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能“沉”会“浮”的校长
2009-08-12孙青
孙 青
近日,笔者听了一节题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小学科学课。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孩子们通过猜想、实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用改变物体形状、减小物体重量和在水中加盐加糖等办法来增加水的浮力,终于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孩子们学得轻松、主动、愉悦,课堂效果非常好。短暂的四十分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以无尽的启迪。孩子们以自己的智慧,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作为学校的校长,又该如何“沉”到学校这灵动的“水”中,进而再从“水”中“浮起来”呢?
启示之一:心“沉”教育,才是诚心教育,才是对教育的真爱和深爱
“沉”是一种水滴石穿的信念,是一种千锤万击的磨炼,更是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著。作为校长,理应远离飘浮游离的工作状态、浮躁懒散的工作作风和浮光掠影的行为方式,不急功近利,不浮皮潦草,怀着一颗平常心,望天边云卷云舒,淡定自若,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不因烦恼而苍老,不因诱惑而消沉,念好“沉”字经,站稳“沉”字步,一心向着一个目标,只管执著前行,直到成功的果实“撞疼”自己的脑袋。
一是要沉下心,从文山会海中走出来,从酒馆茶楼中走出来,不断增强超越世俗、特立独行的自主意识,磨炼出不慕名利、耐得住寂寞的淡泊秉性和持之以恒、甘愿吃苦的坚强意志,基于学校,为着学校,沉下心来总结反思,静下心来谋划发展,努力让每一天都快乐,让每个人都成功。
二是要沉到课堂中去。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校长要练就一双慧眼,善于为课堂“把脉”,判断课堂是否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否与新课改的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合拍”。在“望、闻、问、切”中,引导教师建立与践行“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责任,爱心是教师的第一智慧,激励是教师的第一本领,点拨是教师的第一技能”的理念,不断提升课堂效益。
三是要沉到教师中去,与他们心心相印。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谆谆告诫广大校长“在没有好教师的地方,整个教育活动就像一个人眼中有了灰尘,看不见自身的需要。”所以,为校长者,就要以真诚为基石,以沟通为纽带,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为他们指路子、压担子、搭台子、解难子,同时引导教师敞开心灵,交流反思教学中的苦与乐、得与失,发掘心中的智慧,促进他们专业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引来不竭的“源头之水”。
四是校长还要以生为本,沉到学生中去,全力建设和谐的“四声”校园,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即坚决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应该受到的教育,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让学校铃声响亮:尽最大努力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提供必需的条件与氛围,让学校书声琅琅:全心建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家校关系,让孩子们每天笑声多多。真正卸下孩子们肩上与他们年龄极不相称的沉重的课业负担,增强他们的体质,还给他们七彩的天空,让孩子们高昂的运动声响遏行云。
启示之一:“沉”后能“浮”,教育之“冰”才灵动,学校才有更好更快地发展
“浮”是一种历难弥坚的成熟,是一种雨过天晴的绚丽,也更是一种天道酬勤的真理。“沉”是“浮”必需的前奏和序曲,“浮”是对“沉”应有的期待和最好的诠释。在“沉”下去后,怎样才能从学校之“水”中“浮起来”呢?孩子们在科学课上已告诉我们答案了。
一是要改变自身形象。作为一校之长,要修德练能,志存高远,对教育有信仰之心,要以独特的视线透视教育,以睿智的思维探寻教育,爱职尽职,精神不空虚,做激情澎湃的人,为师之师,做充满魅力的人;顾全大局,做追求卓越的人;遵章守纪,做廉洁自律的人,成为学校精神的坐标和形象的代言人。
二是要减少“臀部”的重量。作为一名称职的校长,在勤于学习和反思、善于借鉴和创新的同时,必须少坐办公室,多进课堂,多走进师生,多走进社区,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全力整合各类资源,不断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思维去激活师生的智慧,“使学校进步,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陶行知语)
三是要讲求工作艺术。在校园这灵动的“水”中,学校的管理者要卸下势利,掏出真情,以人为本,提升领导能力,积淀特色文化,确立“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安排错了的岗位,没有素质差的教师”的理念,用加“糖”或加“盐”的方法,管与理并重,刚与柔相济,倾心育名师、建名校、创名牌,让师生价值得以实现,个性得以张扬,“浮”出“水”面,也让学校的文化越来越厚实,越来越醇香。
“沉”是积蓄能量,满弓待发:“浮”是掀起“盖头”,展示风采。在“浮起来”后,作为校长,要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时俱进,仍要经常主动“沉”下去,总结反思工作中的喜与忧、得与失、虚与实,让学校这艘“潜艇”在“沉”与“浮”的自由游曳中,顺利驶向成功的彼岸,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朱永新先生在《新教育之梦》中说:“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事业;教育要有激情,需要全身心与无私奉献。”作为学校的校长,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势必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辩证地去认识和处理好“沉”与“浮”的关系,娴熟地掌握“沉”与“浮”的技艺,做一个能“沉”会“浮”的校长,才能带领全体师生实现学校美好的发展愿景。
责任编辑:杨雪翠