、精神抑郁、腹部肿块等,进一步作相应的检查。

对于一些有消化道症状而无黄疸出现者,在作B型超声检查时,发现有胰管、胆管扩张,胆囊肿大或肝脏肿大时,要高度警惕胰腺癌的存在。

高危人群定期体检,可充分利用影像学检查的手段,首选超声探查。用B超普查,有利于早期发现病灶。如超声检查发现胆道扩张,则应作CT。如CT检查有可疑的异常表现,无黄疸者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有黄疸者作经皮肝穿胆管造影(PTC),发现肿物可行细针穿刺活检,未发现肿物则行血管造影,一般主张CT随访观察。对中年人急性胰腺炎要追踪观察,因胰腺癌在胰管不全梗阻时可出现腹痛、血尿淀粉酶增高等急性胰腺炎表现。

免疫学检查也可作为胰腺癌的检查手段。如癌胚抗原、胰腺癌胚抗原,这些方法都存在不同比例的假阳性。

手术探查和病理检查:对无法确诊的可疑患者应尽早手术探查。术中认真探查胰腺及十二指肠周围,一般能确诊。但是在有慢性胰腺炎存在时,胆道发生阻塞性扩张,胰腺组织变硬肿大,肉眼观察或手法触摸有时难以鉴别,仍可以有10%的患者难以诊断。冰冻切片对诊断帮助不大,应引起注意。

猜你喜欢

探查胰腺癌黄疸
胰腺癌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鲁晓岚:黄疸
冀西北三马坊热储构造探查的新认知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橡胶树miRNA 探查
STAT1和MMP-2在胰腺癌中表达的意义
高频超声探查用于诊断附睾病变男性不育的价值探讨
早诊早治赶走胰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