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拜城,在梦境中醒来

2009-08-12

中华手工 2009年7期
关键词:巴扎帕拉酸奶

坐 磐

城市犹如梦境:凡可以想象的东西都可以梦见,但是,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只不过是一幅谜画。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有些城市它真实的存在,你却很难看见。它偶尔回溯,追寻古老的文明;偶尔顺流,来到现实的边缘。海市蜃楼般出现,以隐没的姿态飘荡在历史的河流中,与你遥遥相见。

翻开手中那本在探险者之间流转的旅行手记,暗红色粗线勾勒出一条去往南疆古城的线路,结队而行的同伴都选择沉默相对。大家都明白它将是一次充满汗水和危险的真实跋涉之旅。从昭苏县夏特温泉开始徒步。耗时8天的旅程如同80年的光阴,雪峰幽谷、冰川河流屡泛杀机。当双脚踏上拜城的土地时,大家都仿似来到传说中位于列叠河彼岸的无限之野——极乐净土,幸福之地。

戈壁荒漠的古老法印

拜城位于天山中段南麓、却勒塔格山北缘的山间盆地、渭干河上游流域。四周群山环抱,使得拜城成为戈壁荒漠中的一抹新绿。这里是中国美利奴新疆型细毛羊基地,享有“中国细羊毛之乡”的美称。拜城的美,并不局限于县城的方块,不能端着闰秀式的行走姿势,战线悠长使得我们必须快马加鞭,策马奔腾。这样的旅途让人能够挥洒出一种豪迈与狂野来。

来到位于却勒塔格山半山腰处的克孜尔明屋时,我被深深震撼了。素黑幽亮的鸠摩罗什塑像孤寂地静坐在石垒上,面色沉静平和,智慧与佛法的光辉闪现眉宇之间。他S定是在沉思这片土地的过往与未来。

克孜尔明屋也就是克孜尔千佛洞。在古代,西域民族将千佛洞称为“明屋”,也许他们认为这里就是光明的住宅,智慧的源头。克孜尔千佛洞与龙门、敦煌、云冈石窟并列为中国四大佛教石窟,据说开凿于公元3世纪。

走进洞窑,仿佛来到书中的“大雷音寺”。经过千年风霜的壁画,在第一缕阳光的照耀下,竟如同活转一般。菩萨、伎乐、比丘、供养人从阳光中摄取一丝灵性,身体挣脱开石壁的束缚,就要如烟升腾。脚踏莲花、身披璎珞、头戴花冠,姿态不一,神色万千……管萧、琵琶、箜篌、金铃、玉镯骤然响起,仙乐飘飘,梵语心经道出喜怒哀乐、人世无常。

雾雨当空飞彩虹

如果说新疆是地毯的发源地,那么拜城的“帕拉孜”就是地毯的祖先。曾经地毯和丝绸随着丝绸之路远行至欧洲和罗马,让整个罗马帝国为之疯狂,贵族名流无不为之倾倒。“帕拉孜”是主妇们勤劳的标志,是姑娘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也是无数孩子的游乐场。它就像童话故事中的魔毯,飞进千家万户,承载数不清的悲欢离合、历史变迁。

我们来到距离拜城县城100多公里的黑英山乡明布拉克村时,天空被厚厚的云遮得一丝不透,灰黑的土路坎坷不平,蜿蜒消失在眼睛触不到的远方。道路两旁笔直的白杨树静静守卫着千百年的宁静,低矮的平房被岁月镀上一抹历史的暗纹。院子里一群咯咯乱飞的母鸡,土狗在矮墩的篱笆墙上耷拉着脑袋汪汪直叫,几个聚在路口聊天的老人诧异地看着我们这些外乡人。

跟着当地一位朋友,在一条小巷子里偶遇正要出门的帕依旦木·牙库甫,她的笑很亲切。我们表明来意,想看她织“帕拉孜”,她欣然同意,带领我们折返回家。在院子的柴堆里随意抽出几根木棒,往地上一支,简易的纺机就搭成了。当我们看惯了现代社会高速复杂的生产线后,这样的设备简陋得不可思议。但是当帕依旦木从里屋取出颜色艳丽的各色羊毛线固定在纺机两端时,我们明白了能让天空出现彩虹的或许是那双灵巧的手。帕依旦木手里的“克立奇”(梭子)不断穿梭于光影之间,一条彩虹从纺机后面源源流泻而出,吱呀的纺机声如同一位沧桑的老者讲述着不老的故事。

资料记载3800年前的“楼兰姑娘”在出土时,身穿一件用简单的平纹组织法织成的简陋毛织物,这就是最初的“帕拉孜”。按照不同的规格、大小、使用要求,“帕拉孜”可以缝制成衣服、地毯、口袋、褡裢、墙围子和炕围子等美观又实用的物什。

彩虹“帕拉孜”的魅力隐藏于那些斑斓绚丽的五彩毛线之中。在这样的原始生态村子里,染料一般是用植物和矿物制作。植物染料主要取自黑英山境内的山林中,沙棘树根、野山花、鲜核桃绿皮、石榴皮、奥依丹根等植物都是他们的颜料原材料。染料矿石藏在大山深处,以前要做“帕拉孜”,顼得自己上山采矿石,如今在巴扎上,就有专门卖天然矿石染料的摊子,

洗染上色是个考究的工序,按照明布拉克村人的习俗,要先将原料浸泡,同时要在染料锅里放适量的盐水,加热、搅拌,为的是让染料氲散开的颜色均匀纯正。等到水热时,将原线铺展开放进去,翻搅浸染。最后将染好色的毛线捞出、悬挂、晾晒。经过太阳固色,这些染色的毛线不易褪色,历经百年,依旧明艳夺目。

然而跨过千年的时间走廊,曾经的繁华景象,今夕早已不复存在,时代不断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批量生产的现代纺织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捧、购买古朴、原生态的“帕拉孜”渐渐被冷落,深藏于偏远闭塞的小村子里。当现代文明洗礼、淘汰一批又一批“流行物”之时,“帕拉孜”始终如旧,就像沉沉睡去的孩子,等待一个新黎明的到来。

听说“帕拉孜”已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现在县里非常重视,开办了一个职业培训班,专门培养新一代“帕孜拉”纺织、染色技术接班人。我欣喜地前去参观,美丽的新疆姑娘们正忙着手里的活儿,我问她们可否卖我一匹?姑娘们笑笑后抱歉地告诉我,这些都是被别人定了的。

巴扎的乡土风情

为了买到一匹“帕拉孜”带回家,我决定去拜城的巴扎集市上碰碰运气。拜城的巴扎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集市,它更像是拜城乡民将自家的收纳篮子搬出来,来了个集体晾晒,摆出来的每一件东西都是他们自家出产的。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工业的痕迹,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一座大桥两旁,地摊一个接一个,人流拥堵,热闹非凡。古朴而特别的商品错落摆放着,前面一排摆着陶土花盆,随性而制,既没有很精准的尺寸,也没有明丽繁复的花饰,朴实得就像从很多年前的土窑里翻找出来的。紧挨着陶土花盆的是一只只精致的铜壶,壶身被打磨得细腻亮泽,壶盖和把手都雕有繁复的纹饰。地摊上还有许多认不出材质和用途的商品,那像石头一样的东西竟然是摊主自己制作的土肥皂。最神奇的是还有用盐制作的碗。盐碗是拜城吐孜贝希村的古老特产。盐碗的制作技艺也入选了自治区的“非遗”目录。

在街角转弯的地方,摆放着一辆手推架子车,上面摆放着装置酸奶的大桶和盖着青花布的摞碗。当地朋友说,这是拜城著名的“拔丝酸奶”。我本不喜欢喝酸奶,却因这名字来了兴趣,想看看酸奶是如何拔丝的?老板很亲切,娴熟地揭开桶盖,用木勺搅动着里面的酸奶,然后缓缓提起来,只见一根酸奶丝牵连而起,感觉很像小时候吃过的“绞绞糖”。老板继续提高木勺,酸奶丝被拉扯得越来越细,在风的作用下,竟被吹成了一个大大的半括弧,我由衷称奇,这般有弹性的酸奶不试一下实在可惜。吃上一口,质地鲜嫩爽滑,像果冻一般还在口里颤悠悠地抖动,气味醇香浓郁,非常可口。

在巴扎的一个角落里,看见一个老婆婆的摊子里挂着一匹“帕拉孜”,我兴奋不已地将这匹“帕拉孜”收入囊中。如今,我的客厅因为铺了这匹“帕拉孜”而别具风情,就如同一道彩虹挂天边那么令人惊喜愉悦。

从拜城归来很久了,然而我一直没从拜城的梦境中醒过来。

猜你喜欢

巴扎帕拉酸奶
酸奶一定要凉着喝吗?
伊朗逛巴扎,体验平民生活
酸奶的12个健康真相,你知道几个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夏季采药活动的调查研究
印景点拍照要交“清洁税”
国际
今非昔比的新疆“巴扎”
酸奶的12个健康真相,你知道几个
在家自己做酸奶可行吗
帕拉的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