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木之道

2009-08-12朱雯嫣

中华手工 2009年7期
关键词:永中木头设计师

朱雯嫣 李 科

素以中国传统哲学融入当代设计闻名的吕永中,在不同的身份和领域中将设计当作一种生命的本能。因为“设计是性格的影子,修炼是设计之师。”

吕永中像一个“演员”,永远都在上演真实的自己。在校园里,他是有一点教条主义的教师:在公司里,他是一个严谨的老板;在工厂里,他是推崇心手合一的工匠,他喜欢用沙皮打木头,喜欢找木头的特点,把它的气质睢出来。然而在本质上,他是颇负盛名的空间、家具设计师。他说,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转换自己的角色。如今,无论是“半木”还是“吕永中”,都是目前中国原创设计界较为红火的关键词。

寻道半木明舍,展厅所在的“湖丝栈”创意园隐于一片人声鼎沸的马路菜场里,这倒颇让人有些意外。或许对于设计师来说,雅与俗并没有实质的区别。一切都在于你如何演绎,如何呈现。

东方的表达

半木之道

因为有限,才得无限

剥皮抽筋,去粗而能成真

取半舍满,以木为聪

——吕永中博客

在展厅里,人们会发现从一支简单的木簪、一个烛台、一把倚、一张桌,每件作品的设计,“半木”始终保持着对“朴拙美好”的虔诚信仰,通过细腻的手工艺传达着属于中国人的审美意境。

对于“半木”,大多数产品都是采用木质,吕永中解释说:“木头只是我选择的一个材料而已,并不代表我未来要做的都是木头。”在他的理解当中,“木”是更东方的东西。由于资源的关系,西方呈现的多是石头的东西,而东方则是木头。中国古代设计师被称为“艺匠”,主要用的就是木头。长期使用一种材料就会对人的性格造成一种印象。在吕永中眼里,“木”就是中国意义上的design。在设计上,吕永中认为要“剥皮抽筋”,保留最重要的筋骨。他提出的“半”,是对“圆满”的一种期许,希望用“半”状态给出更多的想象空间,带来更多的互动。

“木”有两层含义,表面上来看就是木头。实际上吕永中把它看作一种东方的表达。“把握东方特质,我觉得内敛的力量很重要一水很安静却非常有力,弓在快拉足的一瞬间呈现的力量最大,因为力量是在想象中形成的。”就像他做的一个小发音盒,用一个小泉眼来表达声音的感觉,用一个非常小的指向来调动听觉的能力;他还做过一个笛香,一根像笛子一样的管子,上面有12个孔,香从不同的孔里慢慢飘出来,像时间刻度一样。通过这种方式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

吕永中说,就像“半木”,很好懂的两个字,你可以自己去想象,觉得它是块木头也行,觉得它表示一半木头一半金属也可以。“我只是尝试把事情弄得简单,简单里面有味道,简单里面有思考。”

连接我们的过去与今天

1999年,吕永中创立了唯品设计公司。刚创业的时候只有三个人,一台电脑,在学校一个很小的房子里面,特别地辛苦。后来有了点钱,就买了一个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从一个办公室搬到另一个办公室,一步步走到今天。

三年前,承载吕永中个人理想的“半木”应运而生。跟以往不同的是,“半木”不是一个设计品牌,而是一个产品品牌。它不是去帮别人设计家具,吕永中想走的是一条品牌之路。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根本点。

曾有个日本人说“中国,是我们隔壁的一个大超市。”这句话让吕永中很不是滋味。虽然中国近年来发展很快让日本人抱着比较酸的心态,但从客观角度来说,“经历了30年的中国制造,给别人的感觉确实就像一个又满、又多、又无序的超市。”吕永中曾经用了两年时间在欧洲转了一圈,让他收获很大。他发现,西方各个地方的设计都来源于他们的生长背景、水土环境等——德国的设计跟他们的哲学以及对事物、对工艺的看法很有关;北欧的气候导致他们的关注点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西班牙属于地中海地区,那里的设计有很强的混杂感,这也就是为什么毕加索会出在那个地方。

这样的感触使得吕永中决定去寻找我们自己的传承跟脉络。于是,他把巴中国传统哲学融入当代设计,希望通过“立足当代”把“我们的过去”和“今天的我们”连起来,为现在和未来创造更多价值。之所以做半木,吕永中也是冀望通过产品来传承文化。

心手合一的时代

每个人的今天,都是童年经历的投影。吕永中有一个喜欢书法的父亲,把练书法当练气功,会看很多书来做研究。他还会自己做油漆活儿,把轮胎的橡胶表面锯出锯齿形,在上好底色干了的表面上刮,就能刮出自然的木纹来。

在吕永中的记忆里永远有着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木工在一盏昏暗的白炽灯下推刨子,黄黄的灯在头顶上摇摇晃晃的,地上满是刨屑,凳子裤子都是黄黄的。做完以后,大家就着花生米下酒。吕永中说,做木工的表哥白天在外面干活,晚上就在家里做,家里的家具都是他做的。家庭的氛围对吕永中影响很大,“我和我弟弟,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现在都在做差不多的事情,可能多少跟这些有点关系。”

1986年吕永中从四川考入上海同济大学。他还记得当时的考题很难。考官给每个人发了一个10cm×10cm的泡沫方块、一把美工刀、一支笔、一个画板、白胶,题目是把这个泡沫塑料打散,但不能扔掉,然后重组成一个东西,最后选择一个最好的角度素描把它表现出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题目,同时考验很多方面的东西。设计本身就是打散组合,根据需要去解构、重组、脱胎换骨,变成另外一个东西。再来,你还需要判断,这是个空间的东西,做的时候不能只看一面。最后还要求你有很强的表现能力来表现它。这个题目同时考验了你的空间想象力、动手能力、重组能力以及美学判断力。”吕永中当时获得了最高分,作品还被当作经典案列。

上大学的时候,因为那个年代信息比较封闭,“那我们会去摔泥巴,我们会去做木工,我们的课里面也有木工,精工,所以我觉得那个时候是一个心手合一的时代。”没有书看,就去看相关的书,比如看地理、生物,甚至物理、机械,吕永中对那些东西特别感兴趣。“那是我们通常做造型设计的设计师达不到的一个境界。”这些结构、力学或者材质的学习,对未来设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毕业后吕永中留校教书,慢慢的电脑开始发达,信息很广,世界是平的了。这个时候他发现,对设计,对很多学设计的人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就是心手剥离了。就是说,你老在想纸上的设计,另外由于商业价值的加入,很多设计师就变成一个商业模式的操作者,他一定要这样,不然开不出这个价钱,不然接触不到这些客户,这个是设计中间的事情。所以现在来看,一个设计师去工地和工人一起做事情,他就会觉得这是工匠该干的,对他来说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这就有点背离设计本身应该走的一条路。”

旅行的意义

吕永中热衷行走。“徽”系列家具就是在旅行中感悟而来。其中的套几,由三个大小不一的柳桉木茶几依次套在一起,像翘头案一样微微卷起的桌沿是受徽派民居的屋檐启发。设计制作中小心地寻找合适的比例和尺度,在一点点弧度之间反复推敲,用细腻的方式表达出典雅的文人气质。

曾经他把博客取名“半木吕行”,吕行其实是他6岁女儿的名字。吕永中现在有个习惯,就是很多设计做完后先给女儿看。小孩子会作最本源的判断,他希望能从女儿的眼睛里找到最本质的东西。

而且有时候女儿对某个设计所说的话简直就是吕永中一直苦苦找寻的那个点。吕永中说,“吕行”就是“旅行”,是我的一个兴趣,对我来说很重要。犹如设计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在吕永中眼里,人生就是一场旅行!

猜你喜欢

永中木头设计师
封面影图
砍根木头去打仗
一二三,变木头
小小设计师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夏秋用桑蚕品种“永中×丰白”通过河南省蚕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搬来搬去的木头
推荐一个设计师
给予木头身一颗灵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